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9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234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409篇
  2008年   534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221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宁强组几种笔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尧坤 《古生物学报》1989,28(6):700-710
一、前言陕西宁强一带志留系发育良好,出露整齐。这里既有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的泥页岩,又有富产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的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岩相地层呈指状交叉或互层,是扬子区内具有沉积特色的地区之一。宁强组即创名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宁强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时依据宁强县城东南大竹坝乡大竹坝剖面,泛指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下的一套志留系蓝灰色泥岩夹数层生物灰岩岩层。生物灰岩常由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海百合等组成厚度不等的  相似文献   
52.
蚕豆蚜种群动态与蚕豆生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蚕豆和蚕豆蚜构成的人工种间关系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蚜虫种群动态和植物生理变化的关系。发现蚕豆生理应激过程能影响蚕豆蚜种群的生殖率、存活率等种群特征,从而调节其种群的动态。蚕豆还能传导放大昆虫种群自主调节的信息。蚜虫种群的适应过程,包括减小种群数量(低生殖率和迁移),降低对植物的胁迫,从而维持种间关系系统的持续发展。本文还初步将植物的生理应激过程与昆虫种群的动态过程相耦联,建立动态模型,对种间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3.
郑生武  左青云 《兽类学报》1989,9(2):130-136
1987年8—10月,作者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有蹄类动物栖息地类型、群落结构和数量等级。  相似文献   
54.
白qi豚“珍珍”的疾病诊断,治疗和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55.
毛白杨落叶的分解及叶上小型真菌种群的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6.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宋延龄  李善元 《动物学报》1992,38(2):165-171
笔者自1986年起对仅存于海南大田国家级保护区围栏内外两个坡鹿种群进行了连续4年追踪研究,就数量、年净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年龄组成、性比、成幼比、母仔比、及补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分析。围栏内外坡鹿年均增长率22.5%和10.6%,年净增长率逐年呈下降趋势。补充率下降是围栏内坡鹿年净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是由于密度过高、食物不足造成的;围栏外坡鹿年净增长率下降是死亡率增加的结果,偷猎是主要因素。对性比、成幼比、母仔比变化的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7.
两种陆栖等足类的种群及其分解落叶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固定路线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并用落叶饲养,测定食性、食量,以探讨潮虫、鼠妇在广东小良人工阔叶混交林中分解落叶的作用。结果:(1)潮虫Philoscia sp.喜湿,主要分布于低湿、荫蔽处;鼠妇Armadillo sp.耐干旱,主要分布在较高爽处。(2)两种虫的种群数量高峰均在6月份。潮虫繁殖期延长到雨季之后,鼠妇则在雨季高峰前结束。(3)对未经沤化过的落叶多选食薄且质软的。鼠妇在25℃时摄食量最大,为117.1±12.4毫克/克体重·天;潮虫在20℃时食量最大,为251.2±7.3毫克/克体重·天。 通过种群年生物量变化及不同温度下的摄食量等因素来推算林中等足类的年分解落叶量:在荫蔽潮湿的林下,其分解量最大,占凋落物的自然消耗量的11.4%。  相似文献   
58.
大嘴乌鸦种群结构及活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7年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大嘴乌鸦的种群结构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在251只样本中,有成体136只、幼体115只;成幼体之比:1∶0.85;雌雄之比:1∶0.79。阐明该鸟全年活动规律具有5个时期:1.越冬期(12月至翌年2月)。2.动乱期(每年的3月)。3.繁殖期(4—6月)。4.同巢鸟活动期(6月下旬—7月底)。5.集群活动期(8—11月)。  相似文献   
59.
白鹳冬季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鹳(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是大型涉禽。主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繁殖,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越冬区向东南延伸至福建,广东等地。 白鹳冬季生态的研究,国外未见报道,国内仅有严凤涛(1987),对江苏盐城保护区内白鹳越冬生态作了初步观察。1986年11月—1989年3月,笔者在湖北沉湖地区对白鹳的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60.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