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8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76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食线虫菌物胞外蛋白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病原线虫的生物防治中 ,利用食线虫菌物在侵染过程中分泌的胞外蛋白酶 (重要毒力因子 )固定线虫并降解线虫体壁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综述了近年来食线虫菌物胞外蛋白酶的研究概况、目前开展蛋白酶基因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真菌胞外蛋白酶应用于线虫生防和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前景也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92.
磺酰脲类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劲松  周玲  成金罗  沈默宇 《遗传》2004,26(1):8-12
研 究磺酰脲类受体1(SUR1)基因外显子16-3c/t多态性在中国某南方汉族人群中是否为2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南方汉族46个2型糖尿病高发家系成员的SUR1基因外显子16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利用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研究该基因座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在高发家系人群中,SUR1基因外显子16-3c/t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为:cc型29.3%、ct型507%、tt型20%,c等位基因频率为54.7%;患者组基因型频率为:cc型30.2% 、ct型53.8%、tt型16.0% ,c等位基因频率为57.1% ;未患病亲属组基因型频率为:cc型28.3% 、ct型47.2%、tt型24.5%,c等位基因频率为519%,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224,P=0.199;χ2=1.250,P=0264)。在性别、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等混杂因素中的频率差异亦无显著性。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北方汉族人。在中国某南方汉族2型糖尿病高发家族人群中,未发现SUR1基因外显子16-3c/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该基因座可能不是该人群的致病基因。 Abstract:To study whether the 3c/t polymorphism of the sulfonylurea receptor 1 (SUR1) gene exon16 increase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edigrees in Han population in south area of Chin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method was used in 46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edigrees.The polymorphism in SUR1 was tested and analyzed by Mantel-Haenszel χ2 test.Frequencies of SUR1-3c/t polymorphis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normal relatives(genotypes χ2=3.224,P=0.199;frequency of allele χ2=1.250,P=0.264).In all subject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normal relatives,SUR1-3c/t genotypes were listed (cc:29.3%,30.2%,28.3%;ct:50.7%,53.8%,47.2%;tt:20%,16.0%,24.5% respectively).The frequencies of c were 54.7%,57.1% and 51.9% respectively.The frequency of c is lower than Han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SUR1 exon16-3c/t poly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研究历史虽然最早可上溯至1883年,但直到1991年才首次报道其角质层构造.到目前为止,中国华夏植物区总共描述了4种科达植物原位角质层和3种分散角质层.但与欧美植物区相比,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角质层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3种产自中国华夏植物区二叠纪煤系地层中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其中2种采自华北亚区南缘的安徽淮南新庄孜矿山西组A1煤顶板,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另一种采自华南亚区的贵州水城矿区大河边矿龙潭组顶部的11号煤层,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将这3种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与已知的欧美植物区和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种类进行了对比,认为它们都是新的类型.讨论了这3种新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所具有的古植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以自然同步化的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L.)为材料,经抗cyclin B1抗体的免疫印迹和免疫电镜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多头绒泡菌中含有类cyclin B1蛋白,该蛋白的含量和细胞内位置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存在着动态变化:类cyclin B1蛋白在S期开始合成并在细胞质中积累,G2晚期开始进入细胞核,该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含量逐渐增加,有丝分裂中期时达最大值,后末期时骤然消失.在G2晚期到有丝分裂中期期间,类cyclin B1蛋白既是细胞核蛋白又是细胞质蛋白,细胞质是类cyclin B1蛋白的主要存在区域,细胞核中的类cyclin B1蛋白主要结合于染色体和核仁区域.  相似文献   
995.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06,49(6):991-1001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 (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 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 (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 (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 (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 arundinariae (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 Takecallis taiwanus (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 (CV=3.73%~7.59%)、跗节Ⅰ (CV=4.16%~12.05%)、跗节Ⅱ (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6.
粗糙集模糊聚类分析法在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昆虫图像,对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的28种昆虫提取的形状参数、叶状性、球状性等7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粗糙集模糊聚类分析。在粗糙集处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7指标和3指标(相对约简)两种不同的模糊聚类分析法相比较。结果显示,在作为目级阶元分类指标时,各项特征的重要性依次为:(似圆度、偏心率)>(亮斑数、球状性、圆形性)>(叶状性、形状参数);粗糙集分类正确率优于模糊聚类分析法;粗糙集处理后的3指标分类正确率优于未处理的7指标分类正确率。结论认为,粗糙集理论在昆虫依据数学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方面与统计分析方法相比更有优势,粗糙集滤过指标后再进行模糊聚类法分析在昆虫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 rDNA部分序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了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 (yeast-like symbionts, YLS),并对其18S 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 rDNA均扩增出600 bp左右的片断。依据获得的18S rDNA特异性序列,结合已知真菌的18S rDNA部分序列,构建了不同宿主的YLS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 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的YLS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核菌纲(Pyrenomycetes),并与此纲中的Hypomyces chrysospermus亲缘关系相对最近。  相似文献   
998.
mtDNA中COⅠ分子标记在常见食尸性蝇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死后不同时间,在尸体上出现不同种类食尸性蝇类的演替规律,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传统上仅依据蝇类形态学特征来判断种属,但由于蝇类的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对蝇类尤其是对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别很难。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食尸性蝇类及其幼虫进行种属鉴定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此方法对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常见双翅目食尸性蝇类包括:开普黑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部分卵,铜绿蝇、棕尾别麻蝇及部分幼虫和蛹的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COⅠ)中278 bp的基因序列进行鉴别。除个别蝇类如丝光绿蝇与铜绿蝇外,该方法均能有效地将上述食尸性蝇类鉴定到种属水平。在我国,它将成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蝇类种属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99.
1000.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和一色兜夜蛾(Cosmia unicolor)为优势种,稀有种较多。蛾类的种-多度分布接近生态位优先假说。7月份蛾类的物种数、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最低。不同种类对时间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virens)对8月,厉切夜蛾(Euxoa lidia)对6月的适应力相对较强。各物种的顺序日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10种蛾类在3个月份都被采集到。研究表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的多样性较低,成虫活跃期较短;不同类群的蛾类在苔原环境中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夜蛾科的适应能力超过其它类群,尺蛾科(Geometridae)的适应性相对较低,蛾类对时间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