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联合鼻内镜对慢性鼻窦炎(CRS)患者嗅觉功能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RS患者127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62,鼻内镜手术)和B组(n=65,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嗅觉功能、血清炎症介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术后1年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69%(57/65),高于A组的72.58%(45/62)(P0.05);术后3个月B组的嗅觉功能分布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鼻塞、头面部胀痛、流脓涕、鼻涕倒流、头痛等症状评分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血清白介素-5(IL-5)、白介素-17(IL-17)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CRS在鼻内镜的基础上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和临床症状,抑制机体炎性反应的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2.
观察和探讨电针联合白细胞介素(IL-1β)转化酶(ICE)抑制剂对炎症介质抑制和诱导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的作用。选取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30只。各组造模后在第6小时、第12小时和第24小时各时间点分别检测10只大鼠。抑制剂组于造模前48 h采用电针并开始腹腔注射ICE抑制剂2.5 mg/100 mg体质量,间隔12 h注射1次。胰腺炎组仅在相同时间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标记(TUNEL)染色、ELISA方法等,检测血清中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和胰腺细胞凋亡。HE染色见胰腺组织中典型的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形成。干预组各个时间点病理学评分和血淀粉酶、TNF-α、IL-1β浓度均低于胰腺炎组,胰腺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胰腺炎组(p<0.05)。电针联合ICE抑制剂能减轻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对炎症介质的抑制和诱导胰腺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吗啡不耐受晚期癌痛患者疼痛介质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吗啡不耐受晚期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予以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研究组予以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比较两组的镇痛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镇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27%vs. 68.2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β-内啡肽(β-EP)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精神状况、心理状况、功能状况、生理状况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对吗啡不耐受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切,能够调节疼痛介质表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晚期癌痛有效、安全的阿片类药物。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小檗碱组,25μL 50LD50病毒液滴鼻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感染后1 h,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双蒸水灌胃,小檗碱组予药物0.005 g.kg-1d-1腹腔注射;各组均给药2次/d,连续给药5 d。感染后的2 d、4 d、6 d,处死小鼠,肺组织称重以检测肺含水量;1%伊文氏兰5 mL/kg尾静脉注射检测肺血管通透性;Bicinchoninic acid(BC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放免法或酶免法测定肺组织中PGE2、PLA2及LT-B4含量。结果:病毒感染后,模型组肺含水量持续升高,肺血管通透性及BALF蛋白含量在感染后第4天开始明显升高,小檗碱降低了肺含水量、肺血管通透性及BALF蛋白含量(P<0.01);模型组肺组织中PGE2、PLA2、LT-B4的含量明显升高,小檗碱不同程度地抑制了PGE2、PLA2、LT-B4的表达。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后肺组织中PGE2、PLA2、LT-B4的释放,降低了肺血管通透性及肺含水量,对病毒性肺炎中肺水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5.
肝损伤模型小鼠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刀豆蛋白A(Con A)经尾静脉注射入雄性Balb/C小鼠,建立T细胞介导的Con A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检测模型小鼠不同时间点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肝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血清中TNF-α进行对比.实验显示:在Con A注射后0~3h,小鼠血清中的未能检测出HMGB1蛋白特异带:但在4h后,检测出一条微弱的HMGB1蛋白特异带;在6~36h,均检测出一条清晰的HMGB1蛋白特异带,在8~12 h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而正常对照组小鼠血清中未能检测HMGB1蛋白-与HMGB1动力学曲线不同.血清中TNF-α水平在Con A注射后2h就达到峰值,4h后迅速下降,8h恢复到正常范围.Con A小鼠肝细胞中HMGB1 mRNA的表达在Con A注射1h后即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2.4倍,之后迅速回落,3-12h均低于对照组水平(0.5~0.8倍),24h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初步揭示HMGB1在Con A小鼠急性肝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清中HMGB1蛋白与TNF-α相比,呈现出迟发与长效的特点,HMGB1给肝细胞造成损伤有足够强度和效应时间.  相似文献   
76.
脂肪酶非水相催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底物工程、介质工程、酶催化剂工程、构象工程等层面概述了提高非水相脂肪酶催化效率的方法.分别介绍了介质体系的优化与开发、脂肪酶催化剂的优化改良、催化过程的优化处理等新内容.指出在单层面优化的基础上,对非水相催化进行系统优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7.
混浊介质后向散射特性的Mueller矩阵实验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ueller矩阵是一种公认的能很好地表述介质偏振特性的方法.由于散射光偏振在生物组织无创伤诊断技术等诸多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对组织散射特性的Mueller矩阵的研究成为国际上组织光学的热点之一.与现有测量Mueller矩阵的实验方法相比,斜入射正接收装置用来测量Mueuer矩阵是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再结合一种新的算法来处理后续数据,由此所获得的Mueller矩阵空间分布图的清晰度不亚于其它文献的报道.这种测量方法结构更简单,具有测量更方便、准确等优点.结果表明:入射角影响Mueller矩阵的空间分布图.随着介质浓度的增大,随机介质后向散射Mueller矩阵各元素的空间分布图样减小.  相似文献   
78.
本文探讨了在非水相介质中酶催化逆水解反应合成红景天甙的新方法,研究了非水相反应体系、酪醇浓度、D-葡萄糖浓度、反应时间、pH值对β-葡萄糖苷酶催化酪醇和D-葡萄糖合成红景天甙的影响,优化了酶法合成红景天甙的条件,使其转化率达到了17.7%,即7.39g/L,远远高于米曲霉整体细胞催化的产量(0.7g/L)。该方法可望应用于其它具有生理活性糖苷类化合物的高效酶促合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免疫细胞在机体各部位之间不停地迁徙,对于抗原识别和启动快速有效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和身体应激可引起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分布改变,而交感神经在调节应激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再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经和免疫相互调节机制研究表明,交感神经活化时通过释放儿茶酚氨类神经介质,一方面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对免疫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分布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参与调节慢性应激时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基因沉默对肿瘤坏死因子a (TNF-a)诱导的滑膜细胞中促炎介质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以探讨TAK1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取脂质体转染方法将TAK1特异性的小干扰RNA (siRNA)和阴性对照RNA (scRNA)导入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成纤维细胞株MH7A细胞,然后分别用20 ng/ml TNF-a刺激后,检测细胞内IL-6、IL-8 mRNA的表达和培养上清中IL-6和IL-8分泌情况以及p38、ERK、JNK、p65磷酸化的水平和抑制性蛋白IκBα的变化情况。结果:siRNA-TAK1转染72 h后滑膜细胞中TAK mRNA和蛋白表达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75%和55%。siRNA-TAK1转染下调TNF-a诱导状态下IL-6和IL-8的表达,并能抑制p38、JNK、p65磷酸化和增加IκBα水平。结论:TAK1基因沉默能抑制TNF-a诱导的滑膜细胞IL-6、IL-8表达,可能与其抑制JNK和p38MAPK的活化及NF-κ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