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2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目的:探索不同移植部位对移植的成年SD大鼠睾丸中睾丸间质细胞存活及雄激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对照组大鼠不去势,其余大鼠于睾丸移植前1周行去势手术。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去势后仅行背部皮肤切开,不进行睾丸移植;皮下组背部两侧各移植1/3个成年SD大鼠睾丸组织;肾包膜组每侧肾包膜下移植1/3个成年SD大鼠睾丸组织。4周后取材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移植睾丸组织中睾丸间质细胞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受体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结果: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移植物中难于见到完整的睾丸间质组织,但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大量HSD-17β1阳性细胞,对照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的HSD-17β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4.33±4.30)、(9.83±4.05)和(12.67±2.81)个,对照组与皮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分析发现对照组、假手术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的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3.81±1.32)、(0.28±0.08)、(0.44±0.13)和(0.90±0.31)ng/m L,肾包膜组血清睾酮浓度高于假手术组(p0.01)和皮下组(p0.05),而皮下组血清睾酮水平高于假手术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的成年大鼠睾丸组织中的睾丸间质细胞可在受体肾包膜下或皮下存活,但肾包膜下移植可能更加有利于睾丸间质细胞存活和雄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明确广聚萤叶甲成虫产卵行为及其产卵部位的选择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广聚萤叶甲成虫交配及产卵的系列行为、产卵场所选择、不同部位豚草植株叶片叶绿素b的含量进行了观察和测定:(1)将1对成虫放到养虫笼内的一株豚草上,观察交配时间,记录产卵数量、前后2粒卵之间的产卵时间间隔;(2)在均匀分为5部分(0~10、11~20、21~30、31~40和41~50 cm)的豚草植株上,随机放置10对成虫,观察雌虫对于产卵场所的选择。(3)将上述5个部位的豚草叶片通过丙酮匀浆法处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645和663 nm的吸光值,计算叶绿素b含量。【结果】广聚萤叶甲成虫完成一次成功交配平均需96.09 min。雌虫一般需45 min的时间来寻找其适应的产卵场所,在产卵过程中,成虫习惯将卵产于叶片背面,雌虫喜欢用口器来清理刚产下的卵粒。在一株50 cm高的豚草植株上,雌虫喜欢将卵产在植株中部21~30 cm和中上部31~40cm的叶片上(从下往上划分)。卵块数量和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b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广聚萤叶甲成虫喜欢产卵在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叶片背面,可能以视觉识别叶片颜色来选择和定位产卵场所。  相似文献   
103.
不同胁迫预处理提高水稻幼苗抗寒性期间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经盐、热激和冷三种不同胁迫预处理均提高了幼苗的抗寒性。与未预处理苗相比,在处理后、低温伤害后和常温下恢复2d的三个时期,不同胁迫预处理苗的可溶性和热不稳定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甚为相似,但热稳定蛋白含量变化则各有异同。SDS-PAGE图谱分析显示,不同胁迫预处理提高水稻幼苗抗寒性时,其可溶性蛋白、热稳定和热不稳定蛋白组成变化亦各有异同。除诱导出共有的新多肽外,还各自诱导出特有的新多肽。结果表明,植物对不同胁迫的交叉适应存在一定的共同机理,但亦可看出植物对同一种环境胁迫似乎不是以同一的机理去适应。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CO_2倍增对大豆(Glycine max L.)Bragg(野生型)及其不同单基因突变品系Nts 382(超结瘤突变体)和Nod 49(不结瘤突变体)某些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倍增能提高Bragg、Nts 382和Nod 49的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但不同品系提高的幅度有所不同。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CO_2倍增均能提高其PSⅡ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合作用潜在量子转化效率。CO_2倍增更有利于提高Nts 382的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以及较大幅度地降低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有助于把所捕获的光能用于进行光合作用。这可能与Nts 382是超结瘤突变体,比Bragg和Nod 49能更充分地利用空气中的氮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讨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对有氧代谢中枢机制不同的适应性影响以及在耐力训练中是否存在最适宜于发展心脏结构、功能的强度,本文设计了26、30、、36、42m/min的训练强度,对大鼠进行16周的耐力训练,并对心室肌细胞及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显微图象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42m/min的强度训练后,线粒体内膜和嵴发展最好,毛细血管的数目也增加最多,毛细血管腔的增大最明显,心肌细胞最大氧弥散距离缩短最显著,说明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肌的超微结构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并且适宜的大强度训练对心肌的发展最有效  相似文献   
106.
不同地理种群羊草苗期电导、电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1994年从内蒙古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子进行栽培试验,通过对幼苗进行PEG水分胁迫处理后,分别进行电阻、电导测试,发现不同样点的一年生羊草的电阻、电导对PEG水分胁迫在时间和浓度上的反应是不同的。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羊草按电阻或电导的变化情况都可分成3大类,且所得结果相同:其中来自吉林和定位站的羊草最抗旱,阿旗与西乌旗的次之,谢尔塔拉的则最不耐旱,这与它们对各自自然生境的适应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7.
李钦章  雷丹青 《蛇志》1997,9(4):29-32
观察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眼镜蛇毒分离和鉴定效果。方法等电聚焦电泳和氨基酸分析法。结果幼龄雄性眼镜蛇毒区带数远比成年者多,其氨基酸组成亦有不同。结论幼龄蛇与成年蛇蛇毒所含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8.
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经过4年不同培肥措施后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后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间作三叶草以及全施化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均有明显提高;全年土壤微生物量碳年变化都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且在不同时期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不同;与对照(CK)相比,稻草覆盖 100%有机肥(T1)、稻草覆盖 75%有机肥 25%化肥(T2)、稻草覆盖 50%有机肥 50%化肥(T3)、稻草覆盖 25%有机肥 75%化肥(T4)、100%化肥(T5)和间作三叶草 不施肥(T6)土壤微生物量碳全年平均值分别高出17.05%、32.38%、32.05%、24.30%、26.23%和24.63%,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活性有机质、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含水量之间关系不显著;与单施化肥和全量投入有机物料相比,有机物和化肥配合施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9.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酶及养分的影响,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同的4种人工林(连香树[CJ]、油松[PT]、落叶松[LK]和华山松[PA])为研究对象,以落叶灌丛(QC)为对照,比较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显示:(1)造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人工造林后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造林也明显影响了土壤养分,与对照林地相比,除CJ人工林土壤中磷(P)略高外,造林地土壤有机碳(TOC)、氮(N)、水可提取有机碳(WEOC)和氮(WE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均降低;(3)不同的人工林树种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CJ和LK人工林土壤C、N、P及相关酶活性明显不同于PT和PA人工林;(4)土壤酶与养分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除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反应较迟钝外,其它酶对环境反应较敏感。综合分析表明,在川西地区选择高密度单一树种造林并没有改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该地区选择落叶或阔叶树种造林可使土壤肥力恢复。  相似文献   
110.
采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和激光光散射仪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青枯菌进行色谱表征。青枯菌经过色谱分离得到3个特征峰。通过对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青枯菌细胞浓度、发酵液pH值、细胞表面黏附的胞外酸性多糖(EPSⅠ)含量与青枯菌色谱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在8h时,青枯菌运动能力强,细胞表面EPSⅠ少,吸附力弱,绝大多数菌体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形成峰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表面黏附的EPSⅠ量增多,与树脂吸附力增强,保留时间延长。因此分析3个色谱峰的形成与青枯菌的运动性、以及细胞表面EPSⅠ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作用有关。并通过比较3个色谱峰青枯菌细胞表面EPSⅠ含量的差异和观察青枯菌经过4%甲醛固定处理后色谱行为的变化加以进一步验证。高效离子交换色谱为细菌完整细胞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