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人工创制桑树四倍体种质资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秋水仙碱对桑树60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1.5万株诱导四倍体,经适宜的培育和有效的选择,育成571份四倍体种质。对部分四倍体种质进行了性状调查、产叶性能测定、叶质鉴定和杂交结实性试验等方面的评价。获得一批高产型、优质型、高产优质型及结实性高、配合力好等优异桑树四倍体种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3种浓度的NaN3分别对离体培养的文心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不同时间诱变处理,考察了不同浓度、不同时间诱变处理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类原球茎再生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再生苗DNA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诱变剂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表现出...  相似文献   
13.
蝴蝶兰EMS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MS对离体培养的蝴蝶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化学诱变,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时间诱变处理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类原球茎再生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再生苗DNA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诱变剂EMS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伤害作用,这种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诱变剂EMS使部分再生苗畸变,叶片皱缩、变厚。并产生2株叶形、叶色突变体。部分再生苗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暗示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的变异。EMS适合诱变剂量为浓度0.4%处理2d~4d。  相似文献   
14.
以能将去氢表雄酮 (DHEA) 转化为三羟基雄甾烯酮 (7α,15α-diOH-DHEA) 的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了诱变选育及工艺优化,以期提高转化效率。采用0.12 mg/mL亚硝基胍诱变处理赤霉菌孢子悬液30 min,以350 μmol/L酮康唑为最低抑制浓度进行抗性平板筛选,最终获得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菌株M-10,其产物摩尔得率达到70.2%,为出发菌株的1.2倍。通过摇瓶转化工艺的优化,确定了突变菌株的最适转化工艺。在优化的转化工艺下,当底物DHEA投料浓度为5 g/L时,7α,15α-diOH-DHEA摩尔得率提高到75.6%,较原始菌株提高了31.3%。  相似文献   
15.
以大花蕙兰‘红瀑布’无菌苗丛芽为材料、秋水仙素为诱变剂,采用不同的处理浓度、时间诱导大花蕙兰体细胞加倍。通过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统计等方法对其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0.05%,处理时间24 h的条件下,诱导率高达28.2%;多倍体苗外部形态、叶绿体数目、气孔数目和大小与二倍体差异大,加倍后的细胞核明显变大,染色体倍数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新的遗传筛选标记用于构建高产番茄红素的工程菌株,实验运用化学诱变的手段,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为诱变剂,以番茄红素生产菌株卷枝毛霉MU616为出发菌株,诱变获得5株尿嘧啶缺陷型突变株,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仍不能生长。通过同源转化带有pyrG基因(编码乳清酸核苷-磷酸盐脱羧酶)的质粒pEPM1确定突变株Mt1、Mt4和Mt5为pyrG基因缺陷突变株。随之对pyrG突变株进行生长特性的研究和产番茄红素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其中突变株Mt4的生物量为(9.0±0.6)g/L,番茄红素产量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分别为(1 648±185)μg/g和(3 234±281)μg/g,均与出发菌株相似,适宜作为进行卷枝毛霉转化的带有遗传标记的受体菌。pyrG基因缺陷突变菌株的获得对构建高产番茄红素的卷枝毛霉工程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含硒单链抗体酶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 PCR从分泌有谷胱甘肽结合部位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2F3中 ,扩增出单抗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基因 .经DNA测序后 ,用Linker(Gly4 Ser1) 3 构建成单链抗体 (scFv)表达载体pTMF scFv ,将重组质粒pTMF scFv转化到大肠杆菌BL2 1(DE3) ,实现了单链抗体的高效表达 .表达的单链抗体占菌体总蛋白 2 5%~ 30 % .该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分子量为 30kD .经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复性和凝胶过滤纯化 ,得到电泳均一的单链抗体 .再经化学诱变 ,得到含硒单链抗体酶 ,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为 330 0U μmol.采用荧光滴定法测定了单链抗体对谷胱甘肽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8.
诱变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简述了作物诱发育种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当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的原理其及在作物育种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秋水仙素处理对茉莉﹝Jasminum sambac (Linn.) Aiton〕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长度为0(未萌发)、3~5和8~10 mm腋芽为实验材料,对500、1000和2000 mg·L-1秋水仙素溶液分别处理24和48 h后腋芽的生长状况以及萌发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和发育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各处理组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秋水仙素处理后茉莉腋芽及萌发枝条的各生物学效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各处理组腋芽的生长率和处理指数,以及萌发枝条的长度、最大节间长、最大叶长、最大叶宽、现蕾数、现蕾率、最大蕾长、最大蕾宽和开花率总体上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用清水处理未萌发腋芽48 h),而腋芽的抑制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体上看,随秋水仙素质量浓度提高,腋芽的生长率和处理指数降低,而抑制率和死亡率升高,萌发枝条的长度和最大节间长缩短,开花率升高,其他指标呈波动变化;随处理时间延长,腋芽的生长率、死亡率和处理指数降低,但抑制率升高,萌发枝条仅现蕾数和开花率降低,其他指标均逐渐提高;随腋芽长度增加,腋芽的抑制率和处理指数降低,但死亡率升高,萌发枝条的现蕾率、现蕾数、最大蕾长和开花率均呈波动变化,其他指标均降低。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茉莉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微核等异常现象,且随秋水仙素质量浓度和腋芽长度增加及处理时间延长,减数分裂后期的细胞异常率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异常率与腋芽生长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腋芽死亡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腋芽生长率与腋芽抑制率和开花率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腋芽抑制率与现蕾率呈显著正相关;处理指数与细胞异常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茉莉腋芽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各生物学效应指标,茉莉腋芽适宜的诱导条件为用500 mg·L-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5 mm腋芽24 h。此外,建议将处理指数作为秋水仙素对茉莉腋芽细胞减数分裂影响效应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EMS诱变玉米突变体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分别选取四种白色突变玉米白1、白2、白3、白4为材料,以诱变的非突变玉米为对照。分析了玉米的代谢特性和抗性。结果表明突变体的代谢及抗性没有非突变体强,但我们也发现,在四种白色突变体中,白2表现突出。白2幼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POD、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均比对照高,而加MDA含量比对照低,说明在四种突变体玉米中白2苗期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且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