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周磊 《动物学杂志》1994,29(1):44-46
本文介绍了应有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法,制作金黄地鼠颊囊微血管铸型的方法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制作之铸模地显示了该组织微血管的立体构筑并能较好地显示管新生的功能性变化和肿瘤情况下微一血管系统的病理性改变。是一种研究微血管构筑及病理情况下微血管变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2.
用PCR方法扩增到抵抗素基因(Resistin, RSTN)并将其亚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ET-RSTN。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重组resistin蛋白分子量大小约30kDa。对表达条件如温度、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并用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30℃、4h、IPTG浓度为1mmol/L时,可溶性重组resistin的含量最高。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是Resistin蛋白,并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纯化的Resistin蛋白。  相似文献   
93.
细胞能量异常是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之一。快速增殖的癌细胞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酵解而非氧化磷酸化提供,癌细胞这种特殊的糖代谢被称为Warburg效应。近年来肿瘤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异常的糖酵解、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限速酶和关键酶,这些都是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本文仅围绕着调控癌细胞糖酵解进程中直接调控的关键酶和限速酶,脂代谢过程中脂肪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代谢过程中的谷氨酰胺酶进行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腺炎症浸润程度及胰腺组织中Bcl-2 及Bax 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性糖尿病模型,腺病毒介导的IL-10 基因(Ad-mIL-10)腹腔注射。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免疫组 织化学法观察胰腺炎症浸润程度;TUNEL法检测胰岛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d-mIL-10 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凋亡调 控基因Bax 和Bcl-2 表达的影响。结果:Ad-mIL-10 腹腔注射糖尿病发病率低,平均血糖水平低,可以降低胰腺炎症浸润程度,减 少胰岛细胞凋亡。给予Ad-mIL-10 后大鼠Bax 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 Bcl-2 与Bax 的比值明显增加。结论:IL-10基因对实验性糖 尿病大鼠有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细胞凋亡,与调节Bcl-2 与Bax 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Pokemon基因敲减后Lovo细胞对药物(dehydrocostus lactone,DHC)增殖抑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构建Pokemon敲减的Lovo细胞稳定细胞株Lovo-KD,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okemon基因敲减效率,分别在Lovo-NC、Lovo-KD细胞中加入各浓度梯度的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DHC),分别在24h、48h、72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效率。结果:与Lovo-NC组细胞相比,相同梯度DHC(10、15、20μg/ml)对Lovo-KD细胞24h、48h、72h的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升高,如20μg/ml DHC作用48 h后Lovo-KD、Lovo-N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11±2.3%、28.93±2.4%,P0.01。结论:Pokemon基因敲减可增加Lovo细胞对DHC药物增殖抑制敏感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价尿液转流在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术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患者随机分为尿液转流组和非尿液转流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尿液转流组:25例患者术后尿道皮肤瘘复发两例,手术成功率99.2%。非尿液转流组:15例患者中有6例(40%)发生尿瘘复发。结论: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修复术中应用尿液转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重症脓毒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根据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和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1次/12h,乌司他丁60万U静脉滴注,1次/12h,连用7d。记录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7天病死率。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脉搏、呼吸、WBC、PCT、CRP、APACHEⅡ评分、7天病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有明确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8.
业已证明,Caveolae及其蛋白caveolin-1参与了细胞膜的胆固醇转运和细胞膜的信号转导.我们前期工作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信号通路与抑制ERK1/2活性和上调caveolin-1表达有关.本文研究Caveolae及caveolin-1在CGRP抑制VSMC增殖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caveolin-1表达增加是否有直接抑制ERK1/2信号激酶活性的作用.采用大鼠主动脉贴块法培养VSMC,取3~10代VSMC用于实验,10%小牛血清(FBS)用于刺激VSMC增殖,用β-环糊精(cyclodextrin)或菲律宾菌素(filipin)剥夺胆固醇破坏Caveolae结构;MTT法和流式细胞仪用于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和免疫共沉淀法分别用于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结果显示,CGRP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显著抑制10% FBS诱导的VSMC增殖.细胞Caveolae结构的破坏能降低CGRP抑制VSMC增殖作用,同时也增加了ERK1/2的磷酸化;β-环糊精孵育细胞能降低 caveolin-1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发现10% FBS和/或CGRP共同孵育细胞对非磷酸化ERK1/2与caveolin-1的结合无差别,但10% FBS 能降低磷酸化ERK1/2与caveolin-1的结合,CGRP预孵育细胞能增加这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揭示,Caveolae及caveolin-1可以正调控CGRP抑制VSMC增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GRP增加caveolin-1与p-ERK1/2在Caveolae的结合,并抑制p-ERK1/2核转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TCD微栓子(MEs)监测及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序贯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观察组)45例,单纯急性脑梗死组45例(脑梗死组),另外,随机收集同期我院内分泌科首次住院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糖尿病组),监测三组患者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微栓子阳性率及微栓子数目,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值,分析三组患者中微栓子及相关炎性因子检测的意义。结果观察组脑血管微栓子监测数量和Hs—CRP血清检测水平较脑梗死组和糖尿病组均显著增高(P〈O.05和P〈0.01)。观察组和脑梗死组血清白介素-6检测水平与糖尿病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但观察组与脑梗死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数目和血清Hs—CRP、白介素-6水平明显增高,提示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炎性斑块不稳定程度增加,再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0.
B族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PAC1是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 PACAP)的特异受体,介导PACAP神经保护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之一. HSDCIF(His-Ser-Asp-Cys-Ile-Phe)为位于PAC1的N端胞外1区(extracellar domain 1, EC1)的一段短肽序列,与特定负责激活PAC1受体的激动域PACAP(1-6)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出缺陷HSDCIF基序的PAC1突变体(简称D PAC1)|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构建系列真核表达重组载体,包括融合了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EYFP)的表达载体D-PAC1-EYFP|用于生物发光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RET)检测的D-PAC1-Rluc|以及用于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实验的D-PAC1-EYFP/N和D-PAC1-EYFP/C.免疫荧光检测(immunofluorescence assay)测定D PAC1的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D-PAC1的细胞运输,然后通过 Western印迹、BRET与BiFC方法来检测D PAC1的二聚化情况,综合评价HSDCIF基序对PAC1二聚化和在细胞中定位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缺陷HSDCIF基序的突变体D PAC1不能发生二聚化,也不能正常的进行上膜运输,而是滞留在内质网中,同时外源化学合成的寡肽HSDCIF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正常PAC1的二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