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 comb.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相似文献   
72.
本文记述中国刺蛾科1新记录属:拟线刺蛾属Caniatta Solovyev&Witt,2009及1新记录种:光拟线刺蛾Caniatta levis Solovyev&Witt,2009,并提供雄性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3.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24-241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74.
云南及周边地区野菜和野果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根据“云南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的系统调查结果汇总的。云南及周边地区野菜和野果资源,指的是该地区栽培蔬菜、果树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之外的可食的野菜和野果。云南及周边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都有采食野菜和野果的习俗,并且在长期采食野菜和野果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用方法。本文介绍云南及周边地区的野菜和野果,旨在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并为国家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有关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75.
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现已通过国家验收。云南及周边地区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作物的种类和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都十分丰富,并且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本文仅介绍云南及周边地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旨在为这些野生近缘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国家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76.
【背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是一类能与绝大部分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真菌,在植被演替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云南岩溶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AMF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云南岩溶断陷盆地林地、灌丛和草地等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样品的AMF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草地总磷(total phosphorus,T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交换性镁(exchangeable magnesium,E-Mg)、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和土壤温度(temperature,T)显著高于林地和灌丛,林地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显著高于灌丛和草地。TN、SOC、AK和EC是AMF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草地样品的Chao1、ACE、Shannon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林地和灌丛样品,尽管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是也表现出了类似的变化趋势。9个土壤样品共产生953个AMF-OTU,鉴定出AMF 3个纲4个目9个科13个属。Glomeromycetes和Paraglomeromycetes为优势纲;Glomus和Paraglomus为优势属,其次为Claroideoglomus、Acaulospora和Diversispora。Glomus和Diversispora主要分布在草地和灌丛中,随着演替的进行其相对丰度有所下降,而Paraglomus的相对丰度逐渐上升。【结论】云南岩溶断陷盆地土地利用方式的AMF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土壤理化因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7.
2009—2012年,对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6个稻区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主要稻区均没有采集到稻纵卷叶螟的各越冬虫态,表明云南稻区的稻纵卷叶螟早期虫源主要来自境外;(2)灯下虫源始见期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不同稻区的虫源迁入期变化较大,相差近3个月。滇西沧源和滇东南富宁虫源始见期最早,在4月中旬—5月下旬,滇西南勐海灯下始见期最晚,为6月上旬—7月中旬;(3)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和滇南为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区,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危害,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下,田间发生量少于300头/667m2。滇东和滇东南为中等和重发生区,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上,高的达80%以上,田间虫量最高可达7 000头/667m2;(4)云南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滇东南高峰期为6月下—7月中旬,正值水稻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应做好田间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8.
通过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属下5个系统分类组的种类及外来园艺品种共109个组合的有性杂交试验,以系统分类组合、园艺分类组合(不同茎的形态类型组合)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属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组内、组间的有性杂交,以及不同茎的形态类型的有性杂交均无显著差异,亲和力较强而可育性高,可在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属内进行广泛地远缘杂交; 云南产秋海棠属植物原种与外来园艺品种间的有性杂交亲和性弱而可育性低,需选择花粉粒和胚囊正常发育的外来园艺品种大量杂交,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克服远缘杂交不育,以期培育新颖奇特的秋海棠属植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79.
根据已知的其他物种PNAE酶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云南萝芙木叶片中扩增获得pnae基因部分cDNA序列即PNAE酶基因中间大片段,再用RACE技术获得其两端序列。序列拼接得到完整的1 004 bp的PNAE酶基因,根据获得的序列,分析得到7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云南萝芙木中PNAE酶氨基酸序列与蛇根木中的该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0%,但和其他植物物种中的PNAE酶氨基酸序列,以及其他物种间的PNAE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不高,在40%-60%之间,表明不同物种中PNAE酶氨基酸序列不具有全序列的高度同源性。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在各植物的PNAE酶氨基酸序列中都存在两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区域,表明不同物种中PNAE酶存在共同的高度保守区段。  相似文献   
80.
云南松林可燃物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对林火种类和火行为的影响,以川西南地区不同类型云南松林的冠层可燃物和地表可燃物、4个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和4个林分因子(郁闭度、胸径、树高和林龄)为对象,比较不同林分相同垂直层面和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可燃物负荷量及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林分的林火行为趋势;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分析可燃物负荷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中,可燃物垂直分布呈显著性差异.云南松-栎类-丁香林、云南松-栎类林和云南松纯林容易发生地表火,但不易发生树冠火;云南松-侧柏林、云南松-油杉林和油杉-云南松林易发生地表火,而且易转化为树冠火.冠层可燃物主要受林龄、海拔、胸径和树高的影响,林下可燃物主要受郁闭度、坡度、树高和林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