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六盘山鸡爪大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营养器官大黄多糖的含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明确大黄多糖在营养器官中的动态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随着植物的不断成熟,不同发育时期根和根茎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次生维管组织是根和根茎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组织;(2)随着茎和叶的发育,大黄多糖的含量初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3)与根和根茎相比,茎和叶中大黄多糖含量较少.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根和根茎是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器官,其中次生维管组织是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组织,次生维管组织中大黄多糖的贮藏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的方式,而且大黄多糖含量与各营养器官的发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2.
以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根愈伤组织为材料,以NT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硫代硫酸钠、抗坏血酸、柠檬酸、硝酸银、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活性炭,探讨抗褐变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抗褐化和雷公藤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较低浓度柠檬酸以外,其他抗褐变剂均不同程度抑制雷公藤愈伤组织的生长。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硫代硫酸钠、抗坏血酸、柠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活性炭,雷公藤愈伤组织褐化程度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使褐化加重。但所有处理中,愈伤组织中内酯醇含量明显升高,其中加入50mg/L柠檬酸处理的内酯醇含量为对照的2.4倍。培养基中加入10~50mg/L硝酸银不仅能抑制雷公藤愈伤组织褐变,内酯醇的含量也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供试抗褐变剂中除较低浓度硫代硫酸钠以外,其他处理对雷公藤总生物碱的合成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3.
陈舒  刁振宇  张超  张双全 《动物学报》2007,53(3):531-536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中国三黄鸡脾组织细胞中扩增得到459bp的鸡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CycsBAFF)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高效表达了带有His6标签的包涵体形式重组蛋白,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转印检测鉴定。表达产物经Ni2 -NTA纯化后,经透析复性得到活性目的蛋白,通过单独刺激以及与PMA共刺激体外培养的鸡法氏囊B细胞,均有明显的促法氏囊B细胞存活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4.
基于BAC重组酶系统构建莱航鸡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莱航鸡重复的rDNA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为靶位点,利用BAC重组酶系统构建含人干扰素基因的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为建立莱航鸡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获得关键材料。首先构建BAC-TDN筛选载体,然后构建pYLVS-GID表达载体。将BAC-TDN筛选载体和pYLVS-GID表达载体共转化至大肠杆菌NS3529中,通过其Cre重组酶的作用形成BAC-TDN-VS-GID质粒,采用归位内切酶I-SceⅠ切除pYLVS质粒骨架,利用接头LS使之环化,构建成莱航鸡大容量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BAC-TDN-GID。每次克隆均经酶切或PCR、测序等鉴定DNA片段的插入及插入方向。以该载体为材料的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将提高基因定点整合效率,解决外源基因不能稳定表达、安全性等部分问题,突破了DNA重复序列不能作为外源基因整合靶位点的禁区。  相似文献   
125.
目的:研究吗啡对胎动、心率、孵化率、孵化时间、雏鸡体重等的影响。方法:以气室给药的方式给鸡胚注射吗啡,记录胎动、心率、孵化率、孵化时间、雏鸡体重。结果:吗啡可以缩短雏鸡的孵化时间,降低雏鸡的孵化率,并导致雏鸡出现运动障碍;20mg/kg吗啡剂量和12—16胚龄的给药时间,鸡胚孵化率最高,残疾率最低;吗啡导致胚胎心率加快,胎动减少(P〈0.05)。结论:吗啡对胚胎发育有损伤作用,损伤程度与吗啡剂量和给药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26.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杨霞、陈陆、许兰菊等五位科学工作者以鸡鲍氏志贺菌,鸡白痢沙门菌和痢疾志贺菌为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6条随机引物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其结果:4条随机引物能较好地在这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共扩增出了59个DNA片段,其中3个菌株共有的谱带7条,而显示多态性的片段有52条,占88.1%。  相似文献   
127.
目的:建立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基因在动物中表达的模式。方法:通过PCR扩增出带EGFP基因和特异性结合位点的DNA序列,并应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带EGFP基因的pLenti6/v5-DEST慢病毒载体。利用磷酸钙介导慢病毒4质粒系统在包装细胞中转染,收集并浓缩产生的病毒颗粒,通过感染293FT细胞测定慢病毒滴度。结果:通过PCR扩增后测序分析,表明慢病毒载体构建正确。病毒滴度测定结果为2×107TU/mL。并用慢病毒对鸡囊胚细胞进行感染,获得了较强的表达效果。结论:慢病毒载体系统所产生的病毒颗粒对动物细胞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为慢病毒载体在转基因家禽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8.
水稻麦黄酮对褐飞虱的抗性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冰  董红霞  张茂新  徐迪  王敬淑 《生态学报》2007,27(4):1300-1307
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无水乙醇和水依次对抗性水稻品种IR36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褐飞虱的活性。结果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后3d的活性最强,褐飞虱1~2龄若虫和3~4龄若虫的死亡率分别是26.0%和48.0%。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麦黄酮。将麦黄酮定量加入人工饲料中饲养褐飞虱3龄若虫15d。结果表明,褐飞虱3、4龄若虫的排蜜露量随着麦黄酮在饲料中浓度(50~500μg/ml)的增加而减少,褐飞虱3、4龄若虫的死亡率却随着麦黄酮在饲料中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饲料中麦黄酮的浓度为500μg/ml时,褐飞虱3、4龄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8.21%和31.75%。麦黄酮50~500μg/ml浓度处理,褐飞虱3龄和4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和相对生长量与对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麦黄酮有拒食作用。用500μg/ml的麦黄酮溶液涂抹到对褐飞虱敏感的水稻品种TN1植株上对褐飞虱雌成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和忌避产卵作用。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源的麦黄酮在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J.Sm.]采自本校校园。取其幼嫩走茎,去除表皮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乙醇浸泡30 S,再用0.1%HgCl_2,表面消毒4min,用无菌水冲洗5~6次后,接种在以下培养基中:(1)MS(对照);(2)MS 10mg·L~(-1)抗坏血酸(VC);(3)MS 1000 mg·L~(-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4)MS 1000mg·L~(-1)活性炭(AC)。各培养基均加入1mg·L~(-1)6-BA、0.2 mg·L~(-1)NAA、3%蔗糖和0.8%琼脂。每种培养基接种18瓶。培养温度(25±2)℃,每天光照12 h,光照强度20~40μmol·m~(-2)·s~(-1)。培养1、3、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植食性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唾液蛋白参与调控植物抗虫防御反应,影响其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重要唾液蛋白基因Nl15,调查其时空表达模式,明确其在褐飞虱致害性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褐飞虱IR56种群转录组数据,用RT-PCR克隆褐飞虱基因Nl15 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检测其在褐飞虱TN1和IR56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胸、腹和足)中的表达模式。通过显微注射dsRNA对褐飞虱TN1和IR56种群的4龄若虫进行Nl15的RNAi,利用qPCR检测Nl15 RNAi后褐飞虱若虫中Nl15的相对表达量以及Nl15 RNAi后褐飞虱若虫取食3 d时水稻植株中防御相关基因(OsLecRK4, OsMPK10, OsWRKY24, OsLox, OsNPR1和OsGns5)的相对表达量,并生物测定Nl15 RNAi后褐飞虱的存活率以及成虫蜜露量和体质量增量。【结果】克隆了褐飞虱Nl15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OK181113),其开放阅读框长1 008 bp;预测编码335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7.54,分子量为38.7 kD,含有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一个糖基化修饰位点,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其他已知的功能域;Nl15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45%。发育表达谱结果表明,Nl15在褐飞虱各个发育阶段均表达,在3-4龄若虫中的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Nl15在褐飞虱雌成虫头部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在IR56种群头部中的表达量高于在TN1种群头部中的。RNAi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射ds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Nl15的处理组中Nl15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了89.5%,褐飞虱的存活率以及成虫蜜露量和体质量增量均显著降低,上述6个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褐飞虱IR56种群中的Nl15参与褐飞虱与水稻的防御与反防御分子互作。本研究为进一步阐述褐飞虱克服抗虫基因的机制及揭示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分子网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