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记述我国四川甘孜地区牧草蝗属l新种,褐胫牧草蝗Omocestus avellaeusitibia Zheng,Dong et Xu,sp.nov.,首次报道了青海湖牧草蝗Omocestus qinghaihuensis Zheng et Xie,2001的雄性.附有中国牧草蝗属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2.
低温胁迫对极度濒危植物中华水韭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孙昊  关旸  刘保东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2031-2036
以人工繁殖的极度濒危级(CR)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 ℃低温环境下胁迫0~20 d,沉水叶片中保护酶系统(POD、SOD、CAT)、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以及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低温(0 ℃)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华水韭沉水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SOD活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含量一直低于CK,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研究表明,中华水韭沉水叶片在0 ℃低温胁迫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但能通过调节自身的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系统来减轻低温伤害,维持其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63.
记述釆自福建省拟大磨蚱属Macromotettixoides 1新种:武夷山拟大磨蚱M. wuyishana sp. nov.。文中附有中国拟大磨蚱属分种检索表及种类分布。  相似文献   
64.
记述采自贵州罗甸地区庭蚱属Hedotettix Bolívar 1新种,即圆肩庭蚱Hedotettix circinihumerus Deng & Zheng sp. nov.。该新种近似于狭顶庭蚱Hedotettix strictivertex Zheng (2006),主要区别:头顶宽度狭于一眼宽度的1.2倍;侧面观,背板上缘肩前略波状,肩后平直;肩角圆弧形,侧缘在肩后收缩;中足股节下缘波状,中足股节的宽度宽于前翅能见部分的宽度;后足胫节外侧具刺11–12个;后足第1跗节下之第3垫大于第1、2垫,各垫顶尖。  相似文献   
65.
李月明  陶品月 《蛇志》2013,25(2):158-159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软组织肿胀坏死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磺胺嘧啶银霜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Ⅰ),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即单纯使用40%硫酸镁甘油湿敷肿胀坏死处,观察比较两组病例开始消肿时间与完全消肿时间及止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胀开始消退和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25.4±22.3)h、(98.1±20.5)h,止痛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肿胀开始消退及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45.6±32.1)h、(132.2±73.4)h,止痛有效率为60%.两组患者肿胀开始消退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止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磺胺嘧啶银霜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Ⅰ)能有效促进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致坏死皮肤的愈合.  相似文献   
66.
利用硫酸铵梯度盐析法提取中华芦荟在不同饱和度硫酸铵下沉淀的蛋白质组分,采用抑菌圈法测其抑菌活性,其中60%硫酸铵浓度下沉淀的蛋白组分对细菌良好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通过SephadexG-25凝胶柱层析初步分离该蛋白溶液,对分离得到的4组多肽进行抑菌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峰2对多种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7.
【目的】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简称球囊菌)是专性侵染蜜蜂幼虫的致死性真菌病原。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能够广泛参与真菌及其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球囊菌孢子(AaCK)和侵染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 6日龄幼虫肠道内的球囊菌(AaT)的smallRNA(sRNA)组学数据对球囊菌的差异表达miRNA(differentiallyexpressed miRNA,DEmiRNA)、靶mRNA及二者间的调控网络进行全面解析,旨在揭示miRNA介导的球囊菌对中蜂幼虫的侵染机制。【方法】对于球囊菌侵染的中蜂6日龄幼虫肠道的small RNA-seq (sRNA-seq)数据,利用BLAST工具连续比对东方蜜蜂(Apiscerana)和球囊菌的参考基因组筛滤得到AaT的sRNA组学数据。分别将AaCK和AaT的sRNA组学数据比对miRBase数据库,对球囊菌侵染宿主前后miRNA的数量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联用RNAhybrid+svm_light、Miranda和TargetScan软件预测AaCK vs AaT比较组中DEmiRNA的靶mRNA,进而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上述靶mRNA进行GO分类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对DEmi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可视化。利用Stem-loop RT-PCR、RT-qPCR和分子克隆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在AaCK和AaT中分别鉴定到380和387个miRNA。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AaCK和AaT的mi RNA皆集中分布在18–25 nt,且首位碱基主要偏向于U。AaCKvsAaT比较组共有270个DEmiRNA,包含155个上调miRNA和115个下调miRNA,分别靶向结合6091和6145个mRNA。GO分类结果显示,上述靶mRNA主要涉及代谢进程、细胞进程、应激反应等15个生物学进程;细胞、细胞组分、细胞器等12个细胞组分;催化活性、结合、转运子活性等11个分子功能。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靶mRNA富集在123条代谢通路,参与对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核苷酸代谢等物质代谢,氧化磷酸化、硫代谢、氮代谢等能量代谢,以及MAPK和Hippo等信号通路的调控。球囊菌DEmiRNA与靶mRNA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其中miR-29-x、miR-250-x、miR-4968-y、miR-11200-x、novel-m0023-5p、novel-m0130-5p和novel-m0135-5p等DEmiRNA可靶向结合与球囊菌的半胱氨酸蛋白酶、DNA甲基化转移酶以及几丁质酶相关的mRNA;此外,miR-7-x、miR-9-z、miR-319-y和miR-5951-y等同时参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miR-250-x同时参与对DNA甲基化转移酶、MAPK信号通路及其他酶类合成与代谢途径的调控,并可能参与球囊菌与中蜂6日龄幼虫之间的跨界调控。通过Stem-loopRT-PCR和RT-qPCR验证了4个DEmiRNA的差异表达,并利用分子克隆和Sanger测序证实miR-7-x的序列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解析了侵染中蜂6日龄幼虫的球囊菌的miRNA差异表达谱及DEmiRNA的调控网络,揭示了球囊菌DEmiRNA可能通过调控病原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增殖、毒力、信号通路及相关mRNA参与对中蜂幼虫的侵染过程。miR-7-x、miR-250-x、novel-m0023-5p等关键DEmiRNA有望作为白垩病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68.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母本子代的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规格母本子代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按照母本规格不同设置4个组,组A、B、C和D分别为母本体重(175.7±5.3)g、(150.4±5.8)g、(125.6±5.5)g和(100.2±5.9)g的子代,4组的父本体重无显著差异,每个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雄蟹10只、雌蟹20只。每个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Altemanthena philoxeroides)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A、B、C和D组个体的体重从(6.0±0.5)mg分别增长到(7 599.8±954.8)mg、(6 232.7±638.7)mg、(6 112.4±854.6)mg、(5 316.0±745.3)mg,分别增长了1 266.6、1 038.8、1 018.7和886.0倍,且A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P0.05)。蜕壳11次成长为1龄蟹种后综合指标(体重、壳长、壳宽、体高)最好的是A组,A组显著好于B、C、D组(P0.05);次之为B、C组,再者是D组,B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好于D组(P0.05)。B组成活率最高,分别比A、D、C组高1.4%、3.6%、4.6%;次之为A组,分别比D、C组高2.2%、3.2%;再者为D组,比C组高1.4%。综合研究表明,在1龄蟹种阶段,大规格母本后代生长性状表现出优于小规格母本后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
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其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蜕壳是甲壳动物常见的生长发育现象,但对调控蜕壳与生长的内在机制尚缺乏足够了解。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个蜕壳周期内的个体蜕壳与生长现象进行了连续观察,分析了2个蜕壳相关基因,即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 R)和维甲类X受体基因(RXR),以及1个生长相关基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会出现一个跳跃式生长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缓慢持续上升过程,当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肥满度达60%左右时)时启动下一次蜕壳;MSTN基因的表达与壳长(r=﹣0.450,P0.05)、壳宽(r=﹣0.410,P0.05)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肥满度呈显著正相关(r=0.450,P0.05),Ec R和RXR基因的表达与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增长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相对来说,MSTN在蜕壳后的表达量越高,则增重率越小;而Ec R和RXR在蜕壳后表达量越高,其增重率越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其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肥满度可以作为衡量中华绒螯蟹体内营养积累启动蜕壳的指标,Ec R、RXR及MSTN基因表达与生长表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0.
猕猴桃品种果实性状特征和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猕猴桃不同品种(系)的果实性状与其倍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对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保存的44个栽培品种(系)进行了果实性状分析,结果表明,44个栽培品种(系)的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果实重量、果面毛被、果肉颜色和质地、果实维生素C含量、果实后熟天数和软熟果硬度、果实成熟期等与品种(系)倍性呈显著相关。对相关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实成熟时间、果肉质地、果面毛被和果实后熟天数、果肉颜色是区分品种(系)的主要特征。由于品种(系)的倍性与主要性状特征关联,品种(系)按倍性相对聚类,且二倍体品种(系)群和六倍体品种(系)群间无重叠,而四倍体品种(系)群与相邻的二倍体和六倍体品种(系)群均有一定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