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21.
900h人工低温处理的滇中砀山酥梨休眠花芽及其着生处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最低;600h低温处理的总糖含量和非还原糖含量最高,还原糖/非还原糖最低。  相似文献   
322.
种群起始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种群起始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成及之相关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11d的培养中,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以及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以种群起始密度为1.0-10.0ind.ml^-1组最大,20.0ind.ml^-1组次之,50.0ind.ml^-1组最小,各组间的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则无显著差异,对轮虫休卢卵最大形成效率及其出现的时间以及  相似文献   
323.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休眠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西  刘祥君 《植物研究》1999,19(2):158-164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是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休眠程度随生育地的纬度不同而有变化,纬度越高,种子成熟后进入休眠状态的比例越大,解除休眠所需的低温层积时间也越长。在高纬度的牡丹江市,成熟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全部进入休眠状态,低温层积12周时萌发率达95%以上,而在低纬度的南昌市,有10%左右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没有进入休眠状态,低温层积8周时,萌发率即可达95%以上。进入休眠状态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不经过低温层积处理,在15℃的室温下保存半年以上,也有一定比例的种子可以解除休眠。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休眠机制可能是由抑制物质和促进物质复合体所控制,休眠种子含有高水平的抑制剂和低水平的促进剂,非休眠种子这种平衡转向有利于促进剂,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差异和低温层积以及长期室温贮藏的呼吸代谢过程,可能对这种平衡产生影响,改变种子的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324.
325.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6种不同的决策方案进行动态模拟和灵敏度分析,预测和分析各种决策方案的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结果表明,多目标规划型的系统生产力较高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是一种较优的选择方案;现状型的系统生产力较低,林主型的生产力很高,但经济产出水平低,柑桔、板栗和蚕桑型的系统生产力高,但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326.
目的:探究毛叶山桐子种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 var. vestita Diels)的休眠类型和解除休眠的最适方法,为生产实践中的种苗繁育提供一种能有效解除毛叶山桐子种子休眠和提高萌发率的方法。方法:以成熟的毛叶山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的水分透性及温度、光照、去垢剂、后熟、层积和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结果:(1)种子具有发育成熟的胚,种皮被有蜡质层但具有透水性;(2)在10~35℃和交替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光强度为144μmol·m-2·s-1)下萌发30 d,种子的萌发率低于30%,具有休眠特性;(3)种子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萌发,是一种需光性种子;(4)4℃和10℃层积30 d显著地增加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后熟90 d则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5)GA3能部分解除种子的休眠和促进萌发,将萌发率提高至56.7%,氟啶酮则没有作用。结论:毛叶山桐子种子的休眠类型为非深度生理休眠,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最适方法是将种子在4℃或者10℃中层积30 d,然后在25℃和交替光照中萌发。  相似文献   
327.
放线菌能产生多样性丰富的小分子化合物,但大多数放线菌因为处于“活的尚未培养”状态而无法分离培养。造成“活的尚未培养”状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一些环境因素,例如有机物、重金属、抗生素等胁迫使细胞处于休眠保护状态,直到遇到适宜的条件才能继续复苏生长。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是由某些放线菌分泌的一类蛋白质,首次在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中发现,之后人们对Rpf蛋白的功能和分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Rpf蛋白能促进一些休眠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复苏,这为“活的尚未培养”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针对一些致病放线菌物种,开发Rpf蛋白抑制物为相关疾病的治疗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基于此,本文对Rpf蛋白的结构组成、特征功能、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328.
卢艳  闫月  崔程程  张鹏 《植物研究》2020,40(4):490-495
为探究初生休眠解除状态和干燥处理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本文以初生休眠的成熟水曲柳种子为材料,研究经不同裸层积(暖温10周+低温8周、暖温12周+低温8周、暖温10周+低温10周、暖温12周+低温10周)和干燥处理(干燥、不干燥)的水曲柳种子在适宜温度和较高温条件下的萌发表现。结果表明,初生休眠解除状态不同的水曲柳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表现具有相似的规律,种子的萌发会受到干燥处理的影响。不经干燥处理的种子解除休眠越充分,其萌发能力就越强,但层积处理后的种子若经过干燥处理,则解除休眠越充分(尤其是低温时间越长),种子萌发能力下降越多。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热休眠)的诱导受种子初生休眠解除状态的影响较小,但受干燥处理影响较大。干燥处理会降低水曲柳种子的萌发能力,尤其是较高温条件下的萌发能力,初生休眠解除越充分的种子萌发受干燥处理影响越大。生产中如需对解除休眠的种子干燥处理,选择暖温10周+低温8周的层积方法处理种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29.
目的:探究大果白刺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方法:通过HPLC测定低温层积后大果白刺种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大果白刺种子GA3含量显著提高,而ABA、IAA、ZR和ETH含量均显著下降。GA3/ABA值显著提升,IAA/ABA和ZR/ABA值呈现下降趋势。结论:GA3含量和GA3/ABA值较高,ABA、IAA、ZR、ETH含量和IAA/ABA、ZR/ABA值较低,证明各种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制约其种子休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30.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属于淡水大型螺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极端环境下能够迅速进入休眠状态,以抵御不良环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为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的休眠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圆田螺在干旱胁迫下肝与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圆田螺在干旱休眠时与正常有水养殖相比,其肾组织中110个基因上调,389个基因下调;在肝组织中有84个基因上调,86个基因下调。肝组织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黏附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组织生长、神经元投射和轴突再生等功能相关;肾组织差异基因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去磷酸化、上皮细胞增殖调节、羟酸有机酸跨膜转移、组织重塑等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定位在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聚糖、乳糖、鞘脂的合成代谢通路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热激蛋白基因Hsp70、SRCRFASNAPMAPMSTNPoc1bS1P、Na+-K+-ATP酶β1亚基及SLC28A3基因在中国圆田螺干旱休眠时开启自身调节,田螺通过调控不同基因,启动阻隔自身对外界光线的感知,停止脂肪积累、抑制肌肉生长、吞噬自身凋亡细胞获取营养、调节细胞渗透压保水等使自身快速适应干旱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