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首次入侵广东的草地贪夜蛾迁入路径及天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超级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并随季风远距离迁飞扩散,4月23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首次发现并确认该虫幼虫发生为害,对当地玉米等粮食作物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运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和GrADS气象图形软件,模拟了入侵广东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结果表明:按照幼虫发育历期推算,首批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广东的时间可能为4月8日~13日;在此期间,越南北部及华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可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提供运载气流,而风切变、降雨和下沉气流为草地贪夜蛾的迫降提供便利条件;4月9-10日存在草地贪夜蛾的有效迁飞路径,入侵广东省增城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有效虫源地分布在越南及老挝北部。本研究为华南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季迁入种群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2.
为研究褐飞虱响应麦黄酮刺激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褐飞虱唾液腺响应麦黄酮刺激处理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麦黄酮处理褐飞虱6 h差异蛋白数量90个,其中上调蛋白62个,下调蛋白28个;处理褐飞虱24 h差异蛋白数量27个,其中上调蛋白10个,下调蛋白17个,6 h的差异蛋白数量显著大于24 h。麦黄酮处理可以引起褐飞虱唾液腺丝氨酸蛋白酶及其同系物产生显著变化。通过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麦黄酮处理褐飞虱引起褐飞虱唾液腺蛋白变化主要集中在应激蛋白和代谢这两大类上,分别占了所有差异蛋白的50%以上,麦黄酮处理引起褐飞虱唾液响应蛋白主要参与了氨基酸代谢、唾液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通路。  相似文献   
193.
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广东地区发生为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urgiperda(J.E.Smith)是一种新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均已出现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所调查的10种作物中,仅在玉米上发现取食为害;其中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从化地区为害最重(虫口数量222头/百株、为害率80%),其次是连平(虫口数量98头/百株、为害率68%)、英德(虫口数量76头/百株、为害率62%)、增城(虫口数量66头/百株、为害率20%)和珠海(虫口数量46头/百株、为害率30%),新丰最低(虫口数量6头/百株、为害率3%)。本研究为监测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的发生和为害提供依据,并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4.
【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95.
【目的】粉螨等储粮害螨易于获得和大量饲养,被广泛用作商业化大量繁殖捕食螨的替代猎物,为了明确常见粉螨等仓储害螨对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的饲养潜力。【方法】室内分别对3种替代猎物(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 (L.)、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ovatusZachvatkin)饲养的斯氏钝绥螨生命表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斯氏钝绥螨取食3种替代猎物均能从卵发育至成螨并繁殖后代。取食甜果螨、腐食酪螨、椭圆食粉螨的斯氏钝绥螨雌螨的世代历期分别为6.43、9.20、6.30 d,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1.70、8.39和11.50粒,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91 8、0.055 0、0.116 2,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211 4、1.056 5、1.123 2。此外,以甜果螨饲养的雌成螨寿命(39.02d)也是最长的。取食3种猎物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以取食甜果螨的值为高。【结论】甜果螨是这3种猎物中最适于大量繁殖斯氏钝绥螨的猎物螨。  相似文献   
19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成虫口器的上唇、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感器形态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越北腹露蝗下唇须3节,下颚须5节,在上唇和唇基、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及各节上具有感器.口器感器共5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盾形感器(sensilla scutellatum),其中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别着生于上唇和唇基、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及各节表面,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只限于上唇外表面,盾形感器只限于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推测了口器感器的功能,为了解越北腹露蝗的取食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7.
广东番茄曲叶病毒G2分离物基因组DNA-A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采集于广东的番茄曲叶病病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G2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其DNA_A为单链环状 ,全长2 74 4nt,共有 6个ORF ,其中病毒链上编码AV1(CP)、AV2 ,互补链上编码AC1、AC2、AC3和AC4。BLAST结果显示 ,与G2基因组有同源关系的病毒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序列比较结果显示 ,G2与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DNA_A序列同源率均不超过 83% ,其中同源率最高的是PaLCuCNV_[G10 ](82 8% )。进一步比较发现 ,它们的基因间隔区 (IR)变异最大 (同源率为 30 9%~ 81 8% ) ;CP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较高 (77 6 %~ 99 2 % ) ,AC4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较低 (4 3 5 %~ 78 8%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也显示 ,G2与已报道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亲缘关系均较远。因此 ,G2可能是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中一个未报道的新种 ,命名为广东番茄曲叶病毒 (TomatoleafcurlGuangdongVirus ,ToLCGDV)  相似文献   
198.
By means of single and mixed inocul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T. confusum and T. pretiosum on the factitious eggs of Corcyra cephaloica under different parasitoid densities, host densities and inoculated spa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both singly and mixed inoculated groups, the parasitism increased with parasitoid density but decreased with host density, whereas 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progeny dropped with parasitoid density but enhanced with host density.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observed on adult emergence for all parasitoid and host density treatments. In mixed inoculated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T. pretiosum in the progeny decreased with parasitoid density but increased with host density, and was more than 50% in all treatments, indicating that T. pretiosum had a stronger competitive ability than T. confusum. In the spaces ranging from 4cm^3 to 102cm^3, the parasitism decreased gradually in both singly and mixed inoculated groups. 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progeny and adult emergenc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inoculated spaces. In mixed inoculated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T. pretiosum in the progeny was more than 50% in all treatments except space 102 cm3, but decreased with space, which suggested that T. confusum could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ing their search areas and looking for more hosts.  相似文献   
199.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基因的AFLP连锁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性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田间种群已对阿维菌素药剂产生了高抗药性。本研究以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品系、敏感品系和回交群体组建作图家系,再利用AFLP技术构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基因的连锁图谱。用10组AFLP引物组合对未经药剂处理的小菜蛾成虫DNA选择性扩增,共获得1 044条可区分的DNA条带,271条带具有多态性,χ2检验表明只有123个位点符合1∶1 (P=0.05),其中的112个构成28个连锁群,其总长度为1 222.7 cM; 用10组AFLP引物对经药剂处理后存活的小菜蛾成虫DNA扩增,所得的DNA条带中有54个条带符合分离比1∶1,经Mapmaker 3.0对多态性位点分析,只有E1M4-15、E1M1-4和E1M4-2标记位点位于同一连锁群,3个AFLP标记与抗性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cM,8.3 cM13.1 cM。比较分析得出,抗性基因所在的连锁群是第5连锁群。结果显示AFLP连锁图谱对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监测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0.
介绍红火蚁的野外采集和实验室饲养的方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介绍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的田间采集、蚁群分离和实验室饲养和操作方法及红火蚁人工饲料的制备,结合实验室饲养经验描述了日常红火蚁饲养所需设备和器具,简述红火蚁饲养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为开展红火蚁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药剂筛选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