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确定Gilbert综合征患者肝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为Gilbert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按电镜常规进行标本制备,应用透射电镜对20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肝穿刺活检组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肝细胞可出现巨大线粒体,常含有副晶格样包涵体、较明显的基质致密颗粒。肝细胞常见脂褐素颗粒增多,多分布于毛细胆管周围肝细胞内。可出现较有特征性的色素颗粒,大小不等,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含有电子致密块状颗粒,与电子密度略低的聚集物以及脂滴互相混杂。这些溶酶体颗粒的基质由细小的、弱嗜锇性的颗粒组成。少数颗粒类似Dubin-Johnson综合征的颗粒。但颗粒较小,缺少致密核芯结构。结论:特征性的含粗大电子致密物的溶酶体对Gilbert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MGb1-Ag在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正常组织和肿瘤中的表达和分布。观察其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Gb1-Ag在人体各正常组织和常见肿瘤、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和分布,观察胃癌特异性抗原MGb1-Ag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统计分析其在胃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2)激光共聚焦检测MGb1-Ag在胃癌细胞中的定位。结果:MGb1-Ag仅在少数正常组织中有表达,在常见肿瘤中,主要在胃癌、结肠癌、食管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部分肝癌、肺癌中阳性表达,而在其它肿瘤中表达较少或几乎不表达。MGb1-Ag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Gb1-Ag定位于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细胞膜上。结论:MGb1-Ag是胃肠道特异性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和转移相关,是胃癌新的候选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以肿瘤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HSA)作为吲哚菁绿(ICG)的载体,合成近红外荧光探针GX1-HSA-ICG,研究其作为近红外荧光探针在荷人胃癌裸鼠活体中的靶向成像能力。方法:以HSA作为ICG的载体,通过化学修饰与GX1共价连接,合成GX1-HSA-ICG纳米颗粒探针;使用SDS-PAGE对探针合成进行鉴定;采用探针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以及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Co-HUVEC进行结合和竞争抑制试验,验证探针和Co-HUVEC细胞结合的特异性;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对皮下荷胃癌小鼠进行近红外荧光活体成像,验证探针在体内的胃癌靶向性。结果:成功合成GX1-HSA-ICG。细胞结合与竞争抑制实验显示GX1-HSA-ICG可与Co-HUVEC细胞特异性结合;荷瘤小鼠活体成像也显示出GX1-HSA-ICG较ICG有更长体内的循环时间,并且胃癌组织局部较HSA-ICG有更强的聚集。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HSA为荧光染料载体的胃癌血管靶向探针,成功对荷胃癌裸鼠进行了活体成像。使用HSA为载体的探针较单纯使用ICG的肿瘤局部滞留能力显著提高,GX1增加了探针的胃癌靶向特异性。该探针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评估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在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模型中,检测RNA特异腺苷脱氨酶1 p150亚型(ADAR1-p150)高表达细胞系中脂肪合成的变化。方法:利用本课题组前期摸索的油酸刺激人胚胎肝细胞L-02细胞系脂肪变的条件,q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油酸刺激组和对照组ADAR1-p150表达变化;将构建成功的ADAR1-p150过表达慢病毒载体GV166-ADAR1-p150及空载体病毒GV166-control感染L-02细胞,检测感染细胞中ADAR1-p150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油红O染色和BODIPY染色观察L-02 ADAR1-p150和L-02 control细胞中脂滴形成,并进一步利用高内涵系统检测其荧光强度,对脂滴合成作定量分析。结果:L-02细胞在油酸刺激后ADAR1-p150的m RNA和蛋白水平降低;成功构建ADAR1-p150过表达慢病毒载体GV166-ADAR1-p150及空载体病毒GV166-control,q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病毒转染GV166-ADAR1-p150后ADAR1-p150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油红O染色和BODIPY染色发现L-02 ADAR1-p150较L-02 control细胞胞质中脂滴数量减少。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提示L-02 ADAR1-p150组中脂滴的荧光强度明显较L-02 control组低。结论:成功构建ADAR1-p150过表达稳定转染L-02细胞系,并证实高表达ADAR1-p150能够抑制脂肪合成。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利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者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结肠粘膜组织总RNA并纯化,逆转录合成c DNA,利用荧光染料Cy3标记aa UTP,转录合成标记的c RNA,并与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图像,对芯片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倍数差异和t检验计算筛选出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采用DAVID在线分析系统进行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关联分析,明确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筛查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4132个,其中上调基因2004个,下调基因2128个。选取6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CR验证,结果有3条基因表达上调,3条基因表达下调,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有助于我们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肝脏中lamp2a对plin5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正常人和脂肪肝患者肝脏中lamp2a与plin5表达相关性。利用HepG2细胞构建lamp2a敲减的细胞系HepG2-L2A,通过给予油酸刺激、溶酶体抑制剂处理等进一步在细胞水平证实其相关性。结果: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脂肪肝患者肝组织中lamp2a的表达明显下降,而plin5表达显著升高。Western-Blot试验提示正常培养的HepG2-L2A细胞中plin5表达较HepG2细胞中升高,Bodipy染色提示HepG2-L2A细胞中脂滴数量也明显增加(124±15.3 vs 273±19.1)。在分解试验中,HepG2细胞中plin5明显降低,脂滴数量也明显减少(282±24.1 vs 192±17.5);而HepG2-L2A细胞中plin5仍然处于高水平,脂滴数量仍然较多(325±24.0 vs 286±28.7)。当给予溶酶体抑制剂处理时,HepG2细胞中plin5降解明显抑制,而HepG2-L2A中plin5水平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肝脏中lamp2a的异常表达影响plin5的表达,进而影响了脂质的分解。  相似文献   
3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目标从1988年《爱丁堡宣言》中"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进一步丰富完善,20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7个基本方面。在新的社会-医学模式中,本科医学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基础医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床旁教育"培养学员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信息管理等能力也更加重要。我们在新的形式下,结合课堂基础医学知识学习,注重"床旁教育"多维一体的本科医学教育,实现了全面培养与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床旁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38.
目的:筛选与Robo1分子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揭示Robo1调节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下调Robo1对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对胃癌细胞SGC7901利用Robo1抗体和lgG分别进行免疫沉淀,再经质谱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Robo1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1)转染Robo1小干扰RNA(si RNA)的SGC7901细胞较转染阴性对照RNA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2)通过免疫沉淀、质谱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两次生物学重复得到一系列与Robo1相互作用的蛋白,筛选出丰度高、重复性好且功能相关的Nek9蛋白。(3)Co-IP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抗体相比,Robo1抗体可特异性地将Nek9沉淀下来,同时Nek9抗体也可特异性地将Robo1共沉淀下来,确证了Robo1-Nek9的相互作用。结论:Nek9是与Robo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Robo1下调影响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迁移能力,可能通过Nek9起作用。Robo1-Nek9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Robo1在胃癌细胞中的功能及机制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苦参注射液与普瑞巴林合用的镇痛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结扎L5脊神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按照痛阈值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肌肉注射苦参注射液、口服普瑞巴林、苦参注射液和普瑞巴林联合用药。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阈值,热板法测定热痛阈值,比较3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差异。结果:苦参注射液组大鼠机械痛镇痛效果第7天出现,热痛镇痛效果第21天出现,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著升高。口服普瑞巴林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在30分钟内显著升高,但机械痛阈值在给药第8天时下降到给药前水平,热痛阈值给药第5天时下降到给药前水平。联合使用苦参注射液和普瑞巴林,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于给药后第1天显著升高,镇痛效果一直维持至实验结束(第28天)。结论:苦参注射液镇痛起效慢,不易产生耐受性。普瑞巴林镇痛起效快,但容易产生耐受。二者联合使用既可短时间内起到镇痛效果,并且不易产生耐受。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基因(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Sequenom i PLEX分型技术对830例原发性HCC患者MCT家族(MCT1、MCT2和MCT4)基因上的8个功能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这些SNP与H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CT1基因rs1049434位点和MCT2基因rs995343位点基因型与HCC患者总体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均显著相关(P0.05)。携带MCT1 AT基因型或TT基因型的患者死亡及复发风险均显著低于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HR=0.72;P=0.042或HR=0.64;P=0.002);携带MCT2 CT基因型或TT基因型的患者死亡及复发风险均显著高于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HR=1.64;P=0.018或HR=1.52;P=0.026)。而且,MCT1基因rs1049434位点和MCT2基因rs995343位点对HCC预后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携带2个危险基因型的患者死亡及复发风险分别是没有危险基因型患者的2.16倍和2.54倍。此外,携带2个危险基因型的HCC患者在术后行TACE辅助治疗后死亡及复发风险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MCT1和MCT2基因上的功能性SNP位点有可能作为HCC根治术后预后评估和TACE辅助治疗反应预测的独立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