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摘要 目的:分析椎旁肌退变与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行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螺钉松动情况分为松动组(n=47)和对照组(n=204)。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螺钉直径、螺钉长度、螺钉椎内长度、椎旁肌的肌肉相对总横截面积(rtCSA)和脂肪浸润程度(F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危险因素预测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效能。结果:25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16±7.28)个月,其中47例患者在最终随访时发生螺钉松动,总体松动率18.73%。两组性别、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松动组的多裂肌FI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松动组的竖脊肌rtCSA减少,竖脊肌FI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竖脊肌FI较高是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竖脊肌rtCSA较高、骨密度较高则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骨密度、竖脊肌rtCSA、竖脊肌FI等3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ROC-AUC(0.95CI)分别为0.708(0.446~0.971)、0.736(0.495~0.951)、0.648(0.335~0.965)、0.842(0.719~0.957)。联合应用预测效能较高。结论:竖脊肌的退变是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当骨密度<-3.00 g/cm2、竖脊肌rtCSA<1.45%及FI>35.00%时,提示术后发生螺钉松动的可能性大,可作为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评价螺钉松动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81例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方式分别采用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围手术期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等。术后按时间节点随访,至少为术后1年,最终随访时给予X线摄片以观察愈合情况,采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VA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6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年。钢板组(33例)ASES评分(91.01±4.88)分、Constant-Murley评分(90.21±3.97)分、VAS评分(0.58±0.63)分,满意率为93.94%;螺钉组(30例)ASES评分(80.58±6.72)分、Constant-Murley评分(80.67±7.25)分、VAS评分(1.08±0.68)分,满意率为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可靠,安全性较高,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内骨折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骨折固定方法而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口后观察骨折程度,并对关节周围平整性进行修复,如需固定可借助克氏针,部分可运用牵引手法等进行修复。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抗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HSS评分比较,实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能够提高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螺钉种植体支抗(Microscrew implant anchor,MIA)技术对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对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法把患者分为MIA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头帽口外弓支抗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MIA组给予MIA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检测龈沟液MMP-2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MIA组正畸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P<0.05)。两组正畸后6个月的SNA角、OB与OJ值低于正畸前,MIA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正畸前后SNB角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畸后6个月的龈沟液MMP-2值低于正畸前,MIA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MIA技术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能抑制龈沟液MMP-2的表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头颅与牙齿的X线指标,从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克氏针、螺钉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风险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108例Lisfranc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通过不同的手术方案分为a组34例,b组36例,c组38例,其中a组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b组采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c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足踝功能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三组患者均在术后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结果:c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b组,b组手术时间长于c组(P0.05),c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螺钉,b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a组(P0.05);c组术后2周、8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时,c组ADL评分、AOFAS评分、足踝功能优良率均高于a组、b组,b组ADL评分、AOFAS评分、足踝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及足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8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金属螺钉或可吸收螺钉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拇外翻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夹角(IMA),美国矫形足踝学会足功能评分(AOFA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HVA、IMA、AOFAS均优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HVA、IMA、AOF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88.46%,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3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截骨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拇外翻复发或者术后丢失矫正度数、跖骨发生背侧移位、出现转移性跖痛、拇内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拇外翻截骨后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可提供稳定固定,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动力髁螺钉(DCS)与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DCS组(38例)和LISS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本资料总的骨折愈合率为93.4%(57/61),DCS组与LISS组愈合率分别为94.7%(36/38)和91.3%(21/23)(p=0.643),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20.3周(16-29)和19.5周(16-26)(p=0.856).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t评分标准,DCS组与LISS组优良率分别为94.7%(36/38)和95.7%(22/23)(p=0.772).早期螺钉松动(术后12周内)只发生在DCS组(7.9%,p=0.236,OR=1.753[95%CI:1.302-2.415]).结论:DCS和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均取得良好的疗效,LISS装置早期松动的风险似乎低于DCS.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采用国产Ganana钉固定手术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更为有效的方法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将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国产Ganana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L形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对两种手术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整体疗效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输血量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骨折愈合时间和整体疗效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手术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Ganana钉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治疗,由于手术呈非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失血少、不直接影响骨折端血液供应,具有闭合整复固定的优点,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适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在新型生物人工复合血管内腔面联合种植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方法,比较研究旋转加压种植与普通灌注种植两种方法的内皮化效果,方法:先制备新型生物人工复合血管及获取培养鉴定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再和旋转加压种植与普通灌注种植两种方法将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培养种植于新型复合血管内腔面,以光镜及扫描电镜等观察评价内皮化的效果。结果:旋转加压种植2小时末的复合血管腔内有大量内皮细胞,旋转加压种植9天后已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单层;普通灌注种植的复合血管内腔有内皮细胞附着,分布不均匀,未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层,结论:以旋转加压种植法在新型复合血管内腔面联合种植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效果满意,基本实现内皮化,可以满足复合血管内皮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0.
目的:建立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与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腰骶段生物力学改变后半骨盆假体力学结构的特点。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采集原始数据,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以及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第4腰椎上终板平面施以500 N的垂直纵向载荷,分析不同骨盆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与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相比,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健侧骨盆应力分布以骶髂关节、髋臼窝及耻骨为主,置换侧半骨盆假体以耻骨连接棒、髋臼杯及髂骨座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耻骨连接棒,应力峰值为65.62 MPa。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健侧应力相对减小,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应力相对减小,应力分布以腰椎椎弓根钉棒、耻骨连接棒及髋臼杯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为107 MPa。结论: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钉棒分担了半骨盆置换后健侧骨盆及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附近的部分应力,缓解应力集中现象,降低术后骨盆破坏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半骨盆置换后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