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7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36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分析大连市2011-2017年7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的病原、抗原及核酸检测结果,以提高卵形疟原虫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方法收集7例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对血样进行血涂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血涂片镜检结果显示7例患者均感染卵形疟原虫。RDT检测结果显示2例阴性,另外5例为泛疟原虫抗原阳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7例患者均检出疟原虫属和卵形疟原虫核酸。结论综合镜检、RDT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该7例患者均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02.
微小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小型非编码RNA,可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参与大多数生物学过程。近年来,miRNAs在肝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miRNAs作为其中关键调控因子和主要参与者,已成为肝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一个关键靶标。本文着重强调miRNAs在肝癌发生发展、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以及作为肝癌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并就miRNAs在肝癌中的功能、分子作用通路以及应用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的微生物都可以引起腹腔感染,文中尝试利用尿液来区分不同的微生物感染。通过在大鼠腹腔内分别注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建立3种模型,收集感染后0、12、36、72 h的尿液,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LC-MS/MS) 对尿蛋白进行分析。与感染前相比,在大肠杆菌腹腔注射模型中共鉴定到69个差异蛋白,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注射模型中共鉴定到31个差异蛋白,在白色念球菌腹腔注射模型中共鉴定到38个差异蛋白。结果表明,腹腔注射不同的微生物时尿蛋白质组不同,提示尿液可能对不同的腹腔感染有鉴别诊断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4.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种发病率接近死亡率、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病症,许多病人确诊时已是癌症末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预后极差,因此,迫切需要高效的胰腺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高分辨质谱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很多关于胰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不断被发现,如糖蛋白、突变基因、甲基化DNA、非编码RNAs(如miRNA、lncRNA、circRNA)等。本文旨在对胰腺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总结,以期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5.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研究根据ASFV B646L、MGF360-14L和CD2v基因设计了 3套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ASFV野毒株和基因缺失疫苗株的三重荧光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法特异性强,可同时检测ASFV B646L、MGF360-14L和CD2v基因,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口蹄疫病毒、猪A型塞内卡病毒等无交叉反应;两份ASFV MGF360-505R与CD2v基因联合缺失疫苗株DNA三重荧光PCR法检测结果都仅出现一条B646L扩增曲线,与预期一致;灵敏度高,该法对重组质粒pUC-B646L、pUC-360-14L和pUC-CD2v的检出限分别为1.572×103拷贝/mL、1.934×103拷贝/mL 和 1.929×103拷贝/mL,灵敏度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推荐的荧光PCR高10倍;重复性好,对三种重组质粒检测的Ct值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该法及OIE推荐的荧光PCR对1 215份样品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23份样品为阳性,1 192份样品为阴性,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鉴别检测ASFV野毒株和基因缺失疫苗株(缺失MGF360-505R和/或CD2v基因),对将来基因缺失疫苗的推广应用及ASF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牛乳头瘤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牛发生皮肤乳头状瘤、纤维素瘤、膀胱和食道癌的DNA病毒,现已在牛群中广泛传播,对牛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诊断甘肃某荷斯坦奶牛场300多头泌乳期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的病因,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对患有疣状物的奶牛进行综合诊断.结果 表明,乳头患疣状物奶牛的其它部位无类似生长物,无发烧、疼痛等异常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HE检测疣状物呈现角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这与牛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相似,并且用PCR方法获得了牛乳头状瘤病毒L1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为乳头瘤病毒7型基因,核苷酸同源性达98%以上.因此,本次荷斯坦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为乳头瘤病毒7型感染引起的,这是甘肃地区首次发现该基因型乳头瘤病毒,应引起奶牛场与防疫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7.
摘要: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利用荧光物质标记识别分子,基于待测物与识别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点。随着纳米材料的飞速发展及其在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该技术在生物检测的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量子点、碳点、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等新型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能特点以及将其构建新型荧光免疫吸附检测平台,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这些新型发光材料构建荧光免疫吸附检测平台对蛋白、核酸、病毒、细菌和小分子霉菌毒素等物质检测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争取实现实时检测,以及加快检测技术在诊断领域的临床转化等,希望本文的系统介绍可以助力高性能荧光免疫吸附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摘要 目的:探究血浆内皮素配合描记动态脑电图在儿童晕厥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存在晕厥风险儿童,采集其静脉血样进行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并实施动态脑电图检测,而后以倾斜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分析单纯血浆内皮素、单纯动态脑电图以及血浆内皮素+动态脑电图对晕厥的诊断应用意义。结果:(1)83例入组儿童中阳性为68例,阴性为15例,血浆内皮素检测阳性51例,阴性32例,一致性为77.11 %,灵敏度为73.53 %,特异度为93.33 %,阳性预测值为98.04 %, 阴性预测值为43.75 %;(2)动态脑电图诊断一致性为78.31 %,灵敏度为80.88 %,特异度为66.67 %,阳性预测值为91.67 %,阴性预测值为43.48 %;(3)联合检测诊断一致性为93.98 %,灵敏度为94.12 %,特异度为93.33 %,阳性预测值为98.46 %,阴性预测值为77.78 %;(4)检测方式差异性比较发现,联合检测在一致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方面明显优于血浆内皮素和动态脑电图检测,在特异度方面优于动态脑电图检测(P<0.05)。结论:血浆内皮素联合描记动态脑电图对儿童晕厥具有较好的诊断辅助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9.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E成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我院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超声E成像、MR mDixon序列检查,比较两组受试者以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杨氏模量值(ElastPQ)以及脂肪含量之间的差异,分析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ElastPQ以及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ALT、AST、TBIL、ALP、ElastPQ以及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ALT、AST、TBIL、ALP、ElastPQ以及脂肪含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ALP、ElastPQ以及脂肪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以及轻度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ElastPQ以及脂肪含量呈正相关(P<0.05),ElastPQ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E成像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的受损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三者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开展回顾性研究,作为脓毒症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根据脓毒症患儿1个月内的生存、死亡情况,分成生存组(n=42)、死亡组(n=1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SAA、PCT、CRP水平,经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PCT、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器官障碍数量>2个、脓毒性休克患儿占比分别为55.56%、44.44%,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9.05%、9.52%(P<0.05);死亡组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患儿占比为38.89%,显著低于生存组的69.05%(P<0.05);死亡组血清SAA、PCT、CRP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量>2、脓毒性休克及血清SAA、PCT、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是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保护性因素(P<0.05)。血清SAA、PCT、CRP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80、0.761、0.912。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清SAA、PCT、CRP明显升高,三者升高均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且对脓毒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