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心脏性猝死病人心室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观察33例心脏性猝死组和18例非心脏性猝死对照组尸检心肌组织中HO-1、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心脏性猝死组心肌组织HO-1(155.090±8.957)和VEGF蛋白表达(121.020±10.927)均显著高于非心脏性猝死对照组(116.200±6.355、84.207±4.402,均p〈0.05)。结论:HO-1和VEGF蛋白在心脏性猝死者心肌组织表达增强,可能与心脏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Orexin受体1对摄食条件反射的调控研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NS/NS组,SB/SB组,NS/SB组,SB/NS组,每组10只大鼠,给予大鼠八组"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CS-US)"训练,给予无条件刺激后立即进行条件刺激,每组进行训练前30 min给予SB或生理盐水(NS)。获得性训练后,给予2组反射消失性训练,即给予8次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是给予大鼠10 s,2kHZ声音刺激,无条件刺激是直接给予大鼠食物。结果:给予条件刺激后,四组大鼠摄食行为均明显增加,摄食间隔均明显缩短,当条件刺激强度增加时,摄食行为也增加,而预先给予SB,与NS/NS组相比,其余组大鼠摄食行为相对减少(P0.05),摄食间隔增加。消失性训练中,与NS/NS,NS/SB组相比,SB/NS组和SB/SB组大鼠摄食行为明显减少(P0.05)。与其他三组大鼠相比,SB/NS组大鼠摄食间隔缩短。预先给予SB使后两次刺激后摄食间隔明显增加(P0.05)。结论:OX1R信号通路调控摄食反射的产生和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mi-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mi-1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30例癌旁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mi-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5.188,P〈0.01)。肺癌组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3%(35/52),明显高于癌旁组13.3%(4/30),且表达量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4.837,P〈0.01);肺癌组中Bmi-1蛋白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Z=-2.567,-2.366,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关(P均〉0.05);结论:Bmi-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可成为早期诊断肺癌及判断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Bmi-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Bmi-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mi-1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30例癌旁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mi-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5.188,P<0.01)。肺癌组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3%(35/52),明显高于癌旁组13.3%(4/30),且表达量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4.837,P<0.01);肺癌组中Bmi-1蛋白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Z=-2.567,-2.366,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关(P均>0.05);结论:Bmi-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可成为早期诊断肺癌及判断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US-FNAB)联合BRAFT1799A突变、RET/PTC1及RET/PTC3重排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为临床术前准确诊断PTC选择适用的分子标记物。方法:收集346个超声怀疑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US-FNAB细胞标本及对应结节(152个)的术后新鲜组织,采用PCR分别扩增BRAFT1799A、RET/PTC1及RET/PTC3基因,产物经基因测序证实。结果:346个甲状腺术前穿刺的结节中,选择观察而未手术的结节192个,手术治疗152个,未接受手术建议的结节2个。术前US-FNAB的细胞标本中共检测到51个结节发生BRAFT1799A突变,其细胞学分类为36个恶性,11个可疑恶性,4个良性。该51个结节术后病理证实均为PTC。20个发生RET/PTC1重排,其术前细胞学结果为17个恶性,2个可疑恶性,1个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术后病理证实均为PTC。3个结节发生RET/PTC3重排,其术前细胞学结果为恶性,术后病理证实均为PTC。对45个术前US-FNAB标本检测BRAFT1799A突变阴性而术后病理证实为PTC的结节,将其对应结节的术中组织行该基因的检测,仅有1个结节的术后组织中检测到该突变。本研究中,术前US-FNAB联合多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将细胞学诊断PTC的敏感度由73.96%提高到92.71%。结论:术前US-FNAB联合多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可提高其诊断PT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有助于患者的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