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85-1093
研究旨在探明内脏团不同插核部位对三角帆蚌机体生理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2龄三角帆蚌180只,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按内脏团5个部位(Ⅰ. 斧足内脏团前端;Ⅱ. 斧足内脏团中部;Ⅲ. 近生殖腺部;Ⅳ. 近胃部;Ⅴ. 近肾部)进行插核,并分别在插核后第5、10、20、50天(thd)采集蚌体淋巴血样,检测机体的尿酸及肝、肾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插核对珍珠质沉积相关的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插核手术处理的蚌体与对照组机体生理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2) 5个插核组试验蚌术后520thd尿酸含量显著高于50thd时(P0.05),且Ⅴ组尿酸含量在1050thd显著高于其余各组。(3)各插核组尿素氮、肌酐含量5thd时均显著高于50thd (P0.05),其中Ⅰ、Ⅲ组2050thd无显著变化,Ⅴ组的尿素氮含量除5thd外,其余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Ⅰ、Ⅱ、Ⅲ组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在20thd前均显著低于50thd时(P0.05),Ⅳ 组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活力除了10thd外,均显著高于其余插核组,Ⅴ组的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在20thd之后均仅次于Ⅳ组,并显著高于Ⅰ、Ⅱ、Ⅲ组。(5)Ⅰ组插核后10thd血液钙含量显著低于5thd时,1050thd间无显著变化;Ⅱ、Ⅲ组血液钙含量变化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20thd达到峰值;Ⅳ组血液钙含量随着试验期的延长显著降低,Ⅴ组血液钙含量10、50thd时显著高于其余4组。Ⅱ、Ⅲ组碱性磷酸酶活力无显著变化,Ⅰ、Ⅳ组显著降低(P0.05),而Ⅴ组在520thd显著升高,2050thd显著降低,20thd时出现峰值。研究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内脏团插核后20d内机体各生理指标显著变化,之后趋于稳定,表明其术后20d可能是机体损伤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以及钙性磷酸酶含量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2.
本文基于6-氨基乙酸减小血流速度及缓冲血流波动的性质,在6-氨基乙酸的作用下,构建了一个新的脑动脉瘤数学模型.该模型很好地体现了6-氨基乙酸、血流速度及血流速度变化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鉴于脑动脉瘤的医疗费用颇高及破裂后的死亡率较高,从而有必要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该模型的最优控制,以致在一定条件下花费最小且医疗效果最佳.本文首先证明了该模型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其次通过构造Lagrangian函数及运用最大值原理,证明了最优控制的唯一性.从理论上得到Willis环脑动脉瘤内血流波动最小的条件,这为预防脑动脉瘤的破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内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 NMR、13C NMR、HSQC、HMBC、1H-1H COSY、HR-ESI-MS等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数据比对,从仿刺参内脏95%乙醇提取液中鉴定出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E)-dec-5-en-1-yl sulfate(1)、(Z)-dec-5-en-1-yl sulfate(2)、7-methyloctyl sulfate(3)、(S)-2,6-dimethylheptyl sulfate(4)、N-lactoyl-phenylalanine(5)、(1S,3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6)、(1R,3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精氨酸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物学效应, 采用精氨酸内源合成途径的必需辅助因子N-氨甲酰谷氨酸(NCG)代替精氨酸, 研究不同剂量包被NCG制剂(实际NCG含量为80%)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及脂肪沉积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制剂添加组, 分别为0.025%、0.05%、0.1%、0.2%、0.4%、0.5%及对照组。结果显示, 罗非鱼血液中所有NCG添加组(0.025%0.5%)和对照组相比, 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当NCG添加量为0.4%时, 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且约为对照组的4倍, 继续提高NCG添加量至0.5%时, 精氨酸含量无显著提高(P0.05); 所有NCG添加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内脏比和肥满度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当NCG添加量为0.2%时, 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除了0.1%NCG添加组, 其他各组全鱼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脂肪沉积方面, 所有NCG添加组均显示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全鱼干物质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脂肪有从肝转移至肌肉的倾向。饲料中添加0.4%NCG, 对于血液中精氨酸含量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而且不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吸收; 饲料中添加0.025%0.5% NCG有利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而增加了肌肉中的脂肪沉积,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精氨酸影响鱼体脂肪沉积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活动和结肠运动的特点以及替加色罗治疗的疗效。方法: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和替加色罗组,后两组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使大鼠内脏致敏。记录结肠快波、慢波及收缩波,观察消化间期复合肌电及结肠收缩波数目、指数。结果:模型组消化间期复合肌电及结肠收缩波数目、指数均有明显变化。经替加色罗治疗后,各数据均有显著恢复。结论: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及运动有明显的异常,替加色罗治疗后能恢复被改变的电及运动。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内脏铸型,对西藏小型猪在相关生物医学研究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过氯乙烯和牙托粉单独或混合填充剂灌注方法制作西藏小型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铸型研究其血管分布规律。结果西藏小型猪内脏铸型外观完整美观,保持正常解剖状态、位置,充分显示和暴露主干的分支分布,各管道饱满,管道粗细适当,标本色泽鲜艳。结论通过单独或混合灌注过氯乙烯和牙托粉填充剂可以成功制作西藏小型猪铸型标本,所做标本显示的脏器血管分布情况对相关生物医学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胞内记录猫体感皮层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Chen JH  Teng GX 《生理学报》1999,51(1):31-37
为了从细胞水平探讨皮层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本文应用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观察了猫体感皮层内脏大神经皮层代表区的851个神经元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的诱发反应及电生理特性。其中412个单位为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其自发放电有多种形式,根据诱发反应现象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内脏伤害性诱发反应分为兴奋性反应(517%)、抑制性反应(3131%)及混合性反应(17%)三类。在形式上具有潜伏期长、反应形式复杂等特点。实验发现85个神经元为内脏及肋间神经的会聚反应细胞。部分神经元用神经生物素进行细胞内电泳标记以显示功能细胞所在层次及形态。结果说明皮层体感神经元具有内脏伤害性感受的作用,并从细胞及突触后电反应特点上探讨了内脏痛的感受机制。  相似文献   
98.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I0005-I0005
physorg网站2007年9月4日报道:根据最近发表在刊物《内脏》(Gut)上的结果,胃部的脂肪将使得维生素C促进而非抑制特定致癌物质的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
《生物磁学》2007,(10):I0005-I0005
physorg网站2007年9月4日报道:根据最近发表在刊物《内脏》(Gut)上的结果,胃部的脂肪将使得维生素C促进而非抑制特定致癌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内脏脂肪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4例T2DM合并肥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97例,均给予为期16周的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加用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内脏脂肪水平(VFL)等指标变化,总结利拉鲁肽在T2DM合并肥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0﹪,对照组为23.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946,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 hPG、BMI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治疗后FPG、2 hPG、BMI分别为(7.12±1.35)?mmol/?L、(9.03±2.66)?mmol/L、(26.32±1.60)kg/m2,均低于对照组的(7.83± 1.19)?mmol/L、(10.57±2.39)?mmol/?L、(27.74±1.66)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886、4.241、6.066,P均?<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OMA-β较治疗前升高,HOMA-IR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治疗后HOMA-β为155.69±24.55,高于对照组的117.49±21.98,其HOMA-IR为2.30±0.71,低于后者的3.20±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407、9.273,P均<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FL、脂肪率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治疗后VFL、脂肪率低于对照组,且其治疗后肌肉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能够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内脏脂肪,达到改善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