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90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福建寿宁县3年生巨尾桉不同坡向、坡位与生长量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的生长量差异显著。阳坡能显著促进巨尾桉生长,不同坡位之间差异显著,阳坡中下部对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992.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03-1111
为研究不同密度下的鲤鱼(Cyprinus carpio)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一个对照组(不放鲤鱼组,用C0表示)和5个不同鲤鱼放养密度组(2、4、6、8、10尾/水槽,分别用C2、C4、C6、C8、C10表示),定期用无扰动底泥采集器采集沉积物样品,乙炔抑制法测定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示踪颗粒法测定鲤鱼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5种密度下,鲤鱼对底泥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集中在15 cm。(2)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硝化速率显著高于鲤鱼放养组(P0.05),而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放养组(C2、C4和C6)(P0.05)。(3)实验期间,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几乎检测不出反硝化速率,而鲤鱼放养组则总体表现为放养密度越大,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速率越高。(4)各组硝酸盐氨化速率波动范围不大,但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硝酸盐氨化速率相对其他组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鲤鱼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放养密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在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充足的情况下,鲤鱼的扰动可以对富营养化池塘起到很好的去氮作用。    相似文献   
993.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85-1093
研究旨在探明内脏团不同插核部位对三角帆蚌机体生理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2龄三角帆蚌180只,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按内脏团5个部位(Ⅰ. 斧足内脏团前端;Ⅱ. 斧足内脏团中部;Ⅲ. 近生殖腺部;Ⅳ. 近胃部;Ⅴ. 近肾部)进行插核,并分别在插核后第5、10、20、50天(thd)采集蚌体淋巴血样,检测机体的尿酸及肝、肾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插核对珍珠质沉积相关的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插核手术处理的蚌体与对照组机体生理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2) 5个插核组试验蚌术后520thd尿酸含量显著高于50thd时(P0.05),且Ⅴ组尿酸含量在1050thd显著高于其余各组。(3)各插核组尿素氮、肌酐含量5thd时均显著高于50thd (P0.05),其中Ⅰ、Ⅲ组2050thd无显著变化,Ⅴ组的尿素氮含量除5thd外,其余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Ⅰ、Ⅱ、Ⅲ组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在20thd前均显著低于50thd时(P0.05),Ⅳ 组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活力除了10thd外,均显著高于其余插核组,Ⅴ组的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在20thd之后均仅次于Ⅳ组,并显著高于Ⅰ、Ⅱ、Ⅲ组。(5)Ⅰ组插核后10thd血液钙含量显著低于5thd时,1050thd间无显著变化;Ⅱ、Ⅲ组血液钙含量变化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20thd达到峰值;Ⅳ组血液钙含量随着试验期的延长显著降低,Ⅴ组血液钙含量10、50thd时显著高于其余4组。Ⅱ、Ⅲ组碱性磷酸酶活力无显著变化,Ⅰ、Ⅳ组显著降低(P0.05),而Ⅴ组在520thd显著升高,2050thd显著降低,20thd时出现峰值。研究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内脏团插核后20d内机体各生理指标显著变化,之后趋于稳定,表明其术后20d可能是机体损伤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以及钙性磷酸酶含量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Stat3入核的分子机制,将SV40大T抗原的经典核定位序列NLS(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分别融合在Stat3-GFP分子和缺失突变体Dstat3-GFP的分子之间,构建Stat3-NLS-GFP和Dstat3-NLS-GFP融合分子。转染293T细胞,以NLS-GFP为阳性对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融合分子的亚细胞位置,未经白介素-6刺激的Stat3-NLS-GFP和经白介素-6刺激的Stat3-GFP呈胞核分布,未经白介素-6刺激的Stat3-GFP和Dstat3-NLS-GFP呈胞浆分布,初步证明Stat3入核是由于获得了核定位序列。  相似文献   
995.
南京市春季外来杂草调查及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吴海荣  强胜  林金成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061-2068
利用样方法调查了南京市不同生境下外来杂草的种类、盖度、密度情况,探讨了不同生境中外来杂草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10种主要外来杂草和本地伴生种的生态位特点.结果表明,南京市春季外来杂草有36种,在74个样点中外来杂草出现的频率达到98.65%;外来杂草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外来杂草平均优势度在不同生境中大小次序为:水边>菜地>荒地>路旁>景区>田埂>草坪>果茶园>墙缝>农田>宅旁>山坡.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野塘蒿 Conyzabonariensis L. Cronq. 、野老鹳草 GeraniumcarolinianumL. 和阿拉伯婆婆纳 VeronicapersicaPoir. 是生态位宽度最高的外来杂草,其入侵性最强;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外来杂草与其它杂草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具有相似形态特征的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相似文献   
996.
一种实用的筛选病毒抗原表位方法的建立(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基因分段克隆、表达结合蛋白质印迹, 筛选到了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上高结合力、保守的感染相关线性表位,分别位于3ABC蛋白上第106~155和156~190位氨基酸.这两个表位可与感染不同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动物康复血清反应,但不与来自健康免疫动物和未接触病毒动物的血清发生反应.实验表明,用基因工程表达的多肽筛选抗原表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安太堡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 ,结合 TWINSPAN分类与 DCA排序 ,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生态位的梯度变化 ,以及这些种在不同群落类型中的地位、各群落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TWINSPAN结合 DCA对生态位宽度进行分析 ,可以很好地反应种的生态位梯度和以这些种为优势种的群落的结构梯度和环境梯度 ,同时还可以看出光因子和水分是决定优势种生态位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在不同群落中又随种类组成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森林群落的植被恢复效果最好 ,灌丛群落植被恢复效果普遍好于草地群落 ,而森林群落中刺槐和油松混交恢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8.
猪瘟病毒(CSFV)囊膜表面结构糖蛋白E2(gp55)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及激发保护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蛋白。E2和E^ms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介导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过程。本文采用抗CSFV(Alfort Tiibingen毒株)E2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c2410和a18,淘选噬菌体展示的12肽随机肽库,对CSFV E2蛋白表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c2410和a18识别同一线性表位,定位于E2蛋白的832-837位氨基酸(SPTTLR),但二者在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中对不同表(拟)位的反应性存在差异。自杂交瘤细胞中提取总RNA,对单克隆抗体轻链和重链可变区c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2410和a18虽然来源于同一批次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系,识别同一表位,但仍属于不同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999.
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热带森林具有地球上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关于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虽有众多假说,但均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许多结论,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本文主要简述了4种经常被用来解释热带森林高植物多样性的机制:生态位分化、取食压力、生活史负相关和随机竞争,每一种机制都有大量的证据支持。热带森林植物沿微环境梯度的非随机空间分布表明其生态位分化很明显,并对其多样性起重要作用。动物的取食降低母树周围同种幼苗的生长率和存活率,为其他物种存活提供了机会,这就是取食压力假说,这是一个极有前景但仍需大量实验验证的假说。生活史负相关使得热带森林的许多植物能够共存。冠层植物的抑制使得随机性在林下植物的建立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分别以喹啉和吲哚为底物,在相同条件下驯化的两个反硝化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采用相同的种子污泥和相同的驯化条件,经过大约6周的驯化后,两个反应器均达到稳定而高效的污染物去除能力,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技术对两个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喹啉驯化的群落中所有的OTU都属于Betaproteobacteria,而吲哚驯化的群落中Betaproteobacteria占56.3%,吲哚驯化的群落具有更高的多样性.两个群落的优势OTU也不同,喹啉驯化群落中Thauera及其它Rhodocyclaceae科的微生物占整个群落的73%,而吲哚驯化群落中优势OTU为Comamonadaceae科、Alcaligenaceae科和Rhodocyclaceae科等类型的微生物,其中Comamonadaceae科的一个OTU占整个群落的28.7%.[结论]不同的驯化底物对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首次报道并比较了可高效降解喹啉和吲哚的反硝化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