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邢韶华  林大影  鲜冬娅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09,29(10):5299-5312
为促进北京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建设与布局,以2001~2006年间在北京市13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者风景名胜区内实地调查的1168个样地数据为基础,根据在北京市分布的25种珍稀濒危植物种,以及丰富度高的群落类型、面积较大的天然森林群落类型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群落的评定结果,采用等级赋值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植物物种和植物群落方面综合评定了北京市山地植物多样性的优先保护地区.评定出综合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为184474.64hm2,约占市国土面积的11.25%,其中一级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24850.50hm2,二级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78606 60hm2,三级优先保护地区总面积81017.54hm2.优先保护地区主要分布于怀柔区、延庆县、房山区和密云县等远郊区县,结合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提出了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2.
采用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池气象站1980~2005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光、水和风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26年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水汽压和年平均风速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467.4h、2449.0mm、1248.8mm、88.67%、20.77hPa、1.2m/s.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水汽压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水汽压升高趋势明显,每10a增加0.38hPa;日照时数、年蒸发量和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其中平均风速下降明显,每10a减小0.27m/s;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年代际变化规律不一,但10月份的降水量和9月份的蒸发量下降趋势明显.气候增暖作用分析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尖峰岭山地雨林区气候增暖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3.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区余端  苏志尧  彭桂香  刘刚 《生态学报》2009,29(11):6156-6164
研究了我国南方冰灾后常绿阔叶林林冠开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受冰灾影响的粤北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2 hm2固定样地中按照冠层受损程度选取16个20 m×20 m的样方,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林冠开度,并取0~20 cm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应用Biolog技术分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按林冠开度梯度对各样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单一碳源的分析发现,林冠开度大的样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反之则较高.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林冠开度的梯度有高度的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样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第一轴p<0.005;第二轴p<0.001),其结果与聚类结果基本吻合.冗余分析揭示了土壤全磷、全钾、全氮、速效氮、有机碳、容重、总孔隙度和林冠开度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05),其中林冠开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关系最密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受土壤养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土壤有机碳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全氮正相关;与速效氮、全磷负相关.研究说明冰灾所造成林冠开度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可用于对生境恢复的指示和评价.  相似文献   
84.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在退化生态系统上进行人工造林对地带性植被群落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尚较欠缺。本文根据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态学特征能对其生态环境做出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则,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了林龄为12年的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群落的区系组成和基本的群落学特征,并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的区系组成和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人工造林对当地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天然群落相比,人类活动(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还是有较大的生态学差异。建议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适当发展一定面积的人工林,但规模应适度。  相似文献   
85.
秦岭山地典型次生林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秦岭山地5种典型次生林--油松林、锐齿栎林、红桦林、云杉林和华山松林幼苗的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次生林木本植物幼苗物种分化明显,除锐齿栎林和华山松林外,其余次生林幼苗物种相似性系数均较低;油松林和锐齿栎林木本植物幼苗数量、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较高,红桦林均最低;云杉林和华山松林幼苗数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不同次生林幼苗和幼树所占比例存在明显差异,除红桦林幼树数量的比例较大外,其余林分幼苗的比例较大,为云杉林>油松林>锐齿栎林>华山松林.不同林分幼苗萌生比例差异明显,为华山松林>云杉林>红桦林>锐齿栎林>油松林.锐齿栎林和油松林乔木幼苗比例最高,分别占木本幼苗总种数的68%和51.4%,群落处于演替中期,持续更新能力较强;云杉林、华山松林乔木幼苗比例分别为40%和15%,处于演替后期,更新能力较差;而红桦林中幼苗很难发育成幼树,持续更新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86.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林木受损的生态学评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2008年初南方冻雨冰雪灾害对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造成的损害情况做了研究。对12个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受灾情况做了对比分析, 对不同径级和不同地形因子下林木抵抗冻雨灾害的差异做了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林木受损程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径级差异和地形级差异。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比多数亚优势种受害更严重; 各树种抗冻雨灾害能力以山茶科和樟科的种较强, 而壳斗科的多个种, 如米槠、栲(C. fargesii)受灾较为严重; 林木的受损比例随着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增加而增大; 在未受灾的各级林木中, 超过70%的个体集中在最小一级径阶(1-5 cm)。χ2检验显示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对林木受损状况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坡位上升, 林木受损程度逐渐加重, 上坡位的林木受损比例最大, 下坡位最小, 这可能与随着坡位升高, 迎风面降温效果更迅速有关。对于坡向和坡度而言, 位于半阳坡的林木受灾比例显著高于半阴坡, 位于坡度级III (15°-25°)、IV (25°-35°)、V (35°-45°)上的林木受灾最严重。该研究结果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保育和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冰雪灾害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森林恢复和演替、乡土阔叶树种的选育及森林经营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以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测试生物,采用28 d沉积物生物积累试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污染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积累,并探讨其与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肝胰脏对Cd、Pb、Cu、Cr、Zn和Mn均具有较强的积累作用.不同重金属的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别,Zn的积累量最多,占重金属总积累量的84.32%±4.36%,其次为Cu,占7.67%±2.84%;Pb、Cr和Mn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3.62%±1.84%、2.22%±1.03%和1.33%±0.15%;Cd所占比例最少,为0.83%±0.53%.肝胰脏中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肝胰脏金属污染指数与沉积物污染综合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铜锈环棱螺可以作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生物.不同沉积物Cd、Cr、Zn和Mn的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BSAF)具有较大的差异,Cu和Pb的BSAF比较稳定.Cd的生物积累与沉积物中Cd的可交换的与酸可溶态及可氧化态显著相关;Pb的生物积累与Pb的可还原态显著相关;Cu的生物积累与Cu的可氧化态显著相关;Mn的生物积累与Mn的可交换的与酸可溶态和可还原态显著相关;Cr和Mn的生物积累与其不同形态和总量均不相关.BSAF不宜作为衡量铜锈环棱螺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积累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88.
贵州省山地-坝地系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阳兵  姚原温  谢静  王发艳  白晓永 《生态学报》2014,34(12):3257-3265
探讨贵州省山地-坝地系统的景观变迁与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贵州省典型的蒲场、洋川山地-坝地系统为例,从一个地貌单元对以万亩大坝为中心的山地-坝地土地系统1960年代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格局演变进行系统的研究。把研究区划分成中央坝地、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3个部分,结合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基于移动窗口法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标。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景观多样性高于坝地,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以坝地最高;平坝耕地从1963年所占比例90.81%下降到2010年的79.94%,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林地减少,灌木林增加,坡耕地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耕地有向经济效益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趋势。坝子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原有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渐被改变,形成新的斑块-廊道-基质格局。研究区中部坝地、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的土地利用变化表明,坝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可对坝中丘陵及坝周山地产生影响,坝子与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土地利用存在耦合变化。进一步应加强研究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使坝地、坝周山地和坝中丘陵的土地利用协同演化。研究结果对贵州省山地-坝地系统土地优化利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9.
正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属东亚暖温带的典型区域,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主要山脉有太行山、吕梁山、燕山、大青山等,最高峰为山西五台山(海拔3 061米)。华北地区的冀北山地地区是中国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据王荷生(1999)的研究统计,华北地区有野生种子植物  相似文献   
90.
研究了东北山地灌木沼泽主要植物--细叶沼柳、五蕊柳、丛苔草和修氏苔草中Cu、Zn分布、积累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Cu含量变动范围为6~12 mg·kg-1,细叶沼柳和五蕊柳各器官Cu含量为根》枝》叶;丛苔草和修氏苔草为茎》叶》根,Cu主要积累在灌木的根系和苔草的茎叶中,灌木和苔草中Cu含量相差较小.Zn含量变动在30~250 mg·kg-1之间,细叶沼柳和五蕊柳各器官Zn含量为叶》枝》根,尤其是叶和枝中都在150 mg·kg-1以上;丛苔草和修氏苔草各器官Zn含量为根》茎》叶.Zn多积累在灌木的叶和苔草的根中,且灌木各器官Zn含量明显高于苔草.细叶沼柳和五蕊柳各器官对Zn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45,显示出较强的Zn富集能力.4种供试植物在生长初期地上部分Cu、Zn含量较高,且随着季节变化呈波动式降低趋势,而根中则表现出生长初期和末期Cu、Zn含量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