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73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2.
人工湿地中指示与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6种指示和病原微生物,采用多管发酵法和倾注平板法研究其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相关性及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中沙门氏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数量最低;人工湿地对不同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对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去除效果最好,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93.4%和84.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去除效果较差,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8%和63.6%,并且存在较大波动;出水中粪链球菌数量高于进水;人工湿地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迸水中总大肠菌群数量、进出水中沙门氏菌数量及进水中产气英膜梭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杆菌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沙门氏菌和粪大肠菌群以及产气荚膜梭菌和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间存在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3.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C矿化分解,释放无机养分的重要生物化学过程。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分析了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区不同固沙年限土壤碳矿化潜力的变化。经过103d的室内培养,土壤CO2-C的释放量表现为55龄>47龄>30龄>24龄>21龄>流动沙丘,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0~5cm>5~10cm>10~20cm。而流沙区土壤碳矿化潜力为10~20cm土层最高。不同固沙年限土壤碳矿化潜力、全氮、有机碳、电导率有明显的差异,均表现为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矿化潜力与土壤有机碳、总氮、C/N、pH、电导率、温度、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各环境因子之间亦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土壤碳矿化潜力与土壤养分状况改善程度一致。人工固沙植被的建立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通过潜在的土壤呼吸得到表征。植被恢复和凋落物积累使土壤免遭风蚀,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因而显著作用于大气C的固存。  相似文献   
10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阪崎肠杆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对阪崎肠杆菌进行鉴定,建立一种高效检测阪崎肠杆菌的方法,并为该技术的推广使用及阪崎肠杆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MALDI-TOF-MS法检测38株野生阪崎肠杆菌、2株标准菌株和1株阴沟肠杆菌,结果与常规生化鉴定结果对比;同时对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的阪崎肠杆菌进行质谱分析比较,对比不同培养基对质谱结果是否有影响;对38株野生菌株质谱图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8株菌株鉴定结果均为阪崎肠杆菌,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且质谱鉴定分值大多在2.0以上.通过MALDI-TOF-MS鉴定方法可以很明显地将阴沟肠杆菌与阪崎肠杆菌两种菌分开.4种培养基对MALDI-TOF-MS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TSA比较适合作为阪崎肠杆菌MALDI-TOF-MS鉴定的培养基.通过质谱图谱和离子峰值比较得出,所有菌株在5745 m/z附近均出现高的离子峰,在2871、4740、8288、6260和9488 m/z附近出现离子峰的实验菌株达95%以上;在差异水平在0.5时,MALDI-TOF-MS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将所有实验菌株分成5个类型,结合菌株对应的来源和种类分析表明本研究所用菌株与来源和种类之间并无明显关系.结论 MALDI-TOF-MS方法具有准确且精确鉴定阪崎肠杆菌的能力;离子峰5745m/z具有作为阪崎肠杆菌的标记性离子峰的可能;差异水平为0.5进行MALDI-TOF-MS聚类分析,未发现5个类型与来源等具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国产医用钛钉系统联合改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钛钉打孔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32只健康家兔并将其分两组,在球内容摘除术后分别行单纯义眼台植入及义眼台植入联合一期钛钉打孔术,于2、4、6、12w时每组分别处死4只家兔,观察和评价家兔对钛钉的生物耐受性及HA植入物的血管化过程。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对87例患者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一期植入联合钛钉打孔术,随访12个月,观察其手术效果及与此术式相关的并发症,总结分析国产医用钛钉系统联合改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钛钉打孔术的手术效果及优点。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一期钛钉植入术未发生钛钉移位、排斥,扫描电镜结果表明:2、4、6、12w时两组HA血管化过程无显著差异,6w时钛钉周围1mm范围内与其完全对应的环行区域内血管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临床实验显示:改良术式与二期打孔术相比,义眼片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肉芽肿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植入钛钉生物相容性好,改良术式临床效果佳,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快捷小切口与常规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该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切口方法随机分为A与B两组,分别进行快捷小切口与常规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方法下地活动用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出血量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两组患者经各自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A组患者在下地活动用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出血量情况等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在术后髋关节功能对比方面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快捷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创伤小、瘢痕不明显等多种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201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7%,是导致成人获得性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为特征,具有致盲率大,手术难度高等特点。针对与此,本文主要探讨术前注射贝伐单抗对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0例,药物辅助手术组(A组)21例,术前3—7天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mg/O.05mL);单纯手术组(B组)49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电凝、术后出血的不同。结果:在术后3月,两组视力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4分钟,而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分钟(P〉0.05)。医源性裂孔在A组中有1例,而B组中有16例(P〈0.05),在A组中有3例使用电凝,B组中有25例使用电凝(P〈0.05)。A组有1例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B组为20例(P〈O.05)。结论:在这个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1.25mg/O.05ml贝伐单抗可以显著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减少术中电凝使用及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壳聚糖接枝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编织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要的人工韧带种子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生物材料上的细胞迁移模型,旨在观察BMSC在改性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探讨该材料作为人工韧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自主设计制作细胞迁移模具,置于六孔板,在模具加样孔内接种小鼠BMSC,培养24h后撤出模具,分别继续培养48 h、72 h和96h;在证实模具可有效用于量化细胞迁移过程后,将不同线密度的PET材料编织物平铺于六孔板底,利用本模型观察BMSC在3000D组和5000D组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吉姆萨染色法计算不同时间点BMSC的迁移面积.结果:细胞接种24 h后撤出模具,可见六孔板底中央出现与模具底面大小相当的无细胞空白区,周围接种BMSC,随培养时间延长,BMSC逐渐由周围向中央区域迁移;在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成功建立细胞迁移模型后,随培养时间增加,两组细胞迁移面积均逐渐增大,其中3000D组细胞迁移面积显著大于5000D组(P<0.05).结论: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模具建立的细胞迁移模型能够应用于平铺编织物引导细胞迁移的基础研究,本模型可作为传统模型无法观察人工材料对细胞迁移可能影响的良好补充;3000D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的线密度较5000D更有利于小鼠BMSC在材料上的迁移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报告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1年4月,使用我院自行设计椎体内植骨器通过伤椎椎弓根将医用磷酸钙人工骨植骨于伤椎椎体内治疗23例新鲜胸腰椎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6月有部分骨替代,6-8月骨缺损处出现骨硬化带及部分骨组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由术前30%-60%上升到术后88%-95%,末次随访时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丢失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人造生命     
如今人类已经可以用科技的手段改造物种,如中国的杂交水稻,英国的克隆羊多利,美国的克隆大猩猩等。但这一切都只是利用上帝创造的基因进行的交换。能否有一天,我们也充当上帝的角色,用自己的头脑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基因,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