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通过体外肝细胞培养来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铁调节蛋白2(IRP2)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将大鼠原代肝细胞按Seglent法分离后,随机分为严重缺乏组 A、边缘性缺乏组B、正常生理组C、治疗剂量组D、RARα阻抑组E,分别给予0、0.5、1.0、50μmol/L全反式视黄酸和50μmol/L全反式视黄酸+10μmol/L RO培养96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的IRP2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全反式视黄酸缺乏时,肝脏IPR2 mRNA表达增强(P<0.05),补充全反式视黄酸后,IPR2 mRNA表达减弱,但阻抑RARα后,VA这种作用减弱。结论:全反式视黄酸可通过RARα改变IRP2 mRNA的转录来影响铁代谢。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突变体rLj-112蛋白的抗肿瘤活性,人工合成七鳃鳗野生型rLj-RGD3蛋白和突变型rLj-112蛋白,通过比较两种蛋白质的抗增殖、迁移和促凋亡的活性,确定突变体rLj-112蛋白的生物学意义及地位。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Lj-112蛋白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Lj-112蛋白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且IC50为4.3 μmol/L。使用Transwell细胞培养板对bFGF诱导的HeLa细胞迁移实验表明,rLj-112蛋白能抑制HeLa细胞的迁移。rLj-112蛋白作用后,HeLa细胞经Hoechst33258和AnnexinV-FITC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均凋亡。流式细胞仪进一步证明,rLj-112蛋白能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可见,与野生型rLj-RGD3蛋白比较,突变型rLj-112蛋白有较高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抗肿瘤的功能,有望应用于抗肿瘤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43.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素可以作为β2-整合素(Mac-1)的配体抑制炎症过程中Mac-1介导的嗜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通过选择性化学修饰方法制备了具有低抗凝血活性的高碘酸氧化-硼氢化钠还原肝素(RO-肝素),系统地研究了它对Mac-1介导的嗜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显著失去抗凝血活性的RO-肝素仍能有效地抑制Mac-1介导的嗜中性粒细胞与ICAM-1重组蛋白、转染ICAM-1 cDNA的COS-7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为深入阐明拮抗Mac-1介导的白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和筛选抗炎症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三种方式在预防老年患者全麻插管反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插管手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的老年患者(65~85岁)120例,随机分为环甲膜穿刺组(H组)、咽喉表面麻醉组(Y组)、静脉注射组(J组)及对照组(D组)。H组进行环甲膜穿刺注射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Y组使用喉喷管对咽喉部喷洒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J组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预防插管反应;D组为不给予利多卡因处置的对照组。监测各组患者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和插管后1(T2)、3(T3)、5 min(T4)时收缩压(SBP)和心率(HR),比较四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同同组T0时刻比较,四组T1时刻SBP和HR均显著降低(P0.05);同同组T0时刻比较,D组T2、T3、T4时刻SBP和HR均显著升高(P0.05),另三组T2、T3时刻SBP显著升高(P0.05),T2时刻HR显著升高(P0.05);与D组比较,H、Y、J组SBP和HR在T2、T3、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三种方式的效果相当,均可用于预防老年患者的全麻插管反应;但环甲膜穿刺法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咽喉喷雾法增加了操作的繁琐性且提升了病人的费用,而静脉注射法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45.
Micro RNA(miRNA)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高度保守,长度大约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起着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目前认为miRNA能调控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发育和新陈代谢等,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异常表达的miRNAs表达谱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相关研究表明,miRNA能够以一种被保护的状态存在于血清及血浆中,因此miRNA表达谱的发现具有易检测性、重现性以及非侵袭性。研究显示血清及血浆中miRNA表达谱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生物信号分子,在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化疗药物应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对miRNA表达谱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进行一个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只Wistar大鼠,在背部脊柱两侧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创面接种细菌形成感染创口并将大鼠随机地分为4个组,每个组共有16个创口。实验组(1.5%透明质酸联合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治疗组)、对照组1(0.9%生理盐水治疗组)、对照组2(1.5%透明质酸凝胶治疗组)、对照组3(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治疗组)。观察分析创口愈合情况及创口愈合率,HE染色组织形态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创口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愈合率为(78.13±3.04)%,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透明质酸对照组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均P0.05);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可见大量成熟的纤维组织,生理盐水组创口可以观察到组织发生坏死,结构不清;透明质酸组可见富含血管的新生肉芽组织;盐酸米诺环素组可见大量纤维组织;透明质酸联合盐酸米诺环素组创口TNF-α表达为10.84±1.49,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透明质酸对照组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均P0.05)。结论:1.5%透明质酸联合0.1%盐酸米诺环素凝胶对大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对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将其按双盲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同时采用糖尿病饮食,对照组患者不限制饮食中嘌呤摄入量;观察组患者每日饮食中,将嘌呤摄入量控制在低于150mg范围内,将2组患者治疗8d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酸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检测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应用于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值及血尿酸浓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构建了金针菇表达载体p139035S-bFGF,并将重组质粒转入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以白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丝球为受体材料,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金针菇菌株对潮霉素(Hyg)抗性测验结果表明,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潮霉素筛选浓度为9μg/mL,在液体培养基中为6μg/mL。探索头孢霉素(Cefotaxime)对菌丝的毒性实验、农杆菌的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的添加及其浓度的控制、共培养的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ef对金针菇菌丝几乎无抑制作用,最佳抑菌浓度为400μg/mL;农杆菌的菌液浓度OD600为0.5,侵染时间在30min左右,在AS为200μmol/L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72h,转化率最高。PCR与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bFGF基因已整合到金针菇的基因组中。在无选择压力的PDA固体培养基上继代培养5次后仍检测到bFGF基因的存在,表明bFGF基因在转基因金针菇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9.
为了对髋骨获得较全面的形态学资料,积累正常数据,故进行了髋骨的测量。  相似文献   
50.
细菌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作为一个动态多蛋白复合体,各元件之间分工明确,转运各种效应蛋白作用于竞争细菌获得自我生长优势。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通过T6SS介导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影响其耐药进化、宿主侵袭感染等过程。其中,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G蛋白三聚体(valine-glycine repeat protein G,VgrG)、脯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精氨酸重复序列蛋白(proline-alanine-alanine-arginine,PAAR)、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emolysin-coregulated protein,Hcp)和效应-免疫(effector-immunity,E-I)对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关T6SS的研究总结虽然很多,但是鲜有文章系统概述其临床应用前景,因为这对T6SS功能蛋白的鉴定、特性、转运机制等基础研究的进展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综述鲍曼不动杆菌中T6SS的分布、主要功能蛋白的特性及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结合T6SS的应用案例,提供其应用的可行性证据。以期进一步推动鲍曼不动杆菌VI型分泌系统基因和功能的研究,为开发新型抗感染疫苗、筛选合适的靶点抑制剂及生产工程化药物递送工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