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e effects of four rice varieties highly susceptible ( Xiang-Zao-Xian31 and Jia-Yu 164 ), moderately susceptible ( Wei-You402 ), and resistant ( Zhu-Liang-You02 ) to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furcifera on the nymphal development, reproduc- tion and survival of Microvelia horoathi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food chain using SogateUafurcifera as herbivore prey. Significant longer nymphal developmental time were observed in the 1 st, 4th, 5th instar and whole nymphal stage of M. horvathi raised on S. furcifera fed ZLY02 and WY402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varieties. M. horvathi raised on S. furcifera fed resistant ZLY02 showed a significant lower survival of whole nymphal stage than those fed other three susceptible varieties. Moreover, M. horvathi raised on S. furcifera fed resistant ZLY02 had shorter female longevity and lower lifetime fecundity than those of on susceptible XZX3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 furcifera- resistant rice variety ZLY02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dator M. horvathi through a food chain.  相似文献   
52.
When foraging on carrion resources, the wasp Vespula germanica usually makes repeated visits to the feeding site until depleting the resourc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how environmental cues affect wasps' behavior when re‐locating a protein food source. We studied this behavior in two different natural habitats: closed and open habitats. As closed habitats have more references to orient wasps to the feeding site than open habitat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y would return to the foraging site more frequently in closed habitats than in open ones.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studying wasp behavior in three different natural habitat conditions: (i) closed habitats, (ii) open habitats, and (iii) open habitats artificially modified by adding five sticks with flagging. Experiments consisted of training individual wasps to feed from a certain array, and at the testing phase we removed food and displaced the array by 60 cm. Therefore, we recorded wasps’choices when returning to the training area, by counting both the wasps’first approaches and the number of visits to the original feeding site and the displaced array. Wasps' behavior while re‐locating a protein food source was different if foraging at open or closed habitats. Wasps more frequently revisited a previous feeding location when foraging in closed habitats than when foraging in open ones. Furthermore, wasps more frequently visited the displaced array than the original feeding site in all three treatments. Nevertheless, when wasps were trained in closed habitats, they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feeding site more frequently than if trained in open ones. Interestingly, when five sticks with flagging were added in open habitats, wasps responded similarly as in closed habitats without these re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aging behavior in V. germanica seems to be different in closed and open habitat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istence of references that guide foragers when re‐locating undeplete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53.
李兵 《生命世界》2007,(5):52-53
研究表明,人体需要大约40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虽然人们吃下去丰富的食物,但获得的某些至关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却仍然太少。究竟什么样的合理饮食才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呢?  相似文献   
54.
天山雪岭云杉针叶林内乔灌木水分利用模式尚不明确,水分利用动态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对雪岭云杉和伴生灌木异果小檗茎杆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两树种夏季对各潜在水源的相对利用比例。结果表明: 7月,土壤含水量充足时,雪岭云杉和异果小檗主要吸收利用60 cm以上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分别为73.8%和63.2%。8月,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时,雪岭云杉水分来源保持稳定,对60 cm以上土壤水的相对利用比例为69.5%;异果小檗则转换至利用更深层的水源,对0~20 cm浅层土壤水的相对利用比例降至14.3%,主要吸收利用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为67.7%。9月,随着0~20 cm浅层土壤含水量升高,两树种恢复对浅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相对利用比例达95.0%。综上,雪岭云杉表现出典型的浅根系特征,其吸收利用的水源主要来自浅层土壤水;异果小檗则能够在0~100 cm的土壤各层吸收利用水分,同时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灵活转换其水源,从而应对环境水分变异。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了解海南省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营养情况,分析特殊人群的膳食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海南省儋州市、澄迈市等两个地区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分析其膳食特点。结果:调查共纳入27名海南百岁老人,平均年龄(103.81±2.95)岁。海南百岁老人饮食首选烹饪方式为水煮(85.19%),能量摄入偏低(1 040 kcal/d),三大产热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2.67%、脂肪32.82%、蛋白质14.69%,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58.97%,畜禽肉摄入稍高,蔬菜类、水产类摄入达到推荐摄入量,食盐摄入量符合低盐标准,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普遍偏低。结论:海南省百岁老人有其独特的膳食模式特点,可以为进一步验证这种膳食模式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儿童超重肥胖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致肥胖环境是预防与控制儿童肥胖的可改变因素,包括食物环境和身体活动环境。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和学校所提供的食物/运动设施、教育和咨询服务、制定的食物/运动规则、行为示范作用、食物/运动相关的经济因素等,均与儿童的食物选择以及身体活动水平有关,并进一步影响儿童肥胖风险。既往关于家庭/学校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结论尚不一致,有必要进行现有证据分析和评价,为相关指南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补充高质量的纵向研究设计,补充中国人群(尤其儿童)数据,并综合考虑不同层次致肥胖环境与个体因素交互作用对行为和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土壤线虫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数量丰富且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 可用于评估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的土壤健康。本文探究了紫色土区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及土壤团聚体粒径对线虫群落的分布及其生态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 不施肥(对照, CK)、单施化肥(NPK)、生物炭 + 化肥(BCNPK)、商品猪粪 + 化肥(OMNPK)和秸秆 + 化肥(RSDNPK)。团聚体粒径分为: 原状土(BS)、大团聚体(> 2 mm; LA)和小团聚体(0.25-2 mm; SA)。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施肥可促进线虫数量增长, 其中单施化肥处理下增幅最小(66%);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线虫数量的提升更为显著, 秸秆 + 化肥处理下增幅达206%。不同施肥处理间线虫类群相对丰度差异显著, 大小均表现为: 食细菌线虫(BA) > 杂食/捕食线虫(OP) > 植食线虫(PP) > 食真菌线虫(FU)。小团聚体较其他土壤团聚体的杂食/捕食线虫丰度更低, 食细菌线虫丰度较高。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下线虫群落结构指数和富集指数显著增加, 且各施肥处理下线虫功能足迹呈现明显差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尤其是秸秆 + 化肥)可提高土壤养分供应且有利于形成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 助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8.
姚保民  曾青  张丽梅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353-254
原生生物广泛分布在土壤和不同生境中, 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维持土壤和植物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土壤其他生物类群相比, 原生生物分类体系和生态类型复杂, 分类鉴定困难且分子检测技术不够成熟, 目前对原生生物的认识相对不足。本文对当前原生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系统阐述了原生生物的分类系统和营养功能群特征、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重点介绍了原生生物群落在参与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土壤和植物健康等中的功能作用,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对土壤原生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土壤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和利用, 维护土壤和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59.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和兴盛的动因及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示哈民忙哈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具有多样性,但各种生业模式的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家畜饲养等问题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本文对该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了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C4类粟黍农作物和以此饲喂的动物是该遗址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粟黍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在该遗址中,女性摄入相对较多的粟黍和相对较少的肉类,与男性在食物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耕、家畜饲养是先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狩猎、渔猎和采集是生业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0.
施崇阳  郭怡 《人类学学报》2022,41(2):308-318
对渔业食用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业经济的重要方面,然而至今尚无专文介绍如何定量分析渔业食物资源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本文采用利用同位素传递信号重建食谱(FRUITS)模型,以田螺山遗址与梁王城遗址已发表的先民和动植物稳定同位素数据为例,对先民食物结构中的多种食物资源比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梁王城遗址渔业资源在食谱中占5%~22%;田螺山遗址淡水渔业资源在食谱中占5%~20%,而海洋渔业资源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