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乳果糖VI服液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F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儿童F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饮食调整、多饮水、规律排便和加强排便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对照组患JLDI用单纯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和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χ2=4.46,P〈0.05)。治疗中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症状均较轻,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儿童Fc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安全性较佳,并能降低其复发率,具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2.
目的探讨阿泰宁(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口服标准三联方(雷贝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口服三联方的同时序贯联用阿泰宁(即先服用三联方,间隔2~3 h后再服用阿泰宁),疗程均为1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对照组为72.6%,观察组为9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38.7%;观察组为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三联方的基础上加用阿泰宁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3.
利用PCR技术,从A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染色体DNA中扩增出α毒素基因,构建了含α毒素基因的重组菌株BL21(DE3)(pXETA02)。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构建的表达质粒pXETA02含有α毒素基因序列。经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和ELISA检测,重组菌株表达的α毒素蛋白能够被α毒素单抗识别。表达优化结果表明,以IPTG为诱导剂诱导α毒素表达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pH 7.5,培养温度37℃,IPTG浓度0.8mmol/L,菌体生长密度OD600达到0.8时加入IPTG,诱导时间5h,此时α毒素蛋白表达量为34.83%。以乳糖为诱导剂诱导α毒素表达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pH7.5、培养温度37℃,乳糖浓度0.1g/L,菌体生长密度OD600达到0.8时加入乳糖,诱导时间5h,α毒素蛋白表达量为23.8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用重组菌株α毒素蛋白免疫的小鼠可以抵抗1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C57-1毒素攻击。  相似文献   
194.
酪酸梭状芽胞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属于硬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目(Clostridiales)梭菌科(Clostridi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的一种革兰阳性菌(以下简称酪酸梭菌)。早在1877年就开始了对酪酸梭菌的研究。近130年以来,不同国别的不同研究者曾经先后用了10来种不同的名称记录或描述这个菌种(表1),1980年学术界规范地将其统一命名。尽管早已有文献报道酪酸梭菌是人的正常肠道菌,但是在i999年2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在罗马召开的第52次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会议文件中还是再次指出了酪酸梭菌是人的正常肠道菌这一事实。酪酸梭菌是严格的厌氧菌,产生丁酸,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丁酸梭菌。它们不仅存在于人的肠道中,也存在于动物肠道和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孢子。  相似文献   
195.
渗透胁迫对杜氏盐藻胞内甘油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是一种抗渗透能力强的单细胞绿藻,甘油在其渗透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对5种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盐藻的生长、细胞内甘油含量及甘油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NaCl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盐藻的生长;高渗胁迫条件下甘油含量迅速增加,3-磷酸甘油磷酸酶的活性和二羟丙酮还原酶催化二羟丙酮转化为甘油的活性明显增加;而低渗胁迫条件下的甘油含量会迅速降低,3-磷酸甘油磷酸酶的活性丧失,二羟丙酮还原酶催化甘油转化为二羟丙酮的活性增加。基于此实验结果,我们对盐藻渗透胁迫条件下细胞内的甘油代谢过程与其抗渗透胁迫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6.
为降低丙酮-丁醇厌氧梭菌发酵生产丁醇的成本,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玉米黄浆水对发酵的影响。与葡萄糖培养基相比,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玉米黄浆水对发酵产量无显著影响。当添加体积分数为25%的玉米黄浆水时,丙酮、丁醇和乙醇的最终质量浓度分别是0.31、2.70和8.00g/L,总溶剂量为11.01g/L。通过成本核算,每生产1kg溶剂,添加体积分数25%的玉米黄浆水可比葡萄糖培养基节约成本2.11元。  相似文献   
197.
纤维燃料丁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的日趋加重,以纤维质为原料生产石油替代燃料已成为生物质能研究的重点。分析了丁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归纳了丁醇发酵微生物的种类与研究现状,综述了纤维原料生产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我国纤维燃料丁醇的产业化优势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8.
199.
应用16S rRNA基因技术研究仔猪结肠梭菌Ⅳ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高瑞  谢飞  苏勇?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0,50(10):1373-1379
【目的】研究从7日龄到35日龄(断奶后两周)仔猪结肠中梭菌Ⅳ群(柔嫩梭菌群,Clostridium Leptumgroup)结构以及数量的变化,探究该菌群与结肠中丁酸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3窝新生仔猪,分别在7、14、21(断奶)、24和35日龄每窝随机屠宰1头,收集结肠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fatty acid,VFA);提取结肠内容物总细菌DNA,利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Real-time PCR技术定性、定量分析梭菌Ⅳ群。【结果】对仔猪结肠中梭菌Ⅳ群DGGE图谱进行相似性分析显示,7日龄仔猪样品归于一簇,数值达90%以上,而与其他日龄的样品间相似性较低,断奶前(21日龄)和断奶后3天菌群则没有显著变化。Real-time PCR定量分析显示,仔猪结肠总细菌拷贝数在断奶后3天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与结肠中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丁酸浓度变化相似,而梭菌Ⅳ群拷贝数变化则不显著。克隆和测序分析表明,仔猪结肠梭菌Ⅳ群中的优势菌为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Subdoligranulum variabile以及一些未培养细菌。【结论】7日龄至14日龄仔猪结肠中梭菌Ⅳ群发生改变,但断奶对其影响不大;该菌群和结肠丁酸浓度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0.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2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106例,对照组106例,2组均在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喂奶。预防组喂服酪酸梭菌活菌散500 mg/次,3次/d,用至黄疸消退,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出生后48 h内胎便转黄率预防组为56.6%,对照组为26.4%;生后7 d内皮肤巩膜黄染达高峰预防组为58.5%,对照组为43.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预防组为7.5%,对照组为22.6%;出生后7 d内血清胆红素达高峰率预防组为62.3%,对照组为47.1%。以上各指标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