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研究通过浙江南部地区高山湿地望东垟的61个孢粉样品分析结果,结合四个AMS14C年代数据构建的年代框架,初步揭示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历史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7.4-2.1ka B.P.气候暖湿,温暖湿润的气候塑造了当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并持续了五千多年。2.1-1.8ka B.P.为该区域气候由暖转型到冷的过渡阶段,草本植物扩张明显。1.8ka B.P.至现今,该区域气候凉偏湿,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本及蕨类植物为主。显然,自7.4ka B.P.以来,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但是,有证据表明1.1ka B.P.以来该区域明显有了人类活动的记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了该区域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2.
刘立斌  钟巧连  倪健 《生态学报》2018,38(24):8726-8732
常规根系生物量研究方法在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地区实施困难,根系挖掘法所得研究结果不确定性高,导致目前根系生物量数据匮乏。选择贵州中部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建立常规的根系生物量回归方程,结合群落调查数据,以期研究该森林木本植物的根系生物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106株乔木、34株灌木和34株藤本标准木根系数据,构建了5种优势乔木(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云南鼠刺Itea yunnanensis和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3种优势灌木(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倒卵叶旌节花Stachyurus obovatus和异叶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和2种优势藤本(藤黄檀Dalbergia hancai Benth和小果蔷薇Rosa cymosa)以及乔木通用、灌木通用和藤本通用共13个根系生物量回归方程。利用这些方程计算得到该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总根系生物量为22.72Mg/hm2。乔木根系生物量(22.57 Mg/hm2)远高于灌木和藤本,占森林总根系生物量的99.30%。5个优势乔木树种的根系生物量(19.67 Mg/hm2)占森林总根系生物量的86.54%。物种根系发达程度是影响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植被地下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全面估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3.
东北镜泊湖硅藻对近现代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梦娜  李艳玲 《生态学报》2018,38(4):1458-1469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已经导致中国大量湖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而目前对东北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变化的认识主要源于短期的监测。以东北镜泊湖为例,通过沉积记录和现代监测资料,分析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硅藻群落为代表的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波动和区域人类活动的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干扰显著加强之前,风力扰动是镜泊湖硅藻群落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表现为Aulacoseira属种取代小型浮游种(Cyclostephanos、Stephanodiscus和Discostella)成为优势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Asterionella formosa、Nitzschia palea和Fragilaria crotonensis的相继增加则反映了流域农业活动加剧、农业化肥大量施用以及污水排放导致的湖泊营养水平升高。温度的持续上升已经引起东北地区一些湖泊硅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镜泊湖的硅藻记录却未显示这一气候变化的信号。考虑湖泊-流域形态和人类活动的不同,研究认为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对镜泊湖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强烈的人类干扰所掩盖而未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4.
萌生更新是木本植物在原位进行更新的有效手段,使群落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但以往研究侧重于实生更新,森林中木本植物的萌生更新特征及其在森林群落中的地位仍未得到足够理解。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 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的群落数据,分析木本植物萌生更新的数量特征,同时对不同分类单元、不同功能类群的萌生能力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样地内64%的物种、20%的实生个体已经发生萌生更新现象,且萌生茎的数量占样地总个体数量的24%;(2)物种水平与科水平上,萌生能力均表现为显著差异(F=13.11,P0.001;F=27.45,P0.001)。腺蜡瓣花、柳叶蜡梅、宜昌荚蒾、窄基红褐柃、美丽马醉木等物种的萌生能力较强,蜡梅科、忍冬科、木兰科、壳斗科等类群的萌生能力较强;(3)不同垂直结构层次(林冠层、亚乔木层、灌木层)的萌生能力差异显著(F=117.5,P0.001),灌木层物种的萌生能力是林冠层与亚乔木层的1倍左右。不同生活型(常绿组分与落叶组分)的萌生能力差异显著,常绿类群的萌生能力显著高于落叶类群(P0.001)。萌生更新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具有重要地位,可能是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更新与演替的机制之一。灌木物种与常绿物种有着较强的萌生能力,暗示着萌生可能是植物适应荫蔽环境的生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5.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由于生物炭具有碳素稳定性强和孔隙结构发达等特性,其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生物炭进入土壤环境后最终是增加土壤碳的储存还是促进土壤碳的排放?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仍存在争议.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在分析生物炭自身碳素组分和稳定性、孔隙结构及表面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本底有机碳矿化产生激发效应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产生正激发和负激发效应(即促进和抑制矿化)的机制机理,认为正激发效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的优先矿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而负激发效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内部孔隙结构和外表面对土壤有机质的包封作用和吸附保护作用、生物炭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的稳定化作用、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后对今后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6.
水稻WRKY转录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RKY转录调控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调控因子家族之一,包含1或2个大约由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高度保守的WRKY结构域。WRKY结构域的N端有严格保守的WRKYGQK氨基酸序列,其C端有锌指结构模型Cys(2)-His(2)或Cys(2)-His Cys。WRKY转录调控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序列(T)TGAC(C/T)(W盒)特异性结合,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物质代谢、抗病耐逆及氧化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就有关水稻WRKY转录调控因子的结构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7.
舟山岛与金华北山社鼠肥满度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舟山岛与金华北山社鼠肥满度的比较与分析THECOMPARISONANDANALYSISOFRELATIVEFATNESSOFRATTUSNIVIVENTERBETWEENZHOUSHANISLANDANDJINHUANORTHMOUNTAINKeyw...  相似文献   
148.
1986年1月至1993年12月,作者在浙江萧山围垦农区采用体重法将臭 种群分为5个年龄组。雄体:Ⅰ.幼年组(体重≤308)、Ⅱ.亚成年组(体重>309,≤40g)、Ⅲ.成年1组(体重>40g,≤52g)、Ⅳ.成年II组(体重>528,≤648)、Ⅴ.老年组(体重>64g);雌体:幼年组(体重≤24g),Ⅱ.亚成年组(体重>24g;≤36g).Ⅲ.成年Ⅰ组(体重>369,≤46g),Ⅳ.成年Ⅱ组(体重>468,≤54g),Ⅴ.老年组(体重>54g)。各年龄组的繁殖特性存在差异。种群以成年Ⅰ组为主,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存在有性别差异,雄性种群以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雌性种群以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为主。种群的年龄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在室内,雄性在春季和冬季以成年Ⅱ组为主,夏季和秋季以老年组为主;在室外春季、秋季和冬季均以成年Ⅰ组为主,夏季则以成年Ⅱ组为主。室内雌性在各季节均以成年Ⅰ组为主,而在室外春季和冬季以亚成年组为主,夏季和秋季以成年Ⅰ组为主。其种群年龄结构存在有年变化。  相似文献   
149.
报道了浙江省常见的2种毛茛属植物-扬子毛茛和石龙芮的染色体资料,扬子毛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2,核型组成;K(2n)=4x=32=16m+8sm+8st。石龙芮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2,核型组成;K(2n)=4x=32=8m+24sm。  相似文献   
150.
被子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吕洪飞(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系,金华321004)余象煜(杭州大学生物系,杭州320028)ADVANCESINRESEARCHESOFGENETICSOFMALESTERILITYINANGIOSPERMSLüHo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