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马鞍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和光谱技术从高等真菌马鞍菌(Helvella elastica)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软脂酸(1)、麦角甾-5,22-二烯-3β-醇(2)、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尿嘧啶(4)、L-焦谷氨酸(5)和D-阿洛醇(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马鞍菌子实体中获得.  相似文献   
102.
以'新泰密刺'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日光温室条件下,不同月份黄瓜商品成熟果实及其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芳香物质及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差异.结果显示:(1)黄瓜果实中挥发性物质主要有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2E-己烯醛、2,6-壬二烯醇、正己醛、戊醛、2-戊烯醛和3,6-壬二烯醇.其中2E,6Z-壬二烯醛相对含量以5月份最高,1月份其次,11月份最低;具有黄瓜香气的2,6-壬二烯醇和3,6-壬二烯醇,以及与黄瓜风味品质密切相关的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比值以1月份最高,5月份其次,11月份最低.(2)1月份黄瓜果实的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大于5月份,说明低温弱光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积累.(3)随着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黄瓜2E,6Z-壬二烯醛、2,6-壬二烯醇和3,6-壬二烯醇相对含量,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比值均较大幅度升高,商品成熟期达到高峰,若延迟采收,上述指标多趋于下降;2E-壬烯醛、2E-己烯醛、正己醛、戊醛等的相对含量多随果实发育而降低,商品成熟期2E-壬烯醛、2E-己烯醛和正己醛降到最低,之后快速升高.研究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及二者的比例与2E,6Z-壬二烯醛和2E-壬烯醛相对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说明黄瓜风味品质与其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采自广西涠洲岛海域细微短足软珊瑚(Cladiellasubti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20R,24S)-5-烯-21羧基-麦角甾-3β-醇(1)、柳珊瑚甾醇(2)、鲨肝醇(3)及麦角甾-5-烯-3β-醇(4)。对细微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subtilis)化学成分的研究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04.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其真菌次生代谢产生的单端孢霉烯类B型毒素,如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其它乙酰化衍生物等污染小麦籽粒后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小麦赤霉病镰孢菌单端孢霉烯类B型毒素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对毒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基因如TRI5、TRI7和TRI13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5.
细穗玄参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穗玄参(S crof ella ch inensisM ax im.)全草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 S1、H NM R1、3C NM R、DEPT、HM BC、HM QC)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6-O-(2″-对羟基反式肉桂酸-α-L-鼠李糖)梓醇(1)、山栀子苷(2)、桃叶珊瑚苷(3)、玉叶金花苷酸(4)、熊果苷(5)、肌氨酸乙酯(6).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6.
张威  毕玉彪  张艳  葛日光 《蛇志》2006,18(4):272-274
目的分析和探讨肿瘤标志物CEA、SCC、NSE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预诊中的价值。方法对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人进行肿瘤标志物CEA、SCC、NSE检测,从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及综合阳性率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CEA阳性率各期均在50%以上,NSE阳性率随肿瘤分期递增,平均为51.8%,二者的测定值Ⅲb、Ⅳ期均明显高于Ⅱ、Ⅲa期(P<0.01);SCC阳性率25%~33.3%,测定值各期差异不显著(P>0.05)。CEA以腺癌阳性率最高,测定值腺癌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SCC鳞癌组的阳性率和测定值均高于其他组(P<0.05);NSE鳞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阳性率均在50%以上,测定值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和其他类型明显高于腺癌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综合阳性率的表达:有一项以上阳性者鳞癌为71.1%,腺癌为81.3%,大细胞未分化癌为80%,其他类型为100%。结论CEA、SCC、NSE三者联合检测综合阳性率明显提高。NSE敏感性高,特异性差,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7.
采用AGI-30生物采样器收集鸡舍空气样本,同时采集鸡舍中饲料、积尘、土壤和饮用水在内的环境基质样品。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进行鉴定,利用tri5-PCR技术对镰孢菌菌株中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菌株进行检测,目的是探明鸡舍环境中镰孢菌种类的分布特征和产毒菌株。结果表明,从采集的50份样品中分离获得139个镰孢菌菌株,鸡舍空气和基质中的优势菌株均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在各基质中,土壤中镰孢菌总浓度最高,为4×102–1.35×104CFU/g,其次为饲料和饮用水;采用tri5-PCR技术筛选到42株tri5阳性镰孢菌菌株,其中以F. graminearum所占比例最高。研究明确鸡舍中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对鸡只疾病控制及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艾草Artemisia argyi和窃衣Torilis scabra都有吸引或驱避昆虫的作用.然而还未见有研究报道艾草和窃衣以及它们的挥发物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成虫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能否利用艾草和窃衣及其挥发物对烟粉虱MED隐种成虫实施绿色防控.[方法]通过...  相似文献   
109.
棉酚作为一种倍半萜烯类植物抗菌素广泛存在于棉花的根、种子等表皮组织的色素腺体里。该化合物已在医药、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来对棉酚及其衍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日趋深入,许多关键酶基因已得到克隆和分析。掌握棉酚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试图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方法来控制植物体棉酚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棉酚及其衍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杜松烯合成酶是棉酚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催化(E,E)-法呢基焦磷酸(FPP)环化形成(+)-δ-杜松烯。从陆地棉Y18R中克隆分离了杜松烯合成酶基因(GhCdn),该基因的基因组序列为2 700 bp,具有6个内含子,剪切后其ORF为1 665 bp,编码554个氨基酸,该基因属于杜松烯合成酶C亚家族。应用Overlap PCR方法将其上的2个Hind Ⅲ 酶切位点钝化后,将GhCdn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BI121上,构建出分别由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和绿色组织高效启动子Psbp驱动的2个植物表达载体pGBI-CaMV 35S-GhCdn和pGBI-Psbp-GhCdn。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下胚轴并进行组织培养,获得了9个35S转基因阳性愈伤系和2个P转基因阳性愈伤系。经检测,阳性愈伤组织中GhCdn基因的mRNA表达量和棉酚含量均有所增加,但35S系普遍高于P系。本研究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棉花组织器官中的棉酚含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