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东方蝾螈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报道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的繁殖生态,内容有精巢分叶、精子形态、怀卵量、性征、性比、求偶、交配、纳精、产卵及孵化等,并对产卵场中性比的周年变化、精包形态、精子存活力及与蓝尾蝾螈的种间差异进行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22.
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的散斑壳菌I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报告了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属的8个种。本文继续报道7个种,其中广西散斑壳是新种,东方散斑壳为我国新记录种,乔松散斑壳等5种为国内已知种。另外,编制了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前期鉴定到的nce-miR-34537进行表达和序列验证,预测nce-miR-34537的靶基因并明确其分子特性,进而检测nce-miR-34537及其靶基因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侵染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过程的表达谱,为进一步探究nce-miR-34537调控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Stem-loop-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nce-miR-34537的表达和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nce-miR-34537的靶基因PIP5KI(I型磷脂酰肌醇4-磷酸-5-激酶基因)的理化性质等分子特性和保守基序,并构建基于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采用RT-qPCR检测nce-miR-34537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谱。【结果】nce-miR-34537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孢子中真实存在和表达。nce-miR-34537共靶向PIP5KI等151个基因。PIP5KI蛋白的分子式为C882H1 364N226  相似文献   
24.
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报告了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Chev)的8个种。本文继续报道7个种,其中广西散斑壳(L. guangxiense Y.R.Lin)是新种,东方散斑壳(L. orientale Minter)为我国新记录种,乔松散斑壳(L. pini-excelsaeAhmad)等5种为国内已知种。另外,编制了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索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对低温环境的响应机制,克隆了暗纹东方鲀耐寒相关基因CIRBP、HMGB1和AFP-Ⅳ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分析。组织分布检测显示CIRBP和HMGB1在下丘脑、肝脏和肌肉中具有高表达,而AFP-Ⅳ则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在受到低温胁迫后, 3种基因在肝脏和下丘脑中的表达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CIRBP基因在肝脏中于48h表达量显著增加,在下丘脑中于12h和48h有上调表达; HMGB1基因在肝脏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于48h达到最大值,而在下丘脑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2h达到最大, 2—8h下降,于8h下降至最低,随后恢复至初始水平;肝脏中的AFP-Ⅳ在0—24h无显著变化,在48h上升至最大值。进一步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究了AFP-Ⅳ的抗冻功能,发现AFP-Ⅳ融合蛋白在–80℃下具有抗冻活性,并且抗冻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3种基因都参与了暗纹东方鲀对低温胁迫的应答过程,为深入探索暗纹东方鲀的耐低温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施钾对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抗氧化能力及差异代谢物的影响,该研究以兰州百合鳞茎为试材,通过固定氮素(N)和磷素(P)用量,设置不同钾(K)浓度处理,即K_(0)(不施肥)、K_(1)(447.6 mg·L^(-1))、K_(2)(671.4 mg·L^(-1))、K_(3)(895.2 mg·L^(-1)),采用福林-肖卡法、溴甲酚绿比色法、香草醛比色法、DPPH法、铜离子还原能力(CUPRAC)法测定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LC-MS法分析多酚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为兰州百合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K_(0)相比,K_(1)、K_(2)、K_(3)均能促进鳞茎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其中以K_(2)(671.4 mg·L^(-1))效果最佳。(2)相关性分析表明,兰州百合鳞茎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指标呈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1~0.959。(3)K_(0)、K_(2)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存在89种多酚类及相关化合物,其中52种相对含量显著上调,37种相对含量显著下调,且显著富集到黄酮类及苯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通路上。研究认为,兰州百合的最佳施钾量(671.4 mg·L^(-1))能有效促进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7.
东方粉蝶幼虫有6条马氏管,每条管可以简易地分为四个部分:直肠导,迴肠纲,黄色段和白色段,所有这四个部分首要细胞的顶面都折叠形成微绒毛(特别是迴肠纲,其顶面进一步折叠形成微道),线粒体几乎延伸到微绒毛顶端。在基部,大量基膜折叠形成细胞内管道,向细胞顶部延伸。在细胞质中,有许多线粒体,糙面内质纲和空泡。每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中有一些散的染色质物质,并且外形呈不规则形。在黄色段首要细胞中,有大量证明是由矿物质沉积形成的电子密集颗粒,及猜疑为微孢子原虫的细胞质囊球。上述每段可能具有的功能会在这报告中讨论。  相似文献   
28.
应用细胞工程技术选育四倍体龙牙百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二倍体龙牙百合鳞片为外植体,培养在添加2,4D,6-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不定牙与小鳞茎分化,建立了二倍体的体细胞无性系。用浓度0.02%~0.05%的秋水仙碱或再加2%~4%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处理二倍体小鳞茎、鳞片与愈伤组织均诱导出变异试管苗,通过多代筛选与增殖培养首次获得了变异苗无性系,选育出同源四倍体龙牙百合,其染色体数目为48(2n=4x=48)。同源四倍体苗粗壮,叶片宽而厚,小鳞茎增殖速度快,小鳞茎所含核酸、蛋白质、氨基酸、淀粉、脂肪、ATP及维生素B2的量均高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29.
我国Tun鱼类资源丰富,Tun鱼肝脏,卵巢提取TTX后的废物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含量合计占干物质的71.5%,其中人和动物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Thr,Val,Ile,Leu,Phe和Lys6种含量较高,总量占干物质的27.6%以上。  相似文献   
30.
释百合科(广义)分类的沿革及对我国今后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阐明近60年来一些作者对广义百合科所作的重大变革。广义百合科分类的变革不能不涉及其近缘科的分类,因此我们以Engler&Prantl(1930)的Liliiflorae目中的族作为基本单位,列表以明Hutchinson(1934)、Dahlgren et al.(1985,包括G.Dahlgren,989)、Takhtajan(1987)和Thorne(1992)各系统所作不同的处理。作者对Hutchinson的观点和其采用的分类特征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因为他可能是对广义百合科作重大变革的第一个作者,而对Dahlgen et al.、Takhtajan和Thorne系统的介绍则较为简略。本文还讨论了科级范围大小的利弊,不同意有些作者仅仅将亚科或卫星类群都提升为科的作法。假如这种提升之后仍如原先的科保留于同一类群之中,而不作系统上的改变,则意义不大。 本文对Hutchinson、Takhtajan和Dahlgren et al.(1985)的单子叶植物起源的假说也作了介绍。虽然Dahlgren et al.的见解未被大多数作者所接受,但他们的方法论值得注意。基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共性,他们假设出一个臆想的分类群,从这个臆想的分类群演进到一个单子叶植物祖先只需经过最少的步段。这样的一个单子叶植物祖先现在是不存在的,但最接近它的是现存的Trichopus(隶Trichopodaceae,Dioscordales)。Trichopus肯定不是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一个直接联系的纽带,但它有许多特征可以在Annonales(隶lianae超目)中找到。因此,他们认为Dioscoreales是最不特化的单子叶植物,把它作为百合超目的第一个目,置于单子叶植物系统的最前位置。本文作者最后对今后我国开展广义百合科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以选择一些分布于北半球类群,如Lilium,Monocharis,Paris等等,作广泛研究(可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三个层次进行)最为现实,因为对它们取材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