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45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阐明化学物致畸等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对建立人类畸或发育毒物的鉴定手段和防治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发育基因或发育调控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的阐明,发育异常的机理研究也取得一些突破。本文简要概述了几个主要进展。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哺乳动物发育的着床前胚胎阶段是诱发实验性先天畸形的不敏感期。因此,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均规定在胚胎着庆后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受试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着床前期给予某些化学物可导致胎儿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出生后行为功能异常等发育毒性,这对传统的概念是一个大的冲击,即胚胎早期可能也是致畸等毒性的敏感期。如果确实如此,将意味着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方案需修改,而且以往常的机理现有两种假设,一种是甲基亚硝酸脲的研究认为,胚泡阶段发生了微小的非致死性突变;另一种是基于环氧乙烷等化学物对受精卵的损伤,原发性损害是非遗传性的,是由于干扰早期胚胎基因表达的原定程序。据估计,人类胚胎至少有60%在出生前死亡,其中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只有约15%在着床后死亡,但长期以来对出生前死亡的原因所知甚少,仅知道流产儿中染色体畸变率高。近年来通过基因的插入突变和基因打靶使某一基因失效等方法,发现某些基因损伤可导致不同阶段胚胎发育异常和死亡。通过分析揭示:只有少数发育障碍可导致胚胎和胎儿死亡。着床前小鼠胚胎主要由于影响了胚胎完成着床前发育和形成能生成囊泡的能力而致死。器官形成早期胚胎由于中胚层不发育或不能发育成一个正常功能的心脏,或由于不能建立和维持胚胎血循环而致死。而早期或中期胎儿主要由于心脏发育缺陷不能形成心血管特环而致死;由于卵黄囊造血功能和卵黄囊过渡到肝脏作为造血器官的障碍也可使胎儿致死。很多胚胎器官或系统的发育异常不危及胚胎或胎儿的存活,这些结果对探讨人体出生前死亡的原因和发育异常的机理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往研究发育异常时仅观察革一发育基因的改变,实际上先天缺陷是众多基因改变的结果。近期有人观察了致畸物苯妥因作用后一组与神经系统和颅面发育有关基因的变化,首次观察到转录模式中有多种基因的变化。认为基因表达的协调变化,无论是轻微或是显著地干扰正常形态发生程序,都与选择性先天缺陷的发生有关。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2.
杨俊良  周永红  颜济   《广西植物》1997,17(1):19-22
对我国文献中记载的前原鹅观草(Roegneriamayebarana(Honda)Ohwi)的标本和植物,与原产于日本的该种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细胞学研究,二者差异显著。作者认为我国所记载的该种种名应是山东鹅观草(Roegneriashandongensis(B.Salomon)J.L.Yang,Y.H.ZhouetYen),其内稃先端钝圆,长为外稃的3/4,染色体数为2n=4x=28,具SY染色体组,结实率达90%以上,过去被错定为R.mayebarana。而R.mayebarana在日本系一天然杂种,其内稃先端尖,与外稃等长或稍短,染色体数为2n=6x=42,具HSY染色体组,结实率极低,仅0.2%~0.4%。  相似文献   
73.
刘诗翔  魏书均 《生理学报》1995,47(4):343-348
实验在66只麻醉、制动,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和人工通气的家兔上进行。通过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和神经元胞体抑制剂甘氨酸,改变孤束核腹外侧区神经元兴奋活动,探讨对下丘脑弓状核诱发电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和意义。实验结果如下:(1)孤束核腹外侧区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可使膈神经放电显著增加和使弓状核诱发电位P2及N2波幅显著降低;而微量注射甘氨酸则使膈神经放电显著减少和使弓状核诱发电位P2及N2波幅  相似文献   
74.
以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法,探讨了大鼠提睾肌、盲肠系膜和耳廓等微循环研究常用部位的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甲啡吠(M-END)和5-羟色胺(5-HT)等肽能和胺能神经的支配。结果表明:支配提睾肌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元分别含有5-HT和CGRP。支配提睾肌血管、盲肠系膜及其血管的交感神经元,一部分含有NPY,一部分含有M-ENK;支配耳廓局部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元均含有CGR  相似文献   
75.
在清醒麻痹状态下的55只猫上,观察了电刺激尾核头部前区(Cd)对三叉神经尾端脊束核(cST)中了齿槽神经(AI)伤害性刺激所诱发的放电的影响。刺激 Cd 可以抑制大多数 cST 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抑制持续约100—500ms。抑制时程可为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和安定而延长,注射印防己毒素可使其缩短。马钱子素使抑制时程稍有延长。这些结果提示,Cd 对 cST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是通过突触前抑制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76.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核酸侵染烟草愈伤组织悬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烟草的茎和叶片来源的愈伤组织对 TMV 侵染和繁殖的影响,发现 TMV 在单倍体植株茎的悬浮细胞中侵染和繁殖最好。TMV 在悬浮细胞中的繁殖曲线表明,接种后25℃保温6小时病毒滴度下降,24小时后对数增加,144—216小时病毒滴度达最高峰,其后病毒滴度下降。接种后经10℃低温预处理10小时、24小时和4天再转到25℃继续保温的细胞中,比接种后直接在25℃保温的大大增加了病毒复制的同步性,以低温处理10小时和24小时最佳。烟草悬浮细胞也适用于 TMV-RNA 接种。  相似文献   
77.
用大鼠的在体膈肌局部索曼(Soman)中毒法,观察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运动终板的再生和肌接头传递功能的恢复过程,以及肟类药物(HI-6)对两过程的促进作用。提出终板 AChE 活性与高频间接刺激(100次/秒)引起膈肌强直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关系。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HI-6对索曼抑制的膈肌终板 AChE 有一定的重活化作用,并能相应地恢复肌接头的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78.
本文记述我国皿蛛科一新纪录属:前延首蛛届Archaraeoncus Tanasevitch 1987,并对天山前延首蛛A.tianshanicus(Hu et Wu,1989)n.comb.重新作了描述,本种的雌蛛系首次发现。本文还对Araeoncus tianschanica Hu et Wu 1989原学名命名的原始拚缀作了改正。文中测量数据均以mm为单位。  相似文献   
79.
一类含间隙分布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利用间隙分布时滞函数来建立更为符合实际的种群增长模型,然后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其平衡位置的局部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得出了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参数平面上划分出了稳定和不稳地的区域。  相似文献   
80.
 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经1μmol/L视黄酸和或2.5μmol/L亚硒酸钠处理后,膜上纤维连接蛋白沉着量逐日上升,且较相应天数的对照组细胞增加,而甲胎蛋白分泌量和~3H-TdR参入率被明显抑制。视黄酸和亚硒酸钠同时处理的联合组作用强度接近于两者单独使用时作用强度的加和。对以上结果和视黄酸及亚硒酸钠使肝癌细胞接触抑制恢复及表型逆转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