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9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1531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921.
目的:探讨p73基因甲基化状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 in's lymphomas,NHL)患者中的检测意义以及去甲基化干预对p73基因再表达的效果.方法:检测2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标本中P73基因的表达以及甲基化状态;用不同剂量(4,8μmol/L)去甲基化因子5氮胞苷(5-A za)诱导P 73基因甲基化的淋巴瘤细胞,RT-PCR和MSP-PCR方法测定p73基因的表达以及甲基化状态.结果:p73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显著下降,26例标本中,13例呈阴性(50%),6例表达下降;p73基因外显子1甲基化的发生率为100%;4μmol/L去甲基化因子5氮胞苷(5-A za)在体外即可诱导的淋巴瘤细胞p 73基因去甲基化再表达,8μmol/L 5-Aza效果较4μmol/L更为明显.结论:p 73基因甲基化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去甲基化干预可能为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2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与肾炎及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患者血清ANCA、ELISA法检测ANCA抗原,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等.结果:77例SLE患者中ANCA阳性28(36.4%)例,ANCA阳性组浆膜炎、肾损害、神经精神症状、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补体下降以及血清IgG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52例LN患者中,25例(48.1%)ANCA阳性,其中P-ANCA阳性者22例(88%).3例(12%)为a-ANCA均出现在RPGN,无一例出现c-ANCA.非LN组25例患者中,仅3例(12%)p-ANCA阳性,且均为抗-MPO.正常对照组无一例ANCA阳性.77例SLE患者中,14例(18.2%)为抗-MPO;13例(16.9%)为抗LF,且只见于DPGN、FPGN和RPGN伴有新月体形成者;10例(13%)为抗-CG,但在非狼疮肾炎患者未检测到抗-LF及抗-CG.在各种临床表现中,抗-MPO与肾脏和皮肤表现有关;而抗-LF与肾脏、关节炎及浆膜炎有关;抗-CG可见于各种临床表现.结论:ANCA可作为评价SLE疾病及鉴别血管炎和狼疮肾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23.
Jurkat T细胞质膜蛋白组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Jurkat T细胞质膜蛋白质组成,并对这些质膜蛋白的生理学过程和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Jurkat T细胞膜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差异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Jurkat T细胞膜蛋白,然后将提取出的膜蛋白根据分子量大小通过SDS-PAGE进行初步分离,再进一步将分离出的蛋白条带切下进行胶内酶解,酶解后的肤段通过液相-芯片-离子阱质谱技术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Jurkat T细胞质膜蛋白全谱图,并进一步通过GO(Gene Ontology)对这些质膜蛋白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成功提取了Jurkat T细胞的膜总蛋白,并建立了Jurkat T细胞质膜蛋白全谱图,共鉴定出618个质膜蛋白,经GO注释分析,其中与结合功能相关的质膜蛋白有493个,与信号转导活性相关的有186个,具有酶催化活性的有166个,具有转运活性的有137个,有些还具有酶调节活性、结构分子活性或者运动活性等,功能尚不清楚的有49个.结论:通过差异密度梯度离心,结合一维SDS-PAGE和HPLC-CHIP-MS/MS,成功建立了Jurkat T细胞质膜蛋白全谱图,并通过GO注释,初步分析了这些蛋白的功能和生理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Jurkat T细胞质膜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4.
吸入麻醉药是全身麻醉中常用的一类麻醉药.研究发现吸入麻醉药在发挥麻醉作用的同时,对手术过程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本文将对吸入麻醉药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25.
从碱茅根cDNA文库分离得到Put-Cu/Zn-SOD全长cDNA,其序列全长为2 700 bp,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长615 bp,所编码的蛋白由204个氨基酸组成,其预测分子量约为20.6 kD、理论等电点约为5.63.Put-Cu/Zn-SOD氨基酸序列与水稻Cu/Zn-SOD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为87%.将Put-Cu/Zn-SOD基因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YES2,并转化至酵母(INVSc1).对pYES2-Put-Cu/Zn-SOD转化酵母进行盐碱、氧化胁迫实验.结果表明:重组酵母的抗盐碱、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pYES2转化酵母),结果显示了碱茅的Cu/Zn-SOD基因在酵母表达中,具有提高酵母抗盐碱和耐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26.
以支系和进化主干的视角看待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地位更有利于将前进进化与分支进化的认识相结合.关于蝽类昆虫在生命树中的支系位置,近年来积累的证据已经在对于若干节点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观点.随着现生类群生命树的构建以及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整合,每个支系所经过的系统发育历程将逐渐变得清晰,并对相关的个体发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致力于将近10年来的各种主流意见更迭完整地体现在对于蝽类昆虫支系地位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927.
温带半干旱地区一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中国温带半干旱地区科尔沁沙地的23种1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新采集种子、冷藏和干藏种子).大籽蒿、虎尾草、冠芒草、沙蓬和地锦的新种子萌发率达90%左右,11种植物新种子萌发率均低于70%,说明这些植物的新种子具有或多或少的休眠属性.经过150d的冷干藏后,大籽蒿、虎尾草萌发率保持在90%以上,说明这两种植物完全没有休眠机制;冠芒草、沙蓬和地锦的种子萌发率下降较多,可能是储藏的环境条件导致的2次休眠现象;冷藏和干藏处理均能使绿珠藜、毛马唐、细叶益母草、雾冰藜、金狗尾草、苋菜、马齿苋、碱地肤和水稗草的种子在生长季开始时完成生理后熟,萌发率达到80%以上;干藏有利于促进毛马唐、细叶益母草、马齿苋和鹤虱的种子成熟,冷藏有利于促进绿珠藜和金狗尾草的种子成熟;黄蒿、灰绿藜、画眉草和烛台虫实在不同处理下的萌发率都比较低,说明种子内在生理休眠作用较强,具有减少种子一次性萌发数量的风险分摊策略.大多数1年生植物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终萌发率的90%,表现出迅速萌发的特性;黄蒿、灰绿藜、碱地肤和沙蓬种子则在不同处理中表现出延长萌发时间的策略来适应半干旱地区不确定的环境条件.最后,探讨了几种主要1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对策与其对环境适应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8.
陶萍  吴耀生 《生命的化学》2006,26(2):110-113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PFK-2/FBPase-2)是糖代谢的一种重要的信号酶。此酶是一种双功能酶,在酶蛋白中具有两个独立的催化中心。PFK-2/FBPase-2通过影响2,6-双磷酸果糖水平实现对糖酵解通路的调节。该文主要介绍PFK-2/FBPase-2的基因结构特点、同工酶,以及在肿瘤中的表达、调控等。  相似文献   
929.
用Red/ET重组酶构建基因打靶载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重要资源。采用常规分子克隆的方法建立基因敲除的打靶载体存在构建效率低和难以获得长片段同源臂的缺点。因此快速高效地构建打靶载体,已成为获得特定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关键环节。为研究Resp18未知功能分泌肽基因,应用一种新的DNA工程平台——Red/ET同源重组技术来构建其打靶载体,并比较了这一方法在构建不同长度同源臂中的效率。研究表明,Red/ET重组方法构建打靶载体具有很高的效率,可以获得较长的同源臂,并且不会引入突变,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打靶效率。因此Red/ET重组为构建打靶载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0.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Ma;铁-Ⅱ带:23.2~23.1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Ma;索-Ⅱ带:21.9~21.7 Ma;索-Ⅲ带:21.68~21.15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义,该界线也分别对应于阿基坦阶、中新统以及新近系的底界,年龄为23.03Ma。文章还讨论了下列问题:1)索索泉组的绝大部分应当和谢家阶以及山旺阶地层对比,仅其底部含有索-Ⅰ带化石组合的部分可与塔本布鲁克阶地层对比。2)在进行生物地层对比时尽量使用不同的索索泉组哺乳动物组合带,传统的“索索泉动物群”仅大体相当于索-Ⅲ带。3)许多过去认为的渐新世哺乳动物分子的生存时代实际上延伸到了早中新世,仅以这些分子的存在,不能说明一个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确切年代。4)塔本布鲁克动物群及相关的期、阶名为有效名称,具有合法性;该阶底界有待确立。5)如果山旺阶底界(谢家阶顶界)位于地磁极时带C6An.1r底,年代为20.43Ma,相应的界线应位于铁尔斯哈巴合剖面89.25m处,因此,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有可能产生谢家阶的单位层型,该阶的地质时间跨度为2.6Ma。6)5个生物带都是以兔形类、啮齿类以及食虫类等小哺乳动物为主要分子,而且同门类的属种问具有相当近的演化关系,说明这个地区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一段时期中,动物群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反映了一个从早渐新世以来就比较干旱的环境;渐新世和中新世动物群成分在种一级上仍有明显差异;而相当于谢家动物群的索-Ⅱ带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7)从索索泉组的岩性、分布的地理部位以及与甘肃秦安剖面相近的时代和动物群等来看,不排除含有风成沉积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