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0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51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0 毫秒
991.
为了解多网目单层组合刺网(MGN)和三重组合刺网(MTN)在近岸软相和硬相生境中的鱼类采集效果,于2011年10月选择枸杞岛沙地(SB)和岩礁(RR)生境为研究对象,从种类组成、捕获方式、优势种渔获率、多样性和群落格局上对MGN和MTN在两种生境中的鱼类采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B中MTN比MGN多采集鱼类5种,RR中相应多采集鱼类8种;SB中的MGN采获优势种为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MTN增加了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RR中的MTN仅采获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两种优势种,但MGN相应多出青鳞小沙丁鱼和小黄鱼;两生境中MGN的捕获方式均以契入为主,而MTN的渔获个体中其他捕获方式的比例明显增加;MGN对两生境近底层小黄鱼和中上层青鳞小沙丁鱼的捕获率显著高于MTN,但对褐菖鲉、斑头鱼以及日本须鳎等底层鱼类的捕获率上,MGN要低于MTN;SB中基于MTN的多样性指标均显著大于MGN,而RR中两者之间的各指标并无显著差异;两生境中MGN和MTN所呈现的群落格局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刺网采样时,需依据研究目标应用适宜的网具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了解鱼类组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92.
重新描述了中脉叶蜂属Mesoneura Hartig, 1837的特征;并记述1新种:钝鞘中脉叶蜂Mesoneura truncatatheca Wei sp. nov.,该种分布于甘肃、陕西两省南部。编制了中脉叶蜂属分种检索表,该属已知9种被划分为3个种团;新种的寄主植物是壳斗科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Blume var. acutiserrata Maximowicz ex Wenzig以及松科的落叶松Larix sp.;本文首次报道中脉叶蜂属危害落叶松属植物。  相似文献   
993.
为评价刺三加这一药食两用植物,对刺三加叶中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等部分营养成分与K、Ca、Mg、Fe、Mn、P、Zn、Na和Cu等部分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绿原酸和总黄酮)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刺三加叶中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及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75%、2.34%、4.63%和4.13%,与6种常见蔬菜相比较,是6种常见蔬菜的2~10倍;K、Ca、Mg、Fe、Mn、P、Zn、Na和Cu等矿质元素含量分别为:516.00、1061.00、86.58、8.13、4.18、156.12、9.61、8.27和0.044(mg/100 g);与6种常见蔬菜比较后发现除Na和Cu元素含量略低于6种常见蔬菜外,其它成分均相当或高于6种常见蔬菜,其中K、P、Ca、Fe、Mn、Zn是6种常见蔬菜的4~15倍;刺三加叶还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黄酮和绿原酸,黄酮含量为4.06%,绿原酸含量为3.72%,证明刺三加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药食两用植物。该研究为刺三加这一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首次利用一株安全菌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生产2,3-丁二醇。溶氧和pH是影响微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不控制pH更有利于2,3-丁二醇合成;采用三阶段控制搅拌转速策略,2,3-丁二醇产量最大值达到?38.1?g/L,生产强度达到1.06?g/(L·h),与恒定转速获得的最好结果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4.8%和63.1%。采用脉冲流加发酵时,2,3-丁二醇产量达到71.2 g/L,2,3-丁二醇生产强度达到0.99 g/(L·h),这是目前报道的利用粗甘油合成2,3-丁二醇的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995.
甲壳动物的蜕皮过程被认为是由位于眼柄的X器-窦腺复合体(XO-SG)分泌蜕皮抑制激素(MIH)通过调节Y器(YO)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发现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眼柄X器-窦腺复合体中表达最强。采用qRT-PCR分析了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表明; A期为(0.42±0.08)倍, B期为(1.09±0.09)倍, C期为(1.35±0.16)倍, D0亚期为(1.00±0.10)倍, D1亚期(0.78±0.07)倍, D2亚期为(0.27±0.08)倍, D3/4亚期为(0.20±0.04)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MS)法完成了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蜕皮激素(20E)浓度变化的测定。A/B期蜕皮激素的浓度较低, 低于仪器检测限0.33 pg, C期为(1.666±0.762) ng/mL, D0亚期为(4.047±1.5133) ng/mL, D1亚期为(6.756±4.928) ng/mL, D2亚期为(8.609±3.827) ng/mL, D3亚期为(19.534±4.799) ng/mL, D4亚期为11.616 ng/mL。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 MIH基因表达量与血淋巴中蜕皮激素浓度呈现一定拮抗性, 揭示MIH抑制Y器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着三疣梭子蟹蜕皮的发生和进行。  相似文献   
996.
依据植物野外和腊叶标本形态观察以及小叶脉序观察,对贺兰山岩黄耆(豆科)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岩黄耆及其近缘种之间较为稳定的差别体现在花器官的形态方面。贺兰山岩黄耆与短翼岩黄耆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小苞片长为萼筒的1~2倍,旗瓣与龙骨瓣近等长,而后者的小苞片长为萼筒的0.5~0.8倍,旗瓣长为龙骨瓣的0.8倍。贺兰山岩黄耆与华北岩黄耆和费尔干岩黄耆的主要区别是翼瓣长为龙骨瓣的0.3~0.5倍,而后二者的翼瓣长均为龙骨瓣的0.7~0.8倍。在小叶脉序特征方面,贺兰山岩黄耆与短翼岩黄耆和华北岩黄耆近似,均为小叶一级脉纤细,二级脉不分支,二级脉环外有较多网结三级脉,具少量复合二级间脉或不明显,而费尔干岩黄耆小叶一级脉粗,二级脉多分支,二级脉环外有少量网结三级脉,具明显的简单二级间脉。此外,小叶脉序特征可能在岩黄耆属组间关系的探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 binding protein,LGBP)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细胞壁多糖成分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在甲壳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LGBP在蟹类动物抗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别经溶藻弧菌,酵母菌,溶-酵混合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6 h、12 h、24 h、48 h的三疣梭子蟹血细胞、肝胰腺、肌肉3种组织LG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LGBP基因在3种组织中的时序表达量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在实验6 h时表达量均达到了峰值;不同病原菌刺激下LGBP基因在梭子蟹肝胰腺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肌肉,且溶-酵混合菌刺激组织LGBP的表达量最高,酵母菌和溶藻弧菌刺激组次之,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最低,说明LGBP主要参与蟹类抵抗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侵入的免疫防御反应,但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三体与本倍体是很易混淆的2个概念,从概念、形成原因、对个体性状的影响、可育性、应用等方面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999.
通过随机抽样,比较了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Bou(c)ek林间种群与室内种群的雌雄比、出蜂量、未出蜂量、怀卵量的差异.t检验表明这些参数在2个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野外种群和室内种群雌蜂比例分别占81.63%±2.54%和65.34%±1.80%,出蜂量分别是(25.13±1.17)头...  相似文献   
1000.
漆酶空间结构、反应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酶 (EC 1.10.3.2) 属于多铜氧化酶家族,可以催化氧化酚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利用自由基反应机理完成4个电子的转移,并将分子氧还原成水。漆酶具有非常保守的拓扑学结构,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践,对漆酶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对漆酶的三维结构、活性中心、催化机理研究和最新的应用进展作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