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同源mRNA特异降解的过程,具有高效性、非绝对特异性和表型可遗传性。其在遗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药物研发等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近年已应用到植物线虫基因功能的研究中。随着对植物线虫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技术在植物线虫防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52.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53.
“动物行为学高级培训班暨首次动物行为学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1~1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办,参会人员约150人。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就精子竞争和近交回避(康乐)、行为的遗传和基因调节(孙中生)、行为的神经机制(罗敏敏、徐富强)、紫外光在蜘蛛通讯的作用(李代芹)、动物的声通讯和发声机制(沈钧贤、王丁、左明雪)、性比和共存(张大勇)、灵长类的社会行为(李进华)、痛觉心理(罗非)、鼠类的取食行为(张知彬和肖治术)、人与海豚的行为关系(Sara Platto)、动物行为与动物园设计(Carin Harrington)等应…  相似文献   
54.
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55.
中华真地鳖低龄若虫消化道结构及取食习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解剖喂食不同饲料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的低龄若虫 ,结果表明 ,低龄若虫消化道与成虫消化道结构相同 ,具有胃盲囊和马氏管 ;嗉囊、中肠和后肠分别占消化道总长的比率与中龄若虫相同 ,具有消化食物的能力。观察消化道各部分的滞留物变化情况 ,发现 1龄若虫取食了饲养土中的腐殖质和配合饲料 ,表明孵化后的若虫需要喂食以满足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56.
取食经历对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取食经历对美洲斑潜蝇雌Liriomyzasativae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幼虫期在黄瓜取食而成虫期在四季豆上取食时 ,其雌成虫寿命、总产卵量和日平均产卵量均明显小于幼虫期在长豇豆上取食而成虫期在四季豆上取食时 (P <0 0 1 ) ;当幼虫期同在长豇豆上取食时 ,成虫在黄瓜上取食时的雌成虫寿命、总产卵量和日平均产卵量均明显小于成虫在四季豆取食时 (P<0 0 5或P <0 0 1 )。这说明美洲斑潜蝇幼虫和成虫取食经历对其成虫寿命和生殖力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针对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筛选难的问题, 采用显色法、溶血细胞测试法、表面张力测定法和排油圈法从6种不同菌源对生物破乳菌产生菌进行了筛选。通过试验筛选得到了17株生物破乳剂产生菌, 其中24h内破乳率高于70%的破乳菌有5株; 油田含油污泥、采油废水生物处理污泥和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是筛选破乳菌的较好的菌源; 显色法、溶血圈法存在检测范围的局限性; 表面张力测定法和排油圈法是最为简易和准确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采用模型乳状液对生物破乳剂产生菌进行筛选最为直接和准确, 但工作量大、所需时间长, 因此在筛选高效破乳菌时, 建议采用表面张力、排油圈法进行初筛, 而后通过模型乳状液破乳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8.
为确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否能将日投放两次食物的不同时间和地点联系起来,在30天内,于09:00-10:00将食饵投放在水族箱一侧,于15:00-16:00将食饵投放在水族箱另一侧.在第21天和28天,不放食饵以确定虹鳟对时间-地点的学习记忆.结果表明,虹鳟将不同时间和地点联系起来以获取食物,并且在水族箱两个投放食饵之处均表现出预取食活动,提示该物种具有控制时间-地点学习任务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9.
筛选在非生长条件下突变体酶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层平板筛选由定向进化方法产生的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Ⅲ(EGⅢ)突变体库,根据水解圈在平权上形成的速度判断酶活高低。采用这种方法在不同的筛选条件下分别筛选得到了几株在低温或碱性条件下高活性的EGⅢ突变体。比色法测定的酶活性与平板筛选结果一致。该方法的建议将使通过定向进货方法改造现有蛋白质,获得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工业用酶的途径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0.
以天蓝色链霉菌的whiB基因为探针,从圈卷产色链霉菌7100的总DNA部分文库中克隆了含有whiB同源序列的28kb DNA片段,并对其中的14kb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sawE。预测的蛋白质结构及同源性分析显示,sawE与天蓝色链霉菌孢子形成早期的关键基因whiB高度同源,编码产物为一个调控蛋白。sawE的破坏使圈卷产色链霉菌7100的分化终止在气生菌丝阶段,在延长培养时间的情况下仍保持白色的表型,菌丝不能分隔,不能形成成熟的灰色孢子,结果表明sawE基因是一个与圈卷产色链霉菌分化有关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