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6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在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都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0.5 %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采用低浓度0.375 %罗哌卡因麻醉,记录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感觉运动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10 min、30 min、60 min的Bromage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两组所有患者在术后2 h、术后4 h、术后24 h的呼吸、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运动功能,提高麻醉效果,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且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本院)骨科诊治单侧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与调查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烷组的术后苏醒时间(7.10±0.22)min、拔管时间(8.65±0.46)min等都显著短于对照组(14.09±1.09)min、(18.76±1.44)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T1、T2、T3与T4时间点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表现正常,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1 d、术后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IL-6与TNF-α值均显著低于术后1 d (P<0.05)。术后1个月七氟烷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8 %(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 %(7/56),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846,P=0.028)。结论: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比较好,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3.
通过在人工气候箱内设定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梯度单虫饲养观察个体发育史,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虎斑蝶Danaus genutia幼期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高观赏价值蝶种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长光照(L∶D=15∶9)条件下,17.5、20.0、22.5、25.0、27.5、30.0℃时虎斑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63.72%、71.67%、65.75%、75.00%、67.12%、59.56%,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85.67%、85.96%、91.19%、89.20%、80.86%、68.78%,蛹的存活率分别为82.76%、100.00%、96.00%、97.06%、100.00%、100.00%;在短光照(L∶D=9∶15)条件下,17.5、20.0、25.0、30.0℃时虎斑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6.36%、67.06%、75.00%、77.50%,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85.05%、84.59%、85.74%、80.78%,蛹的存活率分别为93.30%、94.12%、100.00%、100.00%。结果表明,17.5℃和30.0℃均不利于虎斑蝶幼期的存活,20.0~27.5℃是其幼期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范围。长光照利于幼虫的存活,短光照利于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在17.5~30.0℃内,较高的温度利于蛹的羽化,而较低的温度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存活;温度对虎斑蝶卵的孵化、幼虫的存活及蛹的羽化影响大于光周期;在养殖生产上,建议将幼期养殖温度控制在20.0~27.5℃,幼虫期饲养在长光照下为宜,卵和蛹期置于短光照下为宜。  相似文献   
74.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和单碱基编辑器是植物基因编辑的基本工具。来自酿脓链球菌的Cas9(SpCas9)可以识别NGG前间区序列邻近基序(PA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活细胞基因组编辑的核酸酶。Cas12a核酸酶最近也在多种植物中实现了靶向识别富含T的PAM序列。  相似文献   
75.
中国西北地区通过大量种植中间锦鸡儿(Caragana liouana)进行生态治理, 在荒漠草原带上形成人工灌丛景观, 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到地-气水汽循环过程, 研究该人工灌丛群落的蒸散特征, 对揭示其生态水文效应和指导地方生态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带上的人工灌丛群落为例, 利用茎流-蒸渗仪法测定了2018年5-8月的灌木蒸腾和丛下蒸散, 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人工灌丛群落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 (1)茎流-蒸渗仪法所测的群落蒸散与水量平衡法、涡度相关法得到的群落蒸散有较好的一致性, 茎流-蒸渗仪法能适用于荒漠草原带人工灌丛群落蒸散及其组分结构的测定; (2)观测期内晴天的灌木蒸腾速率和丛下蒸散速率日变化趋势相近, 均为单峰曲线, 群落蒸散主要发生在日间, 但灌丛最大蒸腾速率的出现时间比丛下蒸散最大速率的出现时间晚1 h; (3) 5-8月间灌木累积蒸腾为83.6 mm, 日平均蒸腾量为0.7 mm·d-1, 季节变化呈抛物线状; 同期丛下累积蒸散为182.5 mm, 日平均蒸散量为1.5 mm·d-1; 丛下蒸散明显大于灌木蒸腾; (4)观测期间人工灌丛群落累积蒸散266.1 mm, 而同期的降水量为222.6 mm, 陆面水分收支处于亏缺状态; (5)净辐射是影响蒸散最主要、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且能够影响其他因子进而对人工灌丛群落蒸散产生作用。综上, 人工灌丛引发荒漠草原地带陆面水分收支亏缺的现象,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6.
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对土壤水分动态及亏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引入加速其灌丛化进程,对草原土壤水分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及亏缺现状,选取了封育草地、放牧草地、不同年限(3a、12a、22a)和间距(40 m、6 m、2 m)灌丛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地进行土壤水分测定,并利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CSWDI)、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lot 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PCSWDI)对土壤水分亏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灌丛引入过程中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封育草地与放牧地(P0.05);各样地季节动态均表现为春季返潮、夏季消耗、秋季蓄积的季节规律,但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表现为春季返潮微弱,土壤含水量仅为7.80%—10.90%,显著低于封育草地和放牧地(11.90%—16.09%);灌丛引入过程中各灌丛地0—100 cm有效储水量(-16.98—18.69 mm)均低于封育草地(34.67 mm),虽在种植22a灌丛地和2 m间距灌丛地略有升高,仍不足20.00 mm。土壤水分相对亏缺量(除封育草地外)为6.69—97.16mm;灌丛引入过程中各样地不同土层CSWDI值呈波动变化,除封育草地各土层无显著的亏缺外,其他样地均存在亏缺,亏缺值为0.03—12.10,PCSWDI值均随着灌丛引入年限和密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产生土壤水分过度利用,使得土壤水分亏缺,并加剧其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  相似文献   
77.
7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机化合物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水体,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威胁着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因具有修复效率高、持续时间长、投入成本低,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在水体有机污染治理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去除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现状,详细阐述了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不断完善和优化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实现水环境有机物污染的统筹高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为了快速且准确地对疱疹病毒基因组进行基因敲除、插入或者点突变等修饰,通过同源重组将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超强毒株Md5基因组克隆到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将筛选的阳性重组体DNA电转进DH10B菌株,用PCR及限制性片段多态分析 (RFLP) 方法鉴定含Md5全基因组的BAC克隆。将阳性重组体DNA转染入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拯救出重组病毒,命名为Md5BAC。进一步利用Red酶介导的两步法基因重组技术构建MDVlorf10基因敲除毒株。为了验证被敲除基因功能的特异性,将lorf10插入原位点以构建基因复原毒株。将构建的重组毒株分别感染CEF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认重组病毒均包装成功;病毒生长曲线结果表明,lorf10敲除不影响病毒的体外增殖。总之,这为其他疱疹病毒的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0.
低温时植物枯萎导致人工湿地运行效率降低, 研究将脱落酸应用于湿地植物, 以期提高其抗寒性。采用0、5、10、15、20和25 mg/L的脱落酸(ABA)对美人蕉(Canna indica L.)幼苗叶面进行喷施并进行阶段性降温培养, 评价各组在0℃时的抗寒性, 筛选出最适ABA处理浓度。结果表明: 在低温条件下, 经过适宜浓度外源脱落酸预处理组的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 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有所提高。综合以上指标, 认为15 mg/L脱落酸处理为最佳。随后将其应用于人工湿地, 对其冬季净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 15 mg/L脱落酸预处理可使人工湿地的冬季TP、TN和COD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 一定浓度的脱落酸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美人蕉的抗寒性, 并提高人工湿地冬季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