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91.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
鱼类促摄食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一般来说,缺乏鱼类摄食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合理地经营养殖业,而忽视鱼类对饲料的嗜好性也将是饲料科学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93.
饲喂频率对南方鲇的摄食率、生长和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决定鱼类摄食量的内因是鱼体对能量的处理及转化能力,外因是食物的可获得性1。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仔、稚鱼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以及饵料密度、温度、盐度对其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育8d仔鱼(摄食轮虫)、23d稚鱼(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38d稚鱼(摄食鳗鱼粉状饵料)均表现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白天摄食强度占日摄食强度的68%以上;在白天的摄食中,又以早晨6:00-8:00和傍晚16:00-18:00摄食强度最大:夜间摄食较少或基本不摄食,所以军曹鱼早期幼体的摄食习性属白天摄食且偏于晨昏性类型。在不同饵料密度梯度的试验中,发育8d-11d仔鱼和23d-26d稚鱼摄食的适宜饵料密度范围分别为15ind·mL-1-20ind·mL-1和7ind·mL-1-2ind·mL-1。温度和盐度对发育21d-24d稚鱼日摄食强度的影响均表现为抛物线型的变化曲线,摄食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7-31℃,适宜盐度范围为28‰-32‰。结果还表明,幼休摄食强度与饵料密度、水温、盐度的关系均适合于用二次多项式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下丘脑室旁核orexin-A对大鼠摄食和胃动力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观察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orexin受体表达情况;PVN注射orexin-A观察大鼠摄食、胃运动、胃酸分泌和胃排空的改变。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大鼠PVN中存在orexin受体免疫阳性细胞。PVN注射orexin-A后,大鼠前三小时摄食增加,6 h和24 h摄食无显著改变。PVN微量注射orexin-A后,大鼠胃运动幅度和频率增加、胃排空增快并且胃酸分泌增多。[D-Lys-3]-GHRP-6可部分阻断orexin-A对摄食、胃运动、胃排空和胃酸分泌的促进作用,SB334867可完全阻断orexin-A对胃运动、胃排空和胃酸分泌的促进作用。结论:下丘脑室旁核orexin-A可能通过生长激素促泌素GHSR受体信号通路调控大鼠摄食及胃功能。  相似文献   
96.
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璐  杨海军  李昆  李玲  南晓飞  张振兴 《生态学报》2018,38(13):4834-4842
源头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我国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薄弱,对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季节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采用野外原位定量取样的方法,力图阐释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共计采集底栖动物9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纲9目38科。其中,水生昆虫85属,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明显,底栖动物密度及多样性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并在冬季达到最低值。(2)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优势,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和刮食者,滤食者相对丰度最低。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季节动态不一致,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整体表现为秋季最高。(3)水温、凋落叶分布和流速是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长白山源头溪流后续相关研究及长白山松花江水系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渤海鱼类资源早期补充过程,本文将地理加权回归法(GWR)引入栖息地指数(HSI)模型,选取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水深和叶绿素a浓度4个环境因子建立基于GWR的渤海沙氏下鱵鱼仔稚鱼的HSIGWR模型.模拟发现:在2015年8月渤海的HSIGWR模型中,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为全局变量,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7和0.006,对HSI影响较小.海表盐度和水深为局地变量,两者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075和0.129,对HSI的影响较大.其中,海表盐度在渤海中部与HSI呈负相关,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3,在三湾呈微弱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1;水深在整个渤海均与HSI呈负相关,且在三湾的负相关程度明显大于渤海中部,三湾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16.该HSIGWR模型的泊松相关系数为0.705,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的鱼类栖息地环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大熊猫的摄食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熊猫的食性99%为竹类,所食竹类达50余种,在每个山系仅选择2-5种为喜食竹。根据营养的优劣,采取相应的摄食行为,择优选择竹的不同时期和营养器官,并用相应的加工方法,构成不同季节的最优食谱。以食量大,消化快,耗能低的营养对策,适应其低营养价值的竹类为主。  相似文献   
99.
为考察温水性鲤科鱼类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 SMR)与其生长性能的关系, 研究在(25.00.5)℃条件下测定体重相近的30尾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SMR, 将所有实验鱼置于多单元格水槽进行实验处理(摄食与饥饿)。实验时间为4周(0、7d、14d、21d和28d), 包括两周的生长实验(014d)和两周的饥饿实验(1528d)。摄食期间, 于每天上午9: 00和下午21: 00用商业饲料对每尾鱼饱足投喂并记录投喂量。单尾鱼的体重和体长每隔1周测定一次, 而SMR仅在第0、第14和第28天测定。结果显示:(1)锦鲫幼鱼在摄食期间的体重、体长以及SMR均明显上升, 饥饿期间体重和SMR显著降低(P0.05), 但体长变化不明显; SMR不论摄食期间还是饥饿期间呈现较好的稳定性(二者P0.05)。(2)锦鲫幼鱼在摄食期间开始时的SMR (测定Ⅰ)与摄食率(FR)、摄食转化率(FE)以及特定体重生长率(SGRBM)均无相关性, 摄食期间结束时的SMR (测定Ⅱ)仅与FR呈正相关(P0.05), 但与FE以及SGRBM不相关。(3)摄食期间(饥饿期间)实验鱼的第一周日均体重增(减)量与第二周日均体重增(减)量呈正相关, 其体重的增率与减率无显著差异(P0.05)。(4)实验鱼在摄食期间的特定体重增长率(SGRBM)与饥饿期间的不相关(P0.05), 但摄食期间的特定SMR增长率(SGRSMR)与饥饿期间的呈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中锦鲫幼鱼的SMR具有稳定性, 该种鱼的日均体重变化量保持相近, 此形态变化特征与SMR不相关, 并且该种鱼在实验起始时的SMR的个体差异未能预测其在实验室食物资源变动下生长性能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0.
2010年8月—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 m处,沿海岸平行拖曳小型拖网(1m×4m,网目1 mm)采集仔稚鱼样本。共采集仔稚鱼1718尾(隶属于28科46种)。仔稚鱼群落的季节变化显示,根据种类生活史及其对沙滩碎波带利用模式的差异,主要优势种鲻Mugil cepha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相模虾虎鱼Sagamia geneionema、细鳞鯻Terapon jarbua、鮻Liza haematocheila及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分别在3月、5月、6月与8月进入碎波带,栖息时间在1—4个月不等;月份聚类和排序将8个月份(渔获物稀少甚至无渔获月份舍弃)分为2011年3—5月与2010年8—9月、2011年6—8月2个群组。群落的空间结构显示,St.5与St.7分别具有最多的种类数和个体数,说明仔稚鱼偏好栖息于内湾浅滩;但各主要优势种对内湾沙滩的选择有一定的种类特异性,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完调查完善与分析;站点聚类和排序将8个站位分为4组:Sts.1—Sts.2与Sts.7—Sts.8聚为1组,St.5与St.6聚为1组,St.3、St.4分别为1组。各主要优势种对碎波带的利用时间、方式及对沙滩生境的选择均具有一定的种类特异性,其对沙滩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