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河口邻近水域贝类生态容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邻近水域是著名的贝类生产区,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是该海域重要的增养殖品种.目前,贝类底播养殖最高年产量达30万t,实现产值15.4亿元.然而,贝类过度增殖,将引起海域环境的变化,继而导致贝类死亡率的增加,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基于生态系统的贝类生态容量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水域生态系统营养通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生态系统功能群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态,并评估了贝类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 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3.45、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38.91,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28)、较高的剩余生产量961.24 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38),说明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贝类生物量的增加对虾虎鱼、虾类和蟹类有正影响, 对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海蜇、浮游动物等功能群有负影响.当前贝类的生物量是5.5 t·km-2,有一定的增殖潜力.模型估算得出的贝类生态容量是18.22 t·km-2,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渤海鱼类资源早期补充过程,本文将地理加权回归法(GWR)引入栖息地指数(HSI)模型,选取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水深和叶绿素a浓度4个环境因子建立基于GWR的渤海沙氏下鱵鱼仔稚鱼的HSIGWR模型.模拟发现:在2015年8月渤海的HSIGWR模型中,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为全局变量,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7和0.006,对HSI影响较小.海表盐度和水深为局地变量,两者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075和0.129,对HSI的影响较大.其中,海表盐度在渤海中部与HSI呈负相关,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3,在三湾呈微弱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1;水深在整个渤海均与HSI呈负相关,且在三湾的负相关程度明显大于渤海中部,三湾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16.该HSIGWR模型的泊松相关系数为0.705,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的鱼类栖息地环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群  金显仕  张波  郭学武 《生态学报》2009,29(7):3613-3620
根据1982年和1992年渤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应用EwE建模软件,构建了两个时期的营养通道模型,并比较分析了10a间渤海生态系统结构以及渔业资源的变化.模型包含鳀、黄鲫、蓝点马鲛、其它中上层鱼类、小黄鱼、花鲈、其它底层鱼类、底栖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群, 基本覆盖了渤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渤海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比1982年有所下降;小型中上层鱼类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其生物量较1982年明显增加;由于低营养级层次渔获物数量的增加,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有所下降.从系统规模看1982年大于1992年.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 引起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捕捞因素.1982年与1992年渤海生态系统均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因此渔业资源恢复的物质基础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虾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HHNBV)HHNBV-XIA靶基因序列设计了4个多重PCR法用引物(P1、P2、P3、P4).采用了五种引物组合形式分别对HHNBV-XIA、HHNBV基因和PRDV-JAPAN片段进行了特异扩增,建立了多重PCR检测HHNBV方法.通过优化多重PCR法检测HHNBV条件,可从阳性感染的中国对虾fg级DNA中定性检测出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鲆鱼类的营养结构及饲料配制,本文利用氨基酸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研究了同规格鲆鱼类氨基酸组成模式。结果表明,两者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7%~4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87%~93%,相对稳定,符合FAO/WHO氨基酸理想模式;大菱鲆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苏氨酸4.17,异亮氨酸4.06,赖氨酸8.78,苯丙氨酸4.06,蛋氨酸2.72,缬氨酸4.22,亮氨酸8.06,组氨酸2.33,精氨酸5.94。牙鲆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苏氨酸4.10,异亮氨酸4.00,赖氨酸8.85,苯丙氨酸3.70,蛋氨酸2.85,缬氨酸3.95,亮氨酸7.85,组氨酸1.95,精氨酸6.20。鲆鱼类营养价值较高,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接近。  相似文献   
17.
半滑舌鳎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水温23.4-24.0℃、盐度33.00、pH7.78-8.02的培养条件下,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全长为3.55±0.161mm(n=60),依照公式4/3π.R/2.(r/2)2计算其卵黄囊体积为0.606±0.106mm3(n=60)。1日龄仔鱼,全长为4.99±0.211mm(n=10),卵黄囊体积较初孵仔鱼缩小近10倍,约为0.066±0.008mm3(n=10);2日龄,仔鱼的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全长为5.61±0.069mm,卵黄囊体积为0.030±0.002mm3(n=10),口初开;2.5日龄,口完全裂开,口裂0.24±0.024mm(n=10),仔鱼进入摄食期;3日龄,仔鱼的外源性摄食关系初步建立;4日龄,仔鱼的摄食率达100%,完成了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换;5日龄,仔鱼的卵黄完全被吸收,仅剩聚成一团的小油球,仔鱼的混合营养期持续2.5天时间;21日龄,稚鱼全长为12.96±0.611mm(n=11),仍有40%的个体残余的油球还没有完全被吸收,其体积仅为0.0000005±0.000003mm3(n=11)。仔鱼发育过程中,其长度的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饥饿期间的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45mm/d,依照TL=aD3 bD2 cD d方程式对仔鱼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26D3-0.0704D2 0.7993D 3.55(R2=0.9811,n=324)。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第10天(即9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6天,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约3天。残余的油球较长时间的存在,相对地延长了仔鱼混合营养期的时间,对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20日龄的个体都具有胸角这个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只是饥饿个体和不可逆转饥饿期个体的胸角比摄食个体更为明显和尖锐,胸角不能作为区分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的形态学依据之一[动物学报51(6)1023-1033,2005]。  相似文献   
18.
玫瑰无须鲃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透射和扫描电镜研究显示玫瑰无须售巴(Puntius conchonius)的精子由头、中片和尾三部分组成。头部无顶体,呈球形或卵圆形,主要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核前端几乎无细胞质存在,核膜紧密靠近细胞质膜,而在核的后端有少量细胞质存在。在核后端偏于一侧处有一个浅的核后凹,中心粒复合体部分地镶嵌于其中,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二者呈钝角形排列,鞭毛从远端中心粒的末端发出。中片由前边的主要部分——领和后边细薄的袖套构成。领内含有数个不规则分布的线粒体包埋于细胞质中,袖套的长短、粗细差别较大,有的精子没有袖套。由于与鞭毛的不对称连接,使得头部及中片均呈不对称型。尾是一根细长的鞭毛,尾丝具有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两侧均无侧鳍。与鲤科其它鱼精子相比,该鱼精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长短不一的袖套,领内有不同数量的液泡,且有些空泡向外界开口呈孔状。袖套的长短与领内液泡化水平似有某种相互联系,这也许与精子的老化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92—897,2005]。  相似文献   
19.
条石鲷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胚后各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条石鲷成熟卵子为浮性、端黄卵,卵径0.86mm±0.012mm(n=30),单油球,油球径0.18mm-0.22mm。在水温23.5℃±0.5℃、盐度30.5、pH8.0-8.3条件下,受精卵经27.5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弯曲,肠道内褶回增多,消化能力增强。3日龄(仔鱼孵化出膜后第一天称为0日龄,以此类推)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油球在6日龄消耗完毕,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稚鱼培育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在水温21℃-24℃、盐度27-33、pH8.0-8.3条件下,仔鱼开口饵料为S型褶皱臂尾轮虫,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或轮虫卵,13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5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3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4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7日龄时鳔开始充气变为亮泡状,生活史终生有鳔。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12h50min的胚体上,至18h已在胚体全身分布,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脊椎骨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4日龄弯曲过程完成,除腹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牙齿(硬齿和绒毛齿)生成,可咬食饵料。体表七条横向黑色素带是条石鲷的一个显著体态特征。21日龄鱼体表形成第一条横向黑色素带,23日龄时体表形成第二条色素带,25日龄时形成第三条色素带,29日龄时仔鱼体表第五条色素带形成,至40日龄时第七条色素带形成,此时稚鱼体态除背鳍、尾鳍、腹鳍上色素外与成体相似。60日龄幼鱼鳞片形成,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0.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了11个航次多学科的综合调查,鳀鱼鱼卵和仔稚幼鱼的数量与分布及其与环境因氐墓系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5月中、下旬鳀鱼才进入产卵初期;6月上旬产卵个体逐渐增多,即将进入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进入产卵盛期; 2)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中,35°N断面及其邻近海区的鳀鱼鱼卵密集分布区相当稳定,这一带海域基本上每年都有鱼卵的密集分布中心形成;北部海域的密集分布区的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变化比较大,但是,密集分布区一旦形成,鱼卵的平均密度相当可观;西南部沿岸一带海域的鱼卵数量很少.鳀鱼鱼卵的分布与海流、潮汐以及水温分布等物理海洋学要素的关系密切,南、北两个鱼卵密集分布区正是潮锋所在的位置,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使鳀鱼鱼卵聚集成密集的斑块,从而形成了鱼卵的密集分布中心; 3)鳀鱼鱼卵在水体中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混合层,温跃层中的数量次之,下混合层的数量最少;统计学检验, 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之间的鱼卵数量差异显著; 4)鳀鱼仔稚幼鱼的数量明显少于鱼卵,水平分布特征与鱼卵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