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桑沟湾春季叶绿素a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4年5月走航和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分析了桑沟湾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及昼日变化特征,结合理、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因素。(1)走航调查的结果显示,桑沟湾春季叶绿素a浓度较低,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11—1.40μg/L,平均为(0.64±0.36)μg/L。叶绿素a浓度从湾内向湾外逐步降低,贝类区混养区海带区外海区;湾内表层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底层,而湾外的非养殖区则相反(2)网箱区叶绿素a浓度最高,日平均为1.70μg/L,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海草区最低,为0.57μg/L,与海带养殖区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低于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区。叶绿素a浓度的总体趋势为:网箱区贝类区海带区和海草区。而且,不同养殖区域,叶绿素a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反映了养殖活动的影响。海草区白天表层高于底层,而夜间则相反;网箱区底层均高于表层;贝类区表层均高于底层;海带区表底层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升降交替的规律。(3)叶绿素a浓度与硅酸盐、水温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显著相关性。硅酸盐和温度可能为影响桑沟湾春季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4)桑沟湾春季浮游植物生长受多重因素的限制,湾内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并未呈现显著的规律性,营养盐的上行控制和贝类摄食的下行控制均能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2.
江苏泗洪下草湾组系我国现知中中新统中发现松鼠化石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层位.采自松林庄、双沟和郑集的91件标本,代表了五个属、种松鼠,其中有飞松鼠二种, Parapetaurista tenurugosa 和 Shuanggouia lui, 花栗鼠一种, Eutamias sihongentis, 树松鼠一种, Plesiosciurus sinensis,以及一种很可能为地松鼠的松鼠未定属、种, Sciuridae gen. et sp. indet..本文对上述松鼠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初步讨论了它们与欧洲和北美一些松鼠的关系,并根据松鼠组合的性质,对该动物群的时代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53.
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是一个受威胁的种群。以往有关该种群的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厦门以及邻近的南部漳州海域。为了获得厦门岛东部海域(包括晋江围头湾、小嶝岛以及大嶝岛部分水域)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等信息,本文于2013年6—8月对该水域进行了船基样线法调查和照相识别研究。调查期间共目击到白海豚26群,照相识别白海豚个体27头。所有照相识别的白海豚个体均与厦门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中的个体匹配,表明厦门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区至少向东延伸至围头湾。本文白海豚遇见率为5.8群/100km和24.8头/100km,均要高于以往在厦门水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嶝岛—围头湾水域是厦门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值得优先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54.
基于2014—2016年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系统分析了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和结构特征,估算了栉孔扇贝的养殖容量。该模型由17个功能组组成,基本涵盖了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4.255,星康吉鳗占据了营养级的最高层。能量流动主要有5级,各营养级平均能量传递效率为10.8%,其中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量效率为9.8%,来自碎屑的传递效率为10.9%;系统总流量为14256.510 t km~(-2) a~(-1),其中68%的能量来自碎屑供给;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127,系统联结指数为0.293,杂食指数为0.333,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食物网结构较复杂,系统内部稳定性较高。关键种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许氏平鲉具有较高的关键指数和相对总影响,表明其可能在当前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生态角色。吊笼养殖栉孔扇贝生态容纳量为189.679 t/km~2,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前提下,当前现存量最大可增加18.55%。  相似文献   
55.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2月至11月对广东省流沙湾海草床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151种:冬季57种、春季66种、夏季73种、秋季66种,其中硅藻门44属123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81.4%;甲藻门11属26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17.2%;绿藻门和蓝藻门各1属1种,各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0.7%。优势种共有26种,主要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威氏角毛藻Chaetoceros weissflog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都是链状群体或个体较细长或较大的种类,没有个体较短小的优势种群;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22-43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11-0.448,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12和0.35,群落结构较脆弱;细胞丰度在0.24×104-5.72×104 个/L,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属季节单峰型变化,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丰度高峰不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硅酸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其他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浮游动物丰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从浮游植物吸收N、P的配比分析,N为四季的营养限制因子,但从N、P的绝对值看,N和P都是全年的营养限制因子,因此其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56.
基于VGPM模型和MODIS数据估算梅梁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燕  张运林  时志强  刘笑菡  冯龙庆 《生态学报》2012,32(11):3528-3537
基于MODIS影像数据反演的2009年2月份至12月份太湖梅梁湾水域表面叶绿素a、悬浮物浓度以及水温数据,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估算获得梅梁湾2009年逐月平均日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梅梁湾2009年年平均日初级生产力及逐月平均日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梅梁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全年初级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夏季,占47.4%。通过分析VGPM模型中几个输入参数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发现悬浮物浓度与标准化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负冥函数关系,反映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能降低水体初级生产力。温度对初级生产力也有一定的调控与制约,与初级生产力呈现正相关趋势,在低于21℃的温度范围内与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57.
福建省兴化湾黑脸琵鹭的越冬及迁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福建省兴化湾是我国大陆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连续4个冬季的调查显示,在湾内的江镜华侨农场越冬的黑脸琵鹭种群数量为40~60只,其中2007年越冬种群的数量较前3个冬季显著增加.黑脸琵鹭主要栖息在农场面积约320 hm2的养殖塘内,多集群.昼间栖息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0%;其次是维护行为,约10%;觅食等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养殖塘主要作黑脸琵鹭昼间的休息场所之用.兴化湾同时是黑脸琵鹭重要的迁徙停歇地,2007年秋季南迁的时间为11月3日至12月12日;2008春季北迁的时间为3月8日至4月加日.江镜华侨农场南迁停歇的种群数量约为136只,北迁的数量约为226只.春季北迁种群中具繁殖羽的个体比例最高时超过60%,表明种群中能够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较多.建议加强兴化湾滩涂及养殖塘人工湿地的科学管理,促进黑脸琵鹭的保护.  相似文献   
58.
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张运林  秦伯强  杨龙元 《生态学报》2006,26(12):3969-3979
通过测定滤膜上悬浮颗粒物和过滤液中CDOM吸光度的方法计算得到太湖梅梁湾总颗粒物和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并计算了各吸收组份的贡献份额以及吸收与PAR衰减的比值。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从400 nm到600 nm大致呈下降趋势,到675nm附近由于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会出现明显峰值,峰值高低随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变化,ap(440)在3.58~9.86 m-1间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下降,ad(440)和ag(44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3~7.07m-1和1.06~1.70 m-1。非藻类颗粒物在400~700 nm波段的指数函数斜率Sd的平均值为(10.91±0.62)μm-1;CDOM在280~500 nm波段指数函数斜率Sg的平均值为(15.52±0.49)μm-1。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表现为在440、675 nm附近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为(2.55±1.14)、(1.34±0.69)m-1。ap(440)与TSS、OSSI、SS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ad(440)则只与TSSI、SS有显著性相关,aph(440)只与OSS、Chla有显著性相关。CDOM吸收系数与DOC浓度没有显著正相关,但与Chla存在显著幂函数关系,浮游藻类降解产物是水体中CDOM的重要来源之一。水体中物质吸收主要以颗粒物为主,对总吸收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颗粒物中又以非藻类颗粒物占主导,一般超过40%,总吸收对漫射衰减的贡献也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59.
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256种,其中多毛类66种,软体动物74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2种和其他动物27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4.76%。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季节平均生物量为23.13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4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10.28g/m^2,棘皮动物居第二位5.44g/m^2;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占第一位78个/m^2,多毛类占第二位37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主要有2个群落:群落Ⅰ。丝鳃稚齿虫一光滑河篮蛤-纹尾长眼虾群落;群落Ⅱ,中蚓虫-光滑河篮蛤-模糊新短眼蟹群落。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出现一定扰动,主要在于群落的季节演替。  相似文献   
60.
2005年2月23日—4月28日,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内一样点进行每天采样,监测水体中叶绿素a与可溶性碳(DOC)浓度的变化,研究在春季水华暴发期间DOC的动力学特性。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a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间共暴发了两次水华,其中第一次历时较短,第二次历时较长。DOC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基本吻合。整个暴发过程中的叶绿素a与DOC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2),但第一次暴发过程中的相关性很高(R2=0.72),而第二次暴发过程中的相关性较低(R2=0.30)。根据天然水体中DOC来源的主要途径,推测在第一次暴发过程中DOC的来源主要是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的代谢产物,而第二次暴发过程中DOC的来源主要是水体中藻类死亡腐烂而产生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