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3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背景】大熊猫的肠道内微生物类群丰富,种群结构与宿主的年龄、生存环境、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粪便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不同年龄大熊猫肠道内芽孢杆菌的多样性,探究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种类与年龄段之间的关系,并为优良益生菌剂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大熊猫粪便中的芽孢杆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BOXA1R-PCR、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及主成分分析,揭示大熊猫肠道中可培养芽孢杆菌的多样性;采用对峙生长法和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检测菌株的抗菌能力和药敏性。【结果】从大熊猫粪便中共分离出90株芽孢杆菌,基于BOXA1R-PCR分析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并从中选取41株代表菌株,经16Sr RNA基因测序分析后,结果显示归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methylotrophicu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6个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种群组成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有的供试菌株都具有纤维素降解潜力,大部分菌株对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对青霉素具有耐药性外,供试菌株对常见的抗生素耐受性低。【结论】年龄是影响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成年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种类多样性最丰富,这为大熊猫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62.
摘要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联合清胃散口服对牙髓炎的治疗效果及对疼痛程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牙髓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一次性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一次性根管联合清胃散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咀嚼功能与疼痛程度,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探诊深度(SPD)、牙龈指数(GI)相关牙周健康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咀嚼功能评分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WBC、PCT、CRP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I、SPD、SBI、PLI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联合清胃散口服能够改善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提升患者咀嚼功能,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程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糖类抗原199(CA199)、红细胞沉降率(ESR)与活动性肺结核(AT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湖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75例ATB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60例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ADA、CA199及ESR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ATB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ATB患者的血清ADA、CA199及ESR水平。观察组接受抗结核治疗,根据疗效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不同预后ATB患者的血清ADA、CA199及ESR水平。收集ATB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TB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DA、CA199、ESR对ATB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ADA、CA199、ESR均高于对照组(P<0.05)。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26例、中度组34例和重度组15例。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ADA、CA199、ESR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血清ADA、CA199、ESR高于中度组(P<0.05)。治疗后,根据疗效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居住地、哮喘、支气管扩张、乙型肝炎、胸片改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PCT、白细胞计数、ADA、CA199、ES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DA、CA199、ESR升高是ATB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ADA、CA199、ESR单独预测ATB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655、0.675、0.699,血清ADA、CA199、ESR联合预测ATB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28,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ADA、CA199、ESR升高可提示ATB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清ADA、CA199、ESR联合检测对预测ATB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4.
以十和田/昆明小白谷225个F14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云南省弥勒县(正常生长环境)、嵩明县(自然低温胁迫环境)、丽江市(自然低温胁迫环境)等3个试点不同年份共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进行了水稻主穗和分蘖穗穗伸出度的异地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穗伸出度进行了QTL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与水稻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个QTLs)、2、4、6(3个QTLs)、7(3个QTLs)、9(2个QTLs)号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72%~22.17%。其中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11个,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7个,其中6个在主穗和分蘖穗上均检测到。在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11个QTL中,q PE-7-1在4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9.49%~22.17%;q PE-1-1、q PE-1-2、q PE-6-1和q PE-9-2 4个QTL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在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7个QTL中,q PE-1-2、q PE-7-1和q PE-6-1 3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4.35%~12.64%、13.22%~20.89%和11.49%~15.73%。  相似文献   
65.
欧阳军  彭心宇  李锋 《生物磁学》2010,(17):3316-3318
目的:研究急性肺损伤后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0例正常成人与40例急性肺损伤病人伤后第1、4、7天的血清HMGB-1水平,同时评定其APACHEⅡ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HMGB-1水平变化与-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结果:以APACHEⅡ20为分组界限,急性肺损伤组伤后第4、7天HMGB-1水平与APACHEⅡ明显相关(P〈0.01)。而创伤后第1天,HMGB-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伤后第4、7天的HMGB-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P〈0.01),常规检测创伤后血清HMGB-1水平并联合评定APACHEⅡ评分有助于对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的预测。  相似文献   
66.
摘要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联合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4+/CD8+比值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重症组(67例)和轻症组(85例),另选择7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根据儿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GO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4~5级,89例)与预后不良组(1~3级,6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PEWS测评和VEEG检查,检测血清NSE水平,计算CD4+/CD8+比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EWS、VEEG 及血清NSE、CD4+/CD8+比值预测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价值。结果:重症组PEWS、VEEG重度异常比例及血清NSE水平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组PEWS、VEEG重度异常比例及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PEWS、VEEG重度异常比例、血清NS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CD4+/CD8+比值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惊厥、高PEWS、VEEG重度异常、血清NSE水平升高是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D4+/CD8+比值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联合PEWS、VEEG 及血清NSE、CD4+/CD8+比值预测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859,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高PEWS、VEEG重度异常、血清NSE水平升高、CD4+/CD8+比值降低,与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有关,联合以上四项指标辅助预测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火棘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火棘内生细菌16S rRNA V5~V7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火棘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从火棘根、茎、叶组织中共获得内生细菌OTU 1 818个,其中根部754个,茎部 308 个,叶部756个,三者共有 OTU 152 个。(2)物种分类显示,不同火棘组织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群落多样性,火棘根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23门53纲137目216科373属557种,其中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 10.57%和 8.00%; 茎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21门32纲76目126科204属270种,其中马赛菌属(Massilia)和未知分类的丛毛单胞菌科属(unclassified_f_Comamonadaceae)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1.10%和12.82%; 叶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21门52纲130目210科380属581种,其中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2.31%和9.84%。(3)PICRUSt功能预测表明,根部内生细菌物种最丰富,参与各种代谢调控的细菌丰度最高。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内生细菌功能,挖掘新的有益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激肽释放酶6(klk6)、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PD轻度认知障碍(PD-MCI)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5例PD患者(PD组),根据修订的Hoehn-Yahr分级将PD患者分为早期组(1.0~2.5级,59例)、中期组(3.0级,65例)和晚期组(4.0~5.0 级,41例),根据是否存在PD-MCI将PD患者分为PD-MCI组(66例)和非PD-MCI组(99例),另选择同期72例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klk6、HSP70水平,比较不同分组血清klk6、HSP70水平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D患者发生PD-MCI的因素。结果:PD组血清klk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SP7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晚期组血清klk6水平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且中期组血清klk6水平均高于早期组(P<0.05),晚期组血清HSP70水平低于早期组和中期组,且中期组血清HSP70水平低于早期组(P<0.05);PD-MCI组血清klk6水平高于非PD-MCI组(P<0.05),HSP70水平低于非PD-MC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修订的Hoehn-Yahr分级晚期、高水平klk6是PD患者发生PD-MCI的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HSP70是PD患者发生PD-M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PD患者血清klk6水平增高,HSP70水平降低与修订的Hoehn- Yahr分级增加以及PD-MCI有关,检测血清klk6、HSP70水平有助于评估PD病情以及PD-MCI风险。  相似文献   
69.
通过样地调查,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处于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4种生境条件下,经过30年发育的小叶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动态和土壤水分养分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小叶杨人工林总体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趋势,且林内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2)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小叶杨人工林年龄结构分析表明,尽管阴坡小叶杨长势相对较好,但更新幼苗数量相当有限,很难实现种群的自我更新,不适合作为人工林培育;(3)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因坡向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尽管阴坡和半阴坡的水分、养分条件相对较好,但也出现了枯梢、病虫害等衰老特征,因此阴坡、半阴坡的生境对小叶杨来说也不合适.未来应该对现有林地在保护的前提下,间伐衰老个体,补植和引入乡土物种,进行天然化培育.  相似文献   
70.
应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a长期试验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大小均为长期撂荒(CK0)土壤高于农田土壤,而在农田土壤中,长期施肥的处理(NPK、NPKM、NPKSt和NPKF)高于长期不施肥处理(CK),不同的种植制度中,长期复种轮作(NPKF)高于长期复种连作(NPK);各处理的SMB-C/SOC(土壤有机碳)和SMB-N/TN(全氮)的比值的变化趋势与SMB-C和SMB-N变化一致;从PCR-DGGE分析,长期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最高,微生物丰度最高,细菌物种最多,其次为长期撂荒(CK0),CK处理细菌物种最少。UPGMC聚类分析表明NPK和NPKF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CK和CK0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而NPKM和NPKSt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