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7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2.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3):F0004-F0004
黄宏文,男,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领域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主任。1984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3年于美国Auburn大学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93.
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食性及其对拐棍竹的选择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粪便分类收集法、样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的食性及对拐棍竹的选择利用。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主要取食培训圈中的拐棍竹竹笋及其成竹、幼竹、半枯竹的竹秆和枝叶,少量采食短锥玉山竹,并偶尔寻食培训圈中的青草和鞘柄菝葜等植物。食性季节变化具有与野生大熊猫相似的动态规律,9~12月主要以拐棍竹枝叶为食,1~4月取食成竹竹秆,5月大量啃食当年新笋,6~8月则喜食幼竹竹秆。同时,“祥祥”对拐棍竹粗细的利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选择性,一般取食基径大于12mm以上的竹子,对基径很小的竹子不喜欢或拒绝利用,而不同龄级竹子的选择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4.
生物学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学实践活动资源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条件。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学实践活动资源时,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设好学校生物园,开放生物实验室,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活动资源的潜力;二是努力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活动资源,充分发挥动物园、植物园、学校周围的社区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生境的作用;三是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菜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野菜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当地野菜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野菜开发利用面窄、缺乏深加工和对开采野菜的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兴隆山地区山野幕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西双版纳野生花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有着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它们具有独特的观赏和生态特性,目前大部分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还存在灭绝的危险。对当地野生花卉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受威胁状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其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杂草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杂草稻属于野生稻与栽培稻中间类型.一方面,由于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前期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相似,很难化学控制其在稻田发生,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另一方面,杂草稻长期自然生长繁衍,其抗病、虫、寒、旱、盐碱等特性优于栽培稻,而且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相对接近,是一种改良栽培稻抗逆性的天然基因库.  相似文献   
998.
从胚拯救、体细胞杂交、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基因工程4方面综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油菜种质创新中所取得的成绩.胚挽救技术主要用于克服远缘杂交受精后的不亲和,提高获得杂种的频率;体细胞杂交由于绕过有性杂交不亲和障碍,扩大了杂交范围;基因工程技术借助分子操作技术,达到定向改变目标生物遗传物质的目的,拓宽其种质资源.另外,对限制生物技术在油菜种质创新中的一些因素和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植物学通报》2006,23(6):I0003-I0003
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于1993年1月由农业部批准开始组建,原名热带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996年评估后使用现名。本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从事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的部门重点实验室,总体定位是以橡胶树为主的热带作物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进产业科技进步,为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通过解析中国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育种利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遗传改良角度。归纳了热带植物的4个共性特征,据此提出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的7点战略构想。包括功能基因发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细胞再生和加倍单倍体培育4项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并强调了基于分子指纹的原位保护、建圃保护、资源网络共享以及法规建设公共教育在完善濒危植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