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邵亮  俞飞 《病毒学报》2021,37(5):1187-1196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s)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yxoviridae),单股负链RNA包膜病毒,由于其传播和变异速度快,且致病力和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理论上,抑制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目前FDA已批准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子代病毒的释放阶段,随着流感病毒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不同作用机制的抑制剂不断被发现,部分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新技术、新思路持续推进着流感病毒抑制剂的研究,本文将对最新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的设计和研发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82.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疗法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它可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发挥作用.然而天然溶瘤病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将各种不同的病毒作为载体,通过基因修饰的方法增强或减弱病毒毒力并导入新的功能性基因,以提高其溶瘤作用.目前可以作为溶瘤病毒载体的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这些病毒载体均可通过不同的基因修饰方法,靶向性感染并杀死不同的肿瘤细胞,获得较好的溶瘤作用.本文综述了几种溶瘤病毒载体的基因修饰方法,以及修饰后的溶瘤效果.  相似文献   
83.
为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重要植物类群进化潜力的保护情况, 揭示将物种进化历史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的重要性, 本研究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长期的野外调查并查阅标本记录与文献资料, 整理出该地区樟科13属121种物种的具体分布信息, 以植物条形码ITS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反映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樟科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系统发育树。我们以此为基础, 从物种层面分析了各物种的进化特异性(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 ED), 从区域层面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以及32个行政乡镇的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 并结合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SR)与物种濒危等级, 综合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植物进化历史的保护情况。研究发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拥有整个西双版纳地区54.5%的樟科物种数, 却保护了该地区樟科植物约88.8%的进化历史, 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但却拥有高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区域有打洛镇、易武乡等。就物种而言, 进化特异性相对较高的19个物种中, 有5种(26.3%)在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分布; 濒危等级高的54个物种中, 有20种(37.0%)在自然保护区没有分布, 同时拥有高进化特异性和濒危等级的物种仅有1种不在保护区内分布。结果表明, 虽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以及高保护价值物种的保护较好, 但仍有部分重要樟科植物的进化历史没有涵盖在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按照传统方法设定的自然保护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樟科物种的进化历史, 但仍然存在与标准化系统发育多样性保护策略相矛盾的地方。因此, 今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 应将系统发育多样性考虑在内,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84.
喀斯特植物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的研究, 对于理解喀斯特植物群落更新与拓展特征, 进而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植被的自然扩展机制及制定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为对象, 研究不同群落的果实类型谱与种子散布谱, 以揭示果实类型与种子散布方式对恢复植被的影响。采用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各1 hm 2样地记名计数法调查的维管束物种名录, 依据Flora of China对物种果实的描述确定其果实类型; 根据文献、数据库以及果实、种子形态性状确定种子散布方式。结果表明: (1)石林地质公园282种维管束植物共16种果实类型(含孢子), 其中瘦果、蒴果、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均大于10%。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的优势果实类型分别为核果、瘦果和浆果。石林地质公园各群落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果实类型谱差异不显著。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 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减少, 瘦果、颖果和蒴果的物种比例增加。(2)石林地质公园植物种子以动物传播为主, 其次为风传播。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 风传播的物种比例增加了73%-87%, 动物传播(包括鸟类传播)减少了31%-36%。(3)物种的种子散布方式直接影响到植被恢复物种和恢复策略的选择。基于恢复目标, 选择自然传播能力强的乡土物种或地带性植被关键种, 辅以传播廊道, 有助于喀斯特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5.
植物生理与光谱特性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GFS-3000 和SVC 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10种园林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光谱特性进行测量, 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相似, 呈现“单峰”或“双峰”的变化趋势, Pn 乔木高于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略高于灌木; 胞间CO2 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整体上呈现不同程度波动变化; 正午乔木Pn 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 傍晚则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影响; 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 洒金叶珊瑚(Aucuba japonica)和常春藤(Hedera jelix)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2)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总体上乔木大于灌木和藤本植物, 表观量子效率(AQE)整体上为灌木和藤本植物高于乔木。(3)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的是八角金盘, 最小的是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荧光淬灭参数qP 和NPQ 最小的均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红边(λre)、光化学植被指数(PRI)与Pn、Gs、Tr 呈现较显著的相关性, 与Ci 相关性较低; 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NDI)、水波段指数(WBI)与Pn、Gs、Tr、Ci 之间表现出较低相关性; 植被衰老反射指数(PSRI)与Pn、Tr 之间相关性较高, 与Gs 和Ci 的相关性较低。光合特性与光谱特性的这种关系, 可为园林植被管理和生态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湖泊生态环境对区域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十分敏感。随着流域的持续开发,洱海作为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面临着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恶化和生态功能的衰退,其中蓝藻水华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湖泊现代监测数据存在时间序列较短、连续监测记录缺乏、监测位点不完全一致等问题,应用沉积物记录开展色素等多指标分析和环境变化重建研究,并对洱海湖区南、中、北3个湖盆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洱海富营养化与蓝藻爆发的历史与变化特征,并识别藻类响应模式的空间异同。沉积物色素记录结果表明,洱海蓝藻生物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呈现由南至北,先后增加、最后呈现蓝藻水华全湖性持续爆发的模式。进一步的简约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和营养盐富集是洱海蓝藻生物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相对较浅的南部湖盆还受到水位波动、水动力减弱、水生植物演化的综合影响。因此,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控制水体营养盐输入、合理调控湖泊水位、提高水体透明度并恢复水生植物是控制洱海蓝藻水华爆发和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7.
宋洋  雷霆  金雪花  付灯祥 《广西植物》2017,37(11):1368-1377
花色是观赏植物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而类黄酮是其主要的呈色物质。该研究以蓝亚麻花瓣为研究对象,将蓝亚麻开花过程分为5个阶段,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P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连用技术(HPLC-ESI-MS)分析不同开花阶段花瓣中类黄酮化合物的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蓝亚麻花瓣中积累飞燕草素苷、矢车菊素苷和锦葵素苷,未检测到天竺葵素苷,其中以酰基化的飞燕草素苷为主要呈色物质;而总花青素苷含量在第2阶段达到最高。根据花青素苷终产物和类黄酮中间代谢产物推定了蓝亚麻花瓣中类黄酮代谢途径,其中以F3'5'H所引导的分支途径占优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F3'5'H酶活高于F3'H。  相似文献   
88.
为评价湖库生态环境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特征, 以经历水位明显降低的云南浴仙湖为研究对象, 通过沉积物多指标分析并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 识别了2009—2013年极端干旱事件驱动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模式。其中沉积物粒度显示近百年来湖泊水文条件总体稳定, 但在2011年左右粗颗粒物质和中值粒径增大, 同期沉积物元素、同位素记录表明水体营养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硅藻群落近百年来以湖泊底栖物种占绝对优势, 约2011年开始优势种属Fragilaria被Nitzschia、Navicula等河流水体中常见的物种所替代, 且硅藻多样性指标总体增加, 而指示水位变化的PCA主轴一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变化(约55.8%)。总之, 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与持续明显改变了湖泊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已成为影响该气候敏感区水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功能的重要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89.
采用2015年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对我国果蔬类出口产品的通报数据,通过分析原因,发现我国果蔬产品质量仍存在不符RASFF标准的现象,提出以产品为根本,大力发展生态食品的建议,并明确政府职责,借鉴RASFF,从三个方面采用强硬手段建立并完善我国生态食品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影响昆明市居民的钙摄入情况的主要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市不同社区居民466例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居民中,经常、偶尔和从不补钙的比例分别为12%、63%、25%;其中女士比男士更注重补钙。居民补钙以摄入含钙的食物和晒太阳两种方式为主,分别占总样本的45%、26%;含钙食物中居民主要以牛奶和排骨汤为主,分别占34%、29%。结论:大部分居民有补钙意识,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影响居民对补钙的重视程度和摄钙方式,居民的健康状况与补钙意识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