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探讨矮岩羊物种地位的有效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采自四川省的岩羊和矮岩羊共18个头骨或皮张标本,分析了线粒体Cyt6基因1140bp的全序列(其中一个样品只测到802bp的基因片段)。用NJ、MP、ML等系统发育分析法分别重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均不支持矮岩羊是单系群。结果提示:所研究的全部样品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岩羊P.nayaur,不支持矮岩羊的物种地位。根据基于17个样品Cyt6基因全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变异以及地理分布,这些岩羊样品聚为5支,根据地理区划和本文分析结果,四川的岩羊可分为摩天岭、川西、川西北、川西南和川北5个种群。基于17个样品Cyt6基因1137bp的编码区,共定义了岩羊的16种单元型,在5个种群间未发现共享的单元型。  相似文献   
92.
矮岩羊夏季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和集群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取样法(每隔10 min进行一次扫描纪录,记录时间为5 min)对36只矮岩羊夏季昼间节律与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将矮岩羊行为划分为取食、移动、站立、卧息和其他行为等5类。结果表明,矮岩羊在夏季有3个取食高峰(6:00-9:00、10:00-11:00和16:00-20:00);1个卧息高峰(11:00-15:00)。在时间分配上,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0.14±3.32)%,其次是卧息(26.44±3.59)%,站立(24.90±4.27)%,移动(15.73±1.26)%,而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仅占(2.82±1.00)%。通过不同个体的比较,发现成年雄性用于取食和站立的时间最多,幼体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最多,成年雌性用于卧息的时间最多。在矮岩羊集群方面,其集群类型有: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雌性群和独羊,在夏季集群平均大小为(7.81±8.42)只,2~8只的羊群,占总群数的54.05%;不同集群类型的大小差异极显著(χ2=13.197,dƒ=3,P=0.004),混合群群体最大,而雄性群最小;雌雄比为1∶0.54,雌幼比为1∶0.26,成幼比为1∶0.17。这些都说明矮岩羊这类独特的行为和种群特征是长期适应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
记录了中国产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xinyangensis)的生活史及各阶段主要发育特征。25~28℃条件下,卵受精23h后发育成长0.14~0.21mm的圆棍状浮浪幼虫,养殖环境下,浮浪幼虫在水中漂浮3~5d后固定到人工玻璃底质上,3~4d后发育成长度0.3~0.6mm的螅状体。水螅体产生无纤毛的类浮浪幼虫形成新的螅状体。一个螅状体成熟后产生一个水母芽,新释放的幼水母具有16只触手。  相似文献   
94.
海南岛发现大足鼠耳蝠分布新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玉春  吴毅  陈忠 《兽类学报》2006,26(2):211-212
在2004年的海南岛野外调查中,于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N18°43′~18°58′,E109°43′~110°03′)和海口市(N19°57′~20°05′,E110°10′~110°23′)火山口地区的洞穴中分别采集到26只和1只大足鼠耳蝠(MyotisrickettiThomas,1894)标本,其外形测量值如表1。本次采集到的标  相似文献   
95.
四川龙门山西北部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瑶  胥晓  张德然  魏勇 《生态学杂志》2006,25(9):1052-1055
在利用GIS技术提取地形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四川龙门山西北部的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植被分布与地形因子均有显著关联。其中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最大,其第一主分量的因子载荷达到0.929,充分体现了其通过影响温度条件而限制植被分布的特点。此外,植被分布还受坡度及坡向的影响,二者在第二主分量和第三主分量中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89和0.998,这体现了它们通过影响水分和光照条件从而间接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特点,但由于其变化幅度不大,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小于海拔因子。  相似文献   
96.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是嘧啶核苷补救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及动物组织细胞中。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PyNPase在抗癌药物合成和癌症治疗方面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PyNPase与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抗癌药物评价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
以跳舞草无菌苗为实验材料,以MS、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条件对跳舞草快速繁殖的影响,初步建立了跳舞草组培快繁体系,筛选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2.0mg·mL-1+NAA0.1mg·mL-1+蔗糖30.0g.L-1+VC2.0mg·mL-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2.0mg·mL-1+NAA0.05mg·m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mg·mL-1+IAA0.5mg·mL-1。  相似文献   
98.
濒危植物珙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悬浮细胞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以LSD分析和正交设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诱导和筛选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初步建立了珙桐悬浮培养体系,并对珙桐悬浮培养中生物量和pH值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KT和2,4-D的组合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更适合进行细胞悬浮培养,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KT 1.0 mg/L+2,4-D 0.5 mg/L+Vc 1.0 mg/L;悬浮细胞培养中,接种量和Ca2+浓度是影响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最佳接种量为25 g/L,最佳Ca2+浓度为标准WPM培养基中Ca2+浓度的2倍;黑暗条件下,珙桐悬浮培养生物量变化曲线呈"S"型,在21 d时可获得最大生物量;pH值的变化与生物量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
以强德勒红心柚(Citrus grandis Osbeckcv. Chandler)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为材料,选取子叶、子叶节段、上胚轴、带芽的茎段进行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子叶节段是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外植体,诱导率100%;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05mg/L+蔗糖30g/L+活性炭0.4g/L,丛生芽增殖可达11.2倍;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5mg/L,生根率达100%,移栽15d后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100.
RPS11是核糖体小亚基40S的组成部分,由RPS11基因所编码,属于核糖体蛋白S17p家族,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为了解大熊猫核糖体蛋白亚基RPS11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已报道的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核糖体蛋白亚基RPS11 基因的异同,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部分哺乳动物核糖体蛋白S11亚基基因(RPS11)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运用RT-PCR 技术从大熊猫的肌肉组织总RNA中成功克隆了核糖体蛋白亚基RPS11基因,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RPS11亚基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为477 bp,编码158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18.4275 kDa,pI为10.96.拓扑预测显示该蛋白含有14个功能位点:即2 个N-糖基化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4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1个核糖体蛋白S17 signature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熊猫RPS11基因与已报道的部分哺乳动物的表达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本研究结果为丰富和完善哺乳动物RPS11基因资源库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