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姚杨  苏杰  刘凯歌  许刚柱  除锐 《生物信息学》2012,10(2):101-105,111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以稳定转染HBx基因的肝癌细胞HepG2(HepG2-X)及非转染的肝癌细胞HepG2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基因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人肝癌G2细胞(HepG2)细胞系为对照组,以稳定转染HBx的HepG2细胞为实验组,抽取总RNA,经过反转录cDNA,对照组用Cy3实验组用Cy5荧光标记,获得cDNA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ImaGene3.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基因芯片筛选,获得643条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性癌相关的基因,其中FOLR1基因差异性表达最显著,HBx显著下调其表达,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碱基序列与已经报道的其他12种哺乳动物的相似率为67%-99%,且符合种属之间的进化关系。基因芯片筛选HBx诱导的HepG2差异表达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FOLR1可能为HBV相关肝癌的发生、转移的诊断、靶基因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2.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以稳定转染HBx基因的肝癌细胞HepG2(HepG2-X)及非转染的肝癌细胞HepG2的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基因CHCHD2进行初步分析表明,该蛋白开放性读码框长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量为15.55 kD,等电点9.43,是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件。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碱基序列与已经报道的其他17个物种相似性为64%-99%,且符合种属之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肝性脑病(HE)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联合酒精自饮法制作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HE发生的模型,进行迷宫试验、脑电图、血液生化、形态学、行为活动观察等检测。结果 1.肉眼下可见模型组肝脏普遍肿大,表面较粗糙,有较粗的颗粒,暗红色;正常组肝脏未见异常。模型组肝内有大量纤维增生,肝细胞溶解,弥漫性大片坏死,残留肝细胞成片气球样变。2.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组第九周水迷宫测试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以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x+2.5 s为标准,本实验有14/20(55%)只大鼠水迷宫潜伏期明显延长;3.HE模型组血氨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正常组脑电图以α波为主,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出现肝性脑病变化。结论 1.建立了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水迷宫测试联合检测更易检出HE。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益生菌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予抗感染、保肝、降门脉高压、利尿、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衣芽胞杆菌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连服21d后观察感染控制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腹痛、腹部压痛无差异外,发热、腹泻消失、腹水常规、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5.
目的检测和分析肝硬化患者无菌腹水中真菌DNA存在状况。方法选取118例无菌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患者刚入院时的腹水、血液和粪便标本。应用PCR技术直接检测标本的真菌DNA并克隆测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名患者的腹水、血液、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14名患者的腹水和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3名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大部分序列间的相似性高于99%。测序检测到最多的菌种为Candidaalbicans。结论肝硬化患者无菌腹水中能够检测到真菌DNA,并且提示在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中检测到的真菌DNA易位于肠道。  相似文献   
56.
王健  毕惠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2):1093-1096,109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IL-8含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8 mRNA表达,及其与ALT、AST相关性.方法 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8含量,定量PCR检测65例肝硬化患者(代偿期36例,失代偿期29例)外周血IL-8 mRNA水平,设GAPDH为参照,以logcDNA/logGAPDH比值代表其最终mRNA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8及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448.41±59.46)pg/mL、(1.4850±0.1801)logcDNA/logGAPDH,较正常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LT异常组IL-8及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465.73±48.88)pg/mL、(1.5207±0.1684)logcDNA/logGAPDH,与ALT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T异常组IL-8及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467.39±48.48)pg/mL、(1.5419±0.1650)logcDNA/logGAPDH,与AST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外周血IL-8及其mRNA与ALT(r =0.764,r =0.612,P<0.01)及AST(r =0.711,r=0.579,P<0.01)显著相关.结论 肝硬化外周血IL-8及其mRNA表达升高,并与血清ALT、AST水平密切相关,提示IL-8可能参与了肝硬化的致炎分子病理过程,似可作为反映肝脏炎症变化的新型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由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IL-18水平,采用偶氮显色基质法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BP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胆碱酯酶(CHE)在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1例肝硬化患者病例,并根据肝脏功能进行Child分级。应用全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速率比色法检测胆碱酯酶(CHE),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ALB),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s)。应用方差分析,研究胆碱酯酶(CHE)在不同CHILD分级组别中的肝功能评价意义。应用相关分析方法,比较胆碱酯酶(CHE)与其他肝脏合成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s)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在严格Child-Pugh分级标准划分而成的ABC三级中,各级胆碱酯酶(CHE)活性逐级明显下降,分别为5469.04±1777.31 U/L(Child A),2935.08±1206.95 U/L(Child B),1810.40±724.72 U/L(Child C),且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F=261.114,P=0.000)。在肝硬化患者中,胆碱酯酶(CHE)与白蛋白(ALB)总体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时间(PTs)总体负相关。其中Child A级患者中,CHE与ALB成正相关,与PTs负相关。Child B级患者中,CHE与PTs负相关,但与ALB无显著相关性。Child C级患者中,CHE与ALB正相关,但与PT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胆碱酯酶(CHE)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与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s)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硬化模型的的实验疗效,为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方法: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注射入实验组大鼠肝脏,术后两组大鼠仍然以0.5mL/100g的维持剂量腹腔注射40%CCl4植物油溶液,3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其静脉血检测ALT、TBIL、ALB、AFP,并取大鼠肝脏做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实验大鼠肝脏可观察到诱导分化的肝细胞。实验组大鼠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对照组与实验组肝功能指标ALT、ALB、TBIL、AFP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注入肝硬化大鼠模型中能有效改善肝脏的生理功能,对临床试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