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术后放化疗在治疗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中的毒副作用、临床预后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患者共计64例,术后放疗剂量为50 Gy,化疗方案为顺铂联合紫杉醇(21 d方案),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患者3年无瘤生存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其中Ⅰ/Ⅱ度骨髓抑制39例(61.0%),Ⅲ/Ⅳ度骨髓抑制19例(29.7%);胃肠道反应Ⅰ/Ⅱ度15例(23.4%),Ⅲ/Ⅳ度6例(9.4%);无肝肾功能异常或明显过敏反应;Ⅰ/Ⅱ度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气管炎分别为18例(28.1%)和14例(21.9%),晚期肺损伤Ⅲ/Ⅳ度2例(3.1%)。64例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期为28.8个月,无瘤生存率为46.9%。本研究未发现明显影响术后放化疗治疗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和放射性损伤等,患者均可耐受,且3年无瘤生存显著改善,可用于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并利用临床指标评估肾脏损伤的程度。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肾活检及临床确诊为紫癜性肾炎的101例住院病人。分别比较年龄、病程、紫癜出现的次数、血压、蛋白尿、尿红细胞数、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与肾脏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紫癜性肾炎肾脏损伤程度与病程(P0.0001)、血压(P0.0001)、蛋白尿(P0.0001)、血肌酐(P0.0001)、纤维蛋白原(P=0.0189)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P0.0001)呈负相关;与年龄(P=0.6515)、紫癜出现的次数(P=0.912)、血尿(P=0.0781)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化验指标,如紫癜的病程、紫癜出现的次数、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与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对临床表现及化验指标的评价分析可以对肾脏损伤程度作出初步评估,对肾活检患者的选择、治疗方案的确定及判断预后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影像学分析,来评价64排增强螺旋CT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平面成像,记录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程度。以病理结果为准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采用双盲法。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与阳性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相关因素有显著诊断意义的是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其敏感性分别为94.7%、87.6%、56.9%,特异性分别为69.3%、51.6%、62.3%。结论:综合分析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表观情况,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究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对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53例,进行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测,观测患者病变类型以及病变部位,比较术后患者临床资料与术前阴道超声以及宫腔镜的检测结果,对阴道超声及宫腔镜的准确率、敏感性、阳性预测率以及阴性预测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阴道超声检测内膜增生漏诊3例、内膜息肉误诊3例、粘膜下肌瘤误诊2例、内膜炎漏诊2例、内膜癌漏诊1例;宫腔镜检测内膜息肉误诊1例、黏膜下肌层误诊2例、内膜炎漏诊1例;与病理活检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宫腔镜的总符合率显著高于阴道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准确率、敏感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显著优于阴道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和宫腔镜均可检测子宫内膜病变,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后者操作复杂,但检出率、准确率及敏感度均较高,可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成员MMP2和MMP9在粘膜内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病例为病理诊断为粘膜内胃癌的档案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MP2和MMP9在粘膜内胃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特别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IMGC病例肿块直径要显著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IMGC。有淋巴结转移IMGC中低分化腺癌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IMGC中淋巴管侵犯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在正常胃粘膜上皮和粘膜内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和43.93%,有显著性差异(P0.01),MMP9在正常胃粘膜上皮和粘膜内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和23%和48.48%,无显著性差异(P0.05)。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87.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6%),在有淋巴管侵犯病例中的表达率(83.3%)显著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病例(3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MMP2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9可能作为预测粘膜内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但需要结合组织分化、肿块大小和淋巴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点综合判断。MMP2可能与粘膜内胃癌的发生有关而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02-2012.07入住我院的6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如下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甲状腺切除术联合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保留对侧喉返神经入喉处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联合单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保留对侧喉返神经入喉之处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联合双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1)上述三组患者术后,患者的甲状旁腺的功能低下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本组60例患者均获10-172个月(平均为93.5±10.2)的随访,上述三种手术方式下患者的癌症复发率分别为77.8%、4.5%及45.0%,三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生化治愈率分别为27.8%、95.5%及50.0%;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92.3±12.5)个月、(105.8±14.5)个月及(112.3±20.9)个月。(2)三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总得分分别为(122±9)、(118±8)及(125±9)分。结论:与甲状腺切除术联合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进行对比,保留对侧喉返神经入喉处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联合单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与保留对侧喉返神经入喉之处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联合双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在生存时期、术后生存质量两个方面不具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分析直肠癌直肠系膜内淋巴结的MRJ表现,评价MRI在直肠癌术前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16例直肠癌病例行术前MRI检查,观察和记录每个淋巴结的大小、边缘以及信号,以病理学诊断转移淋巴结阳性为标准进行分组,由2位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阅片并达成一致。结果:MRI诊断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各项诊断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淋巴结短轴直径与转移相关性的统计结果为(P〈0.05,r=0.210),淋巴结边缘与转移相关性的统计结果为(P〈0.05,r=0.180),淋巴结信号与转移相关性的统计结果为(P〈0.05,r=0.2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大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可信度最高,Wals值为13.180。结论:综合分析直肠周围淋巴结大小,边缘、信号对诊断淋巴结转移有较大作用,其中以淋巴结大小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分析头侧中间入路对腹腔镜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江苏省中医院诊治的80例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中间组42例与外侧组3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间组采用头侧中间入路,外侧组给予外侧入路,记录与随访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吻合后系膜、肠管均无张力;中间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少于外侧组(P<0.05),两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外侧组(P<0.05)。中间组术后9个月的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显著低于外侧组23.7 %(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中间组的复发率为2.4 %,显著低于外侧组的15.8 %(P<0.05)。结论:头侧中间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89.
VEGF-C和CCR7的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卵巢癌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C和CCR7的表达与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卵巢癌病例7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组46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6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VEGF-C和CCR7在卵巢癌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VEGF-C和CCR7主要表达于卵巢癌细胞胞浆或/和胞膜内,VEGF-C和CCR7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1.7%和78.2%,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分别是30.8%和26.9%,二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VEGF-C和CCR7蛋白同时阳性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2%和15.4%,VEGF-C和CCR7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联合检测VEGF-C和CCR7诊断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达0.791。结论 VEGF-C和CCR7表达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C和CCR7在促进卵巢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90.
目前,病理科普遍开展的常规石蜡技术,制片程序时间较长,三个工作日才能发出病理诊断报告;而有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送检组织已固定,不能行冰冻切片检查时,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好片。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