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高压蒸汽、60Co照射三种消毒方法,对生物化PET人工韧带的生物力学影响,为选取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表面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为材料,制备生物化PET人工韧带,分别给予环氧乙烷熏蒸、高压蒸汽、60Co照射消毒处理,并设未作消毒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高压蒸汽消毒后,韧带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及第一次破裂力降低,且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Co照射消毒后,韧带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降低,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一次破裂力的差异不明显(P>0.05);环氧乙烷消毒处理后,最大拉力、第一次破裂力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断裂伸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压蒸汽消毒后韧带样品的生物力学性能降低比较明显;采用60Co射线消毒方法对产品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进一步的消毒方法改进可能更为理想;环氧乙烷消毒法可作为生物化PET人工韧带的有效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rhBMP-2与多孔CPC复合后的诱导成骨效应,探讨与多孔CPC复合后的rhBMP-2的量效关系.方法:将0.5 mg/ml、1 mg/ml、2 mg/ml、3 mg/ml 4种不同剂量的rhBMP-2与多孔CPC材料复合后,植入36只小鼠双侧股部肌肉内,分别于术后1周、2周及4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形态计量学分析、荧光双标测定,观察4组诱导成骨情况.结果:植入1周,rhBMP-2与多孔CPC材料复合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含有较多rhBMP-2的材料内诱导形成的骨组织也较多,但骨组织的增加并未随着rhBMP-2剂量的增加而连续递增,2 mg组和3 mg组新生骨组织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植入4周,新生骨组织向材料内部生长,但此时的新生骨组织面积较2周增加不显著(P>0.05).0.5 mg组新生骨组织含量仍处于最低水平,而其它三组之间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0.5 mg/ml-2.0 mg/ml剂量范围,与多孔CPC复合的rhBMP-2诱导成骨量与其剂量成正比,最佳剂量为2 mg/ml.  相似文献   
53.
本文采用纯化蛋白Hsp70-NP,NP,Hsp7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取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毒试验。此外,为了获得细胞毒实验的靶细胞,本文还采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cDNA3.1/S转染黑色素瘤细胞B16,通过G418筛选稳定克隆,并用RT-PCR,Westernblots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N蛋白在胞浆中表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sp70-NP,NP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均能够对体外抗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而Hsp70-NP组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NP免疫组。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LDH的释放具有效应细胞依赖性,Hsp70-NP,NP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均可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B16-N,而Hsp70-NP免疫组的杀伤率显著高于NP免疫组。实验结果显示,Hsp70可以增强NP诱导产生特异性CTL的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基于NP的合成肽疫苗或基因疫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4.
本文构建了hsp70与S基因的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hsp70-S,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通过GSTrapFF柱进行了纯化。同时制备了NP和Hsp70两种纯化蛋白。分别用这三种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纯化的NP和Hsp70-NP两种蛋白均可同时诱导产生抗汉滩病毒核蛋白(NP)抗体,且后者刺激产生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前者。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两组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均能够对体外抗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而Hsp70-NP组免疫小鼠脾细胞对NP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NP组免疫组。结果显示,与单独用NP免疫小鼠相比,Hsp70-NP纯化蛋白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抗汉滩病毒体液免疫应答和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和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及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n=20例)和CFNB治疗组(n=2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CPM度数、被动屈伸活动度、围术期CRP水平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h、12h,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45±0.2562和2.40±0.3026,明显低于CFNB组(5.25±0.3470和4.90±0.3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的CPM锻炼度数(72.75± 2.750、89.00±2.283)分别明显高于CFNB组(57.95±1.724、79.00± 2.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术后患者血清CRP水平低于CFNB组,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注射较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更加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并促进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6.
富血小板血浆富合多种生长因子,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这些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并在体外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动物实验中,富血小板血浆无促进骨再生的作用,或在临床应用中富血小板血浆复合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各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所使用的富血小板血浆其制备标准不一致.并且目前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大都使用患者自体血液,这无疑会对患者的机体形成二次打击,且由于各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导致所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质量不一致,从而影响研究结果与临床疗效.本文主要对富血小板血浆的成分、生物学特性、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这可以为后期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标准化制备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使得制备方法统一、疗效确定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制剂能像其他药品一样,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DEXA对骨髓炎骨缺损治疗中骨痂密度的评价及意义。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1例骨髓炎清创后伴大段皮质骨缺损一期植骨的病人。术后4,6,8,10个月后对骨折端骨痂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并进行X摄片以及Enneking评分,从而明确植骨区愈合骨痂的密度变化趋势,骨愈合情况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X线摄片结果显示:4个月后:骨缺损区依然清晰可见,内有少量稀疏骨痂通过,少量外骨痂形成。6个月后:植骨区内骨痂含量明显增多,且外骨痂膨大。8个月:缺损区模糊,有较致密骨痂生成,且外骨痂逐渐减少。10个月:植骨区骨痂更加致密,且部份髓腔再通。(2)Enneking评分:患者术后第10个月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正常功能20例,20分以下的患者1例。(3)BMD测定:骨折端的骨密度及骨密度比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植骨10个月后患侧的骨密度已可基本上达到正常对照侧的骨密度水平。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骨痂的力学强度特性。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可以作为检测植骨区的恢复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Schwann’s cells,SCs)在同种异体骨支架上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模型。方法:利用新鲜人体骨骼制备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检测其物理性能;采用优化方法提取新生SD大鼠坐骨、臂丛神经培养SCs,实验分为三维培养实验组(SCs+同种异体骨)、二维培养对照组(SCs+胶原玻片),S-100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SCs纯度;细胞计数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特点;细胞接种后第3、7天取样,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同种异体骨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适宜细胞贴附生长;S-100免疫荧光染色证实SCs纯度95%;扫描电镜检测显示两组SCs均可正常粘附增殖,细胞间排布规律相似,培养早期实验组SCs胞体更加细长,伪足更加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细胞增殖检测:两组SCs生长曲线特征基本一致,支架材料对SCs无毒性作用。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架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三维立体多孔结构有利于SCs的粘附与迁移,初步构建了体外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模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股骨截骨旋转角度测量方法矫正股骨颈前倾角(FNA)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201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DDH 32例(32髋),其中,股骨旋转截骨时,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16例(16髋)采用画线法;2010年1月~2015年6月的16例(16髋)采用量角法。术前及术后进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测量FNA。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健侧及患侧FNA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8个月。两组术后患侧FNA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明显(P0.01);而与健侧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术后FNA较术前明显改善,达到与健侧大致相等的FNA。两组间术后健侧、患侧FN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目前尚不足以证明行股骨旋转截骨术时后期采用的量角法优于画线法。结论:采用量角法及画线法进行股骨旋转截骨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