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0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生命科学》2007,19(3):325-325
日前,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朱永平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杨柳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遗传中心的孙中生教授就“精神活性物质成瘾防治和戒除”展开合作,取得重要成果。该研究论文“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三个阶段大鼠前额叶皮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蛋白质组学研究》上全文发表。  相似文献   
102.
间断低氧对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及前增食欲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睡眠中间断低氧对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及受体水平的影响以及下丘脑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大鼠分成对照组、间断低氧组和持续低氧组,分别给予吸入空气,持续低氧和间断低氧气体,并在实验开始后1d、3d、1w和4w应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及受体水平,分析其间的变化关系,电镜观察下丘脑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和持续低氧组比较,间断低氧4w后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mRNA水平明显降低,受体水平升高,但在持续低氧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低氧后1d、3d、7d后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mRNA降低,受体水平升高,在4w后,持续低氧组则接近正常。急性持续低氧大鼠超微结构变化更严重,而慢性间断低氧变化更持久。结论慢性间断低氧可以引起下丘脑前增食欲素下降及受体水平升高,急性持续低氧也可引起上述变化,而慢性持续低氧未引起增食欲素改变;慢性间断低氧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3.
沼泽红假单胞菌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福枝  刘飞  邓靖 《生物技术》2007,17(1):50-53
目的: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对细胞收集、前处理、色素初浸、二次萃取,皂化和溶剂回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提取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碱性氯化钙絮凝法收集细胞,乙醇浸泡法进行前处理,49℃下丙酮初浸提浸提4h(搅拌并加抗氧化剂),丙酮用量为5mL/g菌泥,回收丙酮,乙醚二次萃取,30℃下皂化1.5h,洗涤,浓缩并回收乙醚,在此提取工艺条件下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取红螺菌中的类胡萝卜素,而且还能分离细菌叶绿素。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达6.148mg/L菌泥。通过HPLC分析表明:类胡萝卜素提取液中主要成分至少有10种。  相似文献   
104.
记述了浙江土鸥螺属1新种,即杭州土鸥螺Georissa hangzhounensis sp.nov.土鸥螺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太平洋沿岸和岛屿.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本文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将得到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植入缺血心肌局部区域。对照组动物注入细胞培养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梗死心肌微血管新生更为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局部移植外周血来源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对局部梗死心肌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在不同时点不同程度恢复心肌收缩力,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6.
甜菜夜蛾促前胸腺激素cDNA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兼并引物扩增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Spe)的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 PTTH) cDNA, 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出PTTH cDNA编码22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包括信号肽、1个功能未知的肽和PTTH. 和其他已知物种的PTTH比较, 甜菜夜蛾和夜蛾科昆虫有较高的同源性, 和蚕蛾科和大蚕蛾科昆虫的相似性稍低, 但是PTTH分子中的7个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是非常保守的. 整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PTTH表达在甜菜夜蛾脑中的2对神经分泌细胞中. Northern杂交表明在脑中有高丰度的PTTH mRNA存在, 分子大小约为1.2 kb. 半定量RT-PCR检测了PTTH在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变化, 显示出PTTH表达和蜕皮变态有密切的关系, 暗示PTTH在甜菜夜蛾行使其生物学功能很可能是通过刺激前胸腺合成和分泌蜕皮激素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7.
 以体外培养的猪前体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瘦素(leptin )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PGC- 1α和UCPs mRNA表达的影响.油红O染色提取结果显示,10~90nmol/L的leptin对猪前体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RT-PCR检测结果表明,30 nmol/L和100nmol/L leptin可显著促进LPL mRNA表达,处理24 h较12 h 作用效果明显(P<0.05);两个浓度的leptin对脂肪细胞分化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2在mRNA水平上均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对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30 nmol/L 和100nmol/L leptin 可显著促进PGC-1α和UCP3转录 (P<0.05),30nmol/L leptin可明显提高前脂肪细胞中UCP2 mRNA水平(P<0.05),且作用24h促进效果明显优于12h处理(P<0.05).研究结果提示,leptin不影响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但可能通过上调PGC-1α和UCPs转录,促进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108.
朱道弘 《昆虫知识》2007,44(4):472-476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不仅交配时间长,而且进行频繁的、长时间的交配前抱对。一般认为,交配前抱对行为是雄虫为了等待时机获取适时的交配。最近的研究表明,飞蝗的交配时间与P2值(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交配前抱对时间与交配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飞蝗长时间的交配前抱对行为能延长其后续的交配时间,从而提高P2值。飞蝗具变型现象,散居型和群居型在形态特征、生理机能、行为及体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散居型较群居型具更高的P2值,较短的交配前抱对和较长的交配时间。冲绳和筑波种群散居型成虫的交配前抱对时间与交配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群居型无此相关性。这些结果证实飞蝗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存在着繁殖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9.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7,44(1):138-142
鞘翅型蝽类昆虫前翅发达,与甲虫的前翅相似。类群涉及鞭蝽型、蝎蝽型、细蝽型、臭虫型、蝽型中的栉蝽科、裂蝽科、小潜蝽科、固蝽科、蚤蝽科、涯蝽科、网蝽科、盲蝽科、长蝽科、缘蝽科共10个科。它们的生境多样,包括水底小石块下面、水生植物上、海岸潮间区石隙中、蚂蚁巢穴中、沙漠灌木植物上、土中、沙砾中、枯枝落叶层和苔藓上,这些生境的共同点是其对前翅的保护功能的选择压力明显大于对前翅飞行功能的选择压力。此类昆虫的前翅特化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膜区完全退化或极度退化,由革区和爪区(愈合或不愈合)构成鞘质前翅的主体;另一类膜区发达,占鞘质前翅的主体;大部分前翅鞘质化的蝽类属于第一种类型;仅个别长蝽科的昆虫属于第二类,如巨膜长蝽Jakowleffiasetulosa(Jakowleff)。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能够有效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复制,但是不能将其完全清除。至2012年底,全球仍有3 500万HIV-1感染者,同年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疾病。HIV-1感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内HIV-1潜伏储存库(Reservoir)的存在。HIV-1潜伏储存库主要由CD4+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与CD4+T细胞相比,目前研究者对单核巨噬系细胞中HIV-1病毒复制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适宜的研究体系。因此,为探讨单核细胞活化或分化信号对HIV-1复制的影响,我们建立了旨在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模型。【方法】构建env区域移码突变和nef区域携带EGFP或Nano Luc报告基因的HIV-1 NLn GFP-Kp或NLn Nano Luc-Kp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种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U937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或Nano Luc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筛选EGFP或Nano Luc阴性表达的细胞克隆,经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鉴定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结果】研究中鉴定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其中2个是表达EGFP的THP-1克隆,2个是以Nano Luc为报告基因的U937克隆。这些克隆在PMA刺激处理后皆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在恒态条件下未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人单核细胞系克隆,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单核巨噬系细胞的HIV-1病毒复制机制,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