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从属、种及地史文献资料三方面对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包括15属56种及13变种。2.从起源来看,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以热带起源为主,热带属占66.7%(10属),温带属占33.3%(5属),而与地中海地区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十分微弱。3.从种的分布区式样来看: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以温带分布型为主,温带分布型的物种占全科种数的88.4%(61种),这一统计结果与属的统计结果(66.7%)的属系热带属)形成很大的反差,其原因在于掸邦一马来亚板块上的高黎贡山植物区系源于赤道热带,在板块位移过程中,随着高黎贡山的北移,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升,五加科这一起源于热带的古老木本植物,因不适于比赤道带冷得多的气候环境而先后被淘汰,部分属种则在新的环境中经过适应、演化和重新分化,除个别热带属的北缘种在高黎贡山北端独龙江河谷中幸存下来(如树参属Dendropanax)以外,其余新分化出来的植物则是温带性的(如常春木属Merrilliopanax),因此,现在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区系中,热带起源的属多于温带属,但温带种大大多于热带种。所有这些成分中,中国一喜马拉雅分布的成分(15种)和中国特有的成分(43种)构成了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区系的基本骨架,这些成分标志着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区系的东亚温带性质。4.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特有现象突出。一方面表现在种类丰富,计有中国特有类群22种和变种,云南特有类群12种和变种,高黎贡山特有类群9种,另一方面表现在特有类群的丰富度与纬度成正比,就高黎贡山特有种来说,北段(贡山)的特有类群(8种和变种)远远多于南段的腾冲(仅1种)。5.由于掸邦一马来亚板块位移对高黎贡山生物区系的影响,部分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从滇东南或滇南至高黎贡山的一些连续分布区被间断为滇西北与滇东南的对角分布式样(如少毛云南 木Aralia thomosonii var. glaerescens,单枝五叶参Pentapanax leschenaultii var.simplex,拟白背叶鹅掌柴Schefflerahy poleucoides),而与此同时,在云南形成了一条从滇西北一滇东南走向的生态地理对角线,由于该对角线的形成,导致部分五加科植物仅能在对角线以西及以南生存和繁衍(如大叶鹅掌柴Schefflera macrophylla)。  相似文献   
72.
五带虻溶纤活性蛋白的纯化和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星勇  卢晓风  裴炎 《昆虫学报》1998,41(3):231-236
五带虻Tabanus qutnquectnctus Rlcardo腹部匀浆液经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75凝胶层析、Fibrin-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和电泳制备等方法纯化后,获得在SDS—PAGE图谱上呈现单一区带的溶纤活性蛋白。该蛋白质既具有纤溶酶作用,又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其分子量为40kD,等电点为4.5,最适作用pH为9.0,最适作用温度为28℃,37℃处理2h活性完全丧失,Ca2+、Mn2+、Cu2+、Zn2+、Hg2+和PMSF能抑制其活性。  相似文献   
73.
基于益心祛瘀化痰法,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本研究选取ApoE-/-小鼠进行模型复制,模型复制成功后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加减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C57BL/6J背景的ApoE-/-小鼠空白组。第9周开始灌胃,连续灌胃4周。HE及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ve protein product, AOPP)、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表达水平;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表达水平;Wes...  相似文献   
74.
五唇兰大孢子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 Lind l.)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呈长圆形,细胞核偏向珠孔端,细胞呈现极性分化。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随后,二分体珠孔端的一个细胞退化,合点端的一个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二核胚囊。这一过程属于双孢子葱型胚囊的大孢子发生类型。珠孔端的二分体细胞(大孢子)在退化过程中质膜保持完好,液泡数量增多,染色质高度凝集,具有细胞程序死亡的部分特征。功能大孢子的细胞器和染色质分布均匀。功能大孢子合点端的细胞壁上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二核胚囊期胞间连丝消失。在功能大孢子靠近合点端一侧有吞噬结构,其内含有结构模糊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75.
《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97-97
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姚龛院士与台湾国家卫生研究院吴成文院长于1996年组织发起的双边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四届。目的是为了交流两岸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生物学科技教育的合作与发展。会议秉着促进两岸科学家交流与合作,学术自由的原则,参会双方均以科学家身份参加。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由台湾、大陆轮流组织召开。  相似文献   
76.
根据四个代表性样地的典型取样资料,运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桂东北山地五列木种群的结构与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五列木的重要值远高于群落中其它种类,优势度十分突出,为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其成因主要是由环境因子的影响所决定的;幼树数量大,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发展型。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心功能特点。方法:采用无创性心功能检测方法测定108例健康儿童和126例健康成年人的心脏功能。结果:SV、CO、PEP等九项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且三组间有差异(P〈0.0l);CI、HI、C-dZ/dt、O-dZ/dt、Q-Z间期等五项指标在两儿童组间无差异(P〉0.05),但在儿童与成人组间有差异(P〈0.0l),EF、PEPI、LVETI、PEP/LVET、O/C等五项指标在三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心功能指标有些与成年人差异很大,所以需要一套特殊指标作为参考,而不宜采用已有的成人标准值来判定儿童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8.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和块根芍药Paeonia intermedia具有共同的第五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异常:与长臂相比,短臂在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之间存在巨大的背离。短臂的遗传距离约是长臂的1/28(块根芍药)和1/50(四川牡丹),短臂的物理距离约是长臂的1/3,物理距离是遗传距离的9倍以上。在四川牡丹中,五号染色体的环形二价体(两个臂形成交叉)和棒状二价体(仅一个臂形成交叉)的比率是1.94:98.06,而在块根芍药中是3.42:96.58。在这两个种中,棒状二价体大大多于环形二价体。四川牡丹和块根芍药第五号染色体的后期I倒位桥出现频率非常低,而且断片长度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79.
辽东楤木的开发利用与苗木繁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楤木(Aralla elatea)是集绿化、观赏、药用、木本蔬菜于一体的多功能性树种,又是我国稀有的刺生植物,有较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栽培价值。从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及苗木培育进行了论述和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80.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大鼠脑组织中ROS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发脑中风的分子机理至今尚未清楚,临床研究表明经典验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作用显著,但其作用的分子机理也不清楚。运用低温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和自旋捕捉EPR技术实验研究了中风大鼠脑组织中ROS的生成情况;并首次直接测定了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大鼠皮层及小脑的活性氧物质(ROS),包括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同时还检测了补阳还五汤对体外化学模拟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风大鼠皮层及小脑中的ROS生成明显增多(P<0.05),脑组织中的NO水平也明显升高(P<0.001);补阳还五汤可明显(P<0.05)抑制中风大鼠皮层及小脑中ROS的生成,显著降低NO水平(P<0.05,与中风不给药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对于体外化学模拟反应生成的02-和OH也有很强的清除能力。由此可认为ROS的生成是导致脑中风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而抑制ROS的生成则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抗脑中风作用的途径之一,同时也说明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EPR技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