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讨氧化鱼油对草鱼肠道黏膜损伤后, 参与抗氧化应激的基因通路及其通路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以草鱼为试验对象, 灌喂氧化鱼油7d后, 采集肠道黏膜组织并提取总RNA, 采用RNA-seq方法, 进行了氧化鱼油组和正常鱼油组草鱼肠道黏膜基因注释、IPA基因通路分析和基因表达活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 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氧化鱼油导致草鱼肠道黏膜出现严重的损伤; 肠道黏膜中具有较为完整的Keap1-Nrf2-ARE基因调控通路。肠道黏膜在受到氧化鱼油的氧化损伤作用后, 激活了细胞的抗氧化损伤保护机制, 使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通路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地上调, 并导致了下游的GSH/GSTs通路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上调, 促进了GSH的生物合成和GSTs的抗氧化作用; 导致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的热休克蛋白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上调, 清除受损伤蛋白质, 保护细胞结构完整性。研究表明, 上述三类抗氧化应激通路构成了对肠道黏膜损伤细胞、损伤蛋白质的降解系统和清除系统, 显示其对肠道黏膜组织和黏膜细胞的保护、修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8/60),低于对照组的36.67%(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术后5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FVC、FEV1、FEV1/FVC与IL-6、IL-10、CRP均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且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反应存在密切相关,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对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55,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和宫腔镜组(n=52,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促卵泡生长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窦卵泡数量(AFC)]、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体液免疫指标(Ig G、Ig A、Ig M)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E2、LH、A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FSH水平高于术前及宫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个月细胞免疫指标低于术前及宫腔镜组(P0.05),但体液免疫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后3个月各项免疫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 IL-2、IL-6以及CRP水平均升高,但宫腔镜组低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6/55),与宫腔镜组的9.62%(5/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影响较轻,同时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或ESE治疗的68例上消化道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病变部位大小、整块切除率、并发症等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穿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4例患者完整切除瘤体(94.12%),肿瘤平均直径(16.98±8.29)mm。食管病灶病理类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有15例(22.06%);胃部病灶分布以胃体、胃底和胃窦居多,分别有18例(26.47%)、16例(23.53%)和12例(17.65%),病理类型以间质瘤最多,占36.76%;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18%),4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5.88%),经过内镜下止血后好转,8例患术中穿孔(11.76%),均行内镜下尼龙绳联合钛夹行荷包缝合,其中1例患者术中穿孔合并术后迟发性出血;病灶最大直径(≥25 mm,P=0.036)和病灶部位(胃底,P=0.015)是导致ESD或ESE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和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但需注意病灶大小和胃底病变,因其是导致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肾癌患者肾功能以及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92例,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4)。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及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部疼痛、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Cr、BUN、β2-MG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虽有升高,但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5年的生存率均较术前下降,但观察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部疼痛、肾周血肿等并发症,观察组总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29.54%,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肾功能影响小,明显提高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对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消化内科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前病变患者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68,常规胃镜下行EMR)和EUS组(n=69,EUS辅助下行EMR),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相关遗传学分子水平。结果:EUS组手术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并发食管黏膜小穿孔例数、使用钛夹止血例数均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均较术前升高,但EUS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肾素(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均较术前升高,但EUS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均较术前降低,且EUS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胃镜,经EUS辅助下EMR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有利于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遗传学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同时将发生残胃癌患者与未发生残胃癌患者各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影响残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没有患者发生残胃癌,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残胃癌,发生率为11.11%,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年龄、性别、HP感染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胃癌组组采用毕Ⅰ式2例,毕Ⅱ式7例,Roux-Y式1例;未发生残胃癌组采用毕Ⅰ式82例,毕Ⅱ式74例,Roux-Y式14例,残胃癌组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以十二指肠球部为主,未发生残胃癌组以十二指肠球部、胃体部为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证实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属于残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残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同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会增加术后残胃癌发生风险,应加强引流管干预、并发症干预,并将此作为基础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究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对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甲状腺切除术。其中,对照组58例患者未显露喉返神经;研究组57例患者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1d、4d、7d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钙离子(Ca2+)水平,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d、4d、7d的血清PTH、C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可有效预防暂时性喉返神经和甲状腺功能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均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内镜下两种手术方法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2例。A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B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所切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切除肿瘤的直径和厚度、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垂直切缘阴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为(8.95±1.63) min,治疗费用为(2127.70±468.31)元,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肿瘤直径和厚度、住院时间、垂直切缘阴性率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3.75%,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两种内镜下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清除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少低,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比单孔与两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治疗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对照组行两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切口长度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和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和CR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两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用于气胸患者的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