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目的探讨胃黏膜定植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菌群数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3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提取胃黏膜基因组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酸杆菌和总细菌数。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乳酸杆菌检出率和乳酸杆菌数(Lo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胃黏膜总细菌数(Lo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细菌数(Log)与胃黏膜总细菌数(Log)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炎症程度胃炎患者乳酸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和未肠化组乳酸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重度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总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轻度(P0.05)和中度胃炎组(P0.05)。结论胃黏膜定植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无影响,其存在与否及细菌数量对胃黏膜总细菌数亦无明显影响,并与胃炎炎症程度及肠化无关。乳酸杆菌不能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定植、调节胃黏膜菌群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PAA23G及XPGC46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化疗前提取其外周血DNA,用DNA测序技术检测XPA、XPG基因型,所有患者均接受2-4个周期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结果:1)89例患者中,携带XPA23A/A及A/G+G/G基因型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7.5%和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7,P=0.023);携带XPG46C/C及C/T+T/T基因型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7.6%、23.4%,二者间也有统计学差异(x2=5.729,P=0.017),联合分析显示A/A及C/C型化疗有效率最高,达63.0%,而A/A及C/T+T/T型最低,仅15.4%,四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4.080,P=0.003)。2)89例患者中位TTP为7个月,XPA23A/A基因型中位TTP为11个月,A/G+G/G基因型为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640,P<0.01);XPG46C/C基因型中位TTP为10个月,C/T+T/T基因型为6个月,两者也有统计学差异(x2=32.236,P<0.01)。联合分析显示,XPAA/A+XPGC/C型中位TTP最长,达到11个月,而A/G+G/G及C/T+T/T基因型最短,仅有4个月,四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9.295,P<0.01)。结论:XPAA23G及XPGC46T单核苷酸多态性可单独及联合用于预测晚期NSCLC病人对铂类药物的化疗疗效及TTP,初步提示可以根据患者基因型来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3.
贾晓锋  梁军  吕红英  姚如永  周非  韩越 《生物磁学》2011,(9):1718-1722,1740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PAA23G及XPGC46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化疗前提取其外周血DNA,用DNA测序技术检测XPA、XPG基因型,所有患者均接受2-4个周期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结果:1)89例患者中,携带XPA23A/A及A/G+G/G基因型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7.5%和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7,P=0.023);携带XPG46C/C及C/T+T/T基因型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7.6%、23.4%,二者间也有统计学差异(x2=5.729,P=0.017),联合分析显示A/A及C/C型化疗有效率最高,达63.0%,而A/A及C/T+T/T型最低,仅15.4%,四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4.080,P=0.003)。2)89例患者中位TTP为7个月,XPA23A/A基因型中位TTP为11个月,A/G+G/G基因型为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640,P〈0.01);XPG46C/C基因型中位TTP为10个月,C/T+T/T基因型为6个月,两者也有统计学差异(x2=32.236,P〈0.01)。联合分析显示,XPAA/A+XPGC/C型中位TTP最长,达到11个月,而A/G+G/G及C/T+T/T基因型最短,仅有4个月,四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9.295,P〈0.01)。结论:XPAA23G及XPGC46T单核苷酸多态性可单独及联合用于预测晚期NSCLC病人对铂类药物的化疗疗效及TTP,初步提示可以根据患者基因型来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构建携带TRAIL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实现其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稳定高表达。方法:构建TRAIL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CMV-TRAIL-EF1-GFP-T2A-Puro,脂质体法将重组慢病毒载体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纯化并测定病毒滴度。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IL蛋白在HepG2中的表达。结果:酶切以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TRAIL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纯化的慢病毒滴度为1.02×104ifμ/μL。利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TRAIL的细胞系,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TRAIL蛋白的稳定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带有TRAIL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实现其在HepG2的稳定高表达。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周期性张应力对Na+/K+-ATPase功能活性及其表达的影响,明确Na+/K+-ATPase在功能矫形中面颌肌肉适应性改建的生物和分子机制。方法:构建面颌肌细胞体外培养-力学刺激模型;应用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对面颌肌细胞施加不同时段的张应力刺激,测定Na+/K+-ATPase的功能活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周期性张应力刺激对Na+/K+-ATPase功能亚基α亚单位mRNA的影响。结果:Na+/K+-ATPaseα1,α2亚单位随着加力时间延长,表达增强,同对照组比较,呈一致性上调(P〈0.001);细胞加力1小时,α1的mRNA表达不受影响;加力2小时后,α1和α2的mRNA表达呈现逐渐增强趋势,48 h时达到最大值。张应力刺激对α2亚单位的mRNA表达似乎更为敏感,加力1 h时α2亚单位的mRNA表达水平即增加,增加量约为对照组的37.74%,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周期性的机械牵张作用于培养的骨骼肌细胞,可诱导α1和α2亚单位mRNA的表达量增加;α1和α2亚单位对周期性张应力刺激的作用时间反应不同,α2亚单位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周期性张力刺激的增加所产生的压力可能是转录调节的主要因素;周期性张应力对骨骼肌细胞Na+/K+-ATPase水解亚的调节作用不同,可能在面颌肌肉对功能矫形力的适应性改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抑制c-FLIP的表达对TRAIL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方法:重组腺病毒Ad-c-FLIP-siRNA和Ad-sTRAIL单独及联合感染对TRAIL耐药的乳腺癌细胞MCF-7,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病毒感染后各组细胞内c-FLIP和TRAIL的mRNA表达变化;MTT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MCF-7细胞活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FLIP-siRNA组和c-FLIP-siRNA+TRAIL组c-FLIP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32±0.16)和(0.39±0.48)倍;TRAIL组和c-FLIP-siRNA+TRAIL组TRAIL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96.21±1.54)和(87.33±1.66)倍;TRAIL组、c-FLIP-siRNA组及c-FLIP-siRNA+TRAIL组的抑制率(%)分别为(60.27±1.25)、(11.34±1.74)及(74.91±2.12)。对比阴性对照组的凋亡率(3.12±1.54),TRAIL组(12.79±2.46)和c-FLIP-siRNA+TRAIL组(25.50±3.17)组的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c-FLIP-siRNA组(6.85±2.82)的凋亡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NA抑制c-FLIP基因的表达能显著促进TRAIL对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检测成肌细胞钙网蛋白(CRT)在循环拉伸应力刺激下的表达变化。方法:体外构建面颌部成肌细胞力学刺激模型。加力组以0.5赫兹的加载频率和10%细胞拉伸变形幅度对细胞进行加力培养1h,6h,12h,24h,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跟Westem Blot技术分别检测在周期性张应力作用下成肌细胞CRT在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当对细胞加力6h后,CRTmRNA及蛋白表达量开始增多,加力12h后CRTmRNA及蛋白表达量到达最多(P〈0.01),加力0h组与加力12h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的周期性张应力刺激下CRT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经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醌还原氧化酶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熊果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分组处理,每组n=5。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ox-LDL组,加入ox-LDL培养24h,终浓度为20mg/L;ox-LDL+低浓度熊果酸组,先加入ox-LDL(浓度20mg/L)孕育半小时,然后与熊果酸(浓度1.5μmlo/L)共同培养24h;ox-LDL+高浓度熊果酸组,先加入ox-LDL(浓度20mg/L)孕育半小时,然后与熊果酸(浓度4.5μmlo/L)共同培养24h;采用MTT试验测定细胞吸光度值,检测熊果酸对ox-LDL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RT-PCR法检测NQO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QO1蛋白的表达。结果:熊果酸减弱ox-LDL对HUVECs的损伤作用;ox-LDL组NQO1mRNA的表达量(0.624±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0.521±0.007),P0.01。熊果酸呈浓度依赖性的提高NQO1mRNA的表达量(ox-LDL+低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722±0.058 vs 0.624±0.009,P0.01;ox-LDL+高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826±0.059 vs 0.624±0.009,P0.01)。ox-LDL组NQO1蛋白的表达量(0.624±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0.521±0.007),P0.01。熊果酸呈浓度依赖性的提高NQO1蛋白的表达量(ox-LDL+低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710±0.058 vs 0.574±0.024,P0.01;ox-LDL+高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831±0.034 vs 0.574±0.024,P0.01)。结论:熊果酸可上调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NQO1的表达,表明其可能具有抗氧化应激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