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金矿区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群落多样性特征指数和冗余分析法(RDA),对黔西南老万场金矿区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南老万场金矿区矿渣、矿土和矿区周围裸露石灰岩等样地的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中种类数为49种,隶属35属28科,大多数种类丰度较低;群落多样性指数和RDA分析表明,金矿区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重金属综合污染、pH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P<0.01);原生动物群落种类丰富度和丰度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通过排序分析表明,在重金属污染的金矿区,化学因子比物理因子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2.
贵州苗药黑骨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色谱技术从黑骨藤(Periploca forrestii Schltr)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I),α-香树脂醇乙酸酯(Ⅱ),27-羟基-α-香树脂醇(Ⅲ),β-香树脂醇(IV),β-香树脂醇乙酸酯(V),熊果酸(Ⅵ),β-谷甾醇(Ⅷ),β-胡萝卜甙(Ⅷ),大黄素(Ⅸ).化合物Ⅰ,Ⅲ,Ⅳ,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3.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影响宿主的饮食、疾病发展、药物代谢和免疫系统调节等诸多生理方面。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肠道菌群与多糖相互作用,消化难以消化的多糖,多糖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能量来源,促进益生菌增殖。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疾病。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启动和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多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逐渐清晰,但多糖的结构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综述了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来改善疾病,以及从多糖的分子量、糖苷键、单糖组成三方面探讨多糖与肠道菌群的构效关系,同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治疗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照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4.
闫洋洋  王谢  严坤  刘勤  李明  徐佩 《生态学报》2023,43(11):4734-4746
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评价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法,明确泥石流滩地不同景观类型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泥石流滩脆弱生态系统的物种营建机制与植被生态修复具重要意义。选择泥石流滩地设置撂荒耕地、荒滩地、无水溪沟和有水溪沟4种景观类型,调查其物种组成、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和微生物量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了泥石流滩地植被分布规律,并通过多样性指数、冗余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植物群落和土壤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物种数在4种景观类型中表现为荒滩地>无水溪沟>撂荒耕地>有水溪沟,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无水溪沟>荒滩地>撂荒耕地>有水溪沟,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撂荒耕地>有水溪沟>无水溪沟>荒滩地,且有水溪沟的植物群落密度、平均高度、盖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景观类型。(2)有水溪沟土壤N、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景观类型土壤;撂荒耕地土壤C含量最少,显著低于其他景观类型土壤;土壤C∶N、C∶P表现为荒滩地>无水溪沟>有水溪沟>撂...  相似文献   
205.
小型哺乳动物通过产热能力的调整来应对环境的胁迫。为探究外源瘦素对不同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适应性产热的影响,选取云南昆明和大理地区捕获的大绒鼠各14只,置于25℃±1℃,光周期为12L∶12D的环境中,每日腹腔注射瘦素,持续28 d。以LT502电子天平每两天测定大绒鼠的体重,采用食物平衡法每两天测定大绒鼠摄食量,以便携式呼吸代谢测量系统每7天测定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第28天处死动物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解偶联蛋白1(UCP1)含量、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瘦素水平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结果表明,注射瘦素后昆明和大理地区大绒鼠的体重和摄食量显著降低,RMR和NST增强,肝脏中线粒体蛋白含量和COX活性,褐色脂肪组织(BAT)中COX活性和UCP1含量,及血清T3、T4、T3/T4比值、TRH和CRH浓度均增加。瘦素水平与体重、摄食量呈负相关,血清T3水平与NST和UCP1含量呈正相关。此外,注射前昆...  相似文献   
20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叶开唇兰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正交设计法探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叶开唇兰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对原球茎增殖和分化作用显著,NAA和KT作用不显著;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 2.0 mg/L+NAA 1.5 mg/L+KT 0.2 mg/L,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 1.0 mg/L+NAA 0.5 mg/L。  相似文献   
207.
川中丘陵区水稻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川中丘陵区2003年4~9月水稻田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水稻(Oryza sativa)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水稻田土壤呼吸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稻田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水稻田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当地时间7∶00和15∶00;在水稻生长期内,稻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在18.00~269.69 mg·m-2·h-1之间波动,平均排放通量为121.76 mg·m-2·h-1。在日的时间尺度上,水稻田土壤CO2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而从整个生长期时间尺度上看,水稻田土壤CO2的排放通量主要受到5 cm土壤温度和水稻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在水稻生长初期,水稻地下生物量与稻田土壤CO2排放通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水稻拔节中后期到成熟期,土壤温度则是制约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关键因素。CO2排放通量与稻田地表水层深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8.
紫色土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紫色土区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作者于2011年5月和9月对川中丘陵区的100% (RMW1)、50%(RMW2)、30%(RMW3)和空白对照(CK)4种秸秆还田量的农田土壤线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随着秸秆还田量的下降, 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变化。总体上, 群落密度、食真菌类群和捕食-杂食类群的密度呈波动增加; 食细菌类群的密度持续增加; 植物寄生类群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植物寄生成熟指数(PPI)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且多样性指数在秸秆还田量为30-50%之间最高; 类群数、自由生活成熟指数(MI)、线虫通路比值(CR)则先下降后增加; 所有变化均不显著(P > 0.05)。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 < 0.05), 且与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研究结果表明, 在紫色土区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钾含量对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 且秸秆还田量在30-50%之间时有利于维持线虫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9.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 年7 月对云南锅盖山喀斯特石漠化区进行野外调查, 共采集样品100 份, 采用经典形态分类法进行鉴定,分析了该区苔藓植物种类组成、物种丰富度、α 多样性指标、β 多样性指标、均匀度指数和石漠化过程中苔藓植物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区有苔藓植物9 科17 属51 种; 山顶苔藓植物丰富度最高(0.595), 石芽区苔藓植物丰富度最低(–1.663), α 多样性指标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出相同趋势: 石芽区到山脚明显增加, 其他样地间的变化不明显, β 多样性显示出物种从山腰到山顶变化最快, 群落从山脚到山腰变化变化最快; 不同石漠化等级区样地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 石芽区是干扰度和pH, 山脚和山腰是灌木度和草木度, 山上是海拔和乔木度。为该区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苔藓植物分布状况提供参考, 并为保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10.
孙丹  支崇远  李娅 《生态科学》2015,34(2):104-110
为了研究溶洞硅藻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 于2014 年4 月、6 月、9 月和12 月份别采集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层台镇玉龙村溶洞3 个样点的硅藻样品, 分析其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等。结果显示: 研究期内共鉴定出硅藻256 种, 隶属2 纲5 目11 科25 属, 硅藻密度在0.5×103-4.7×103 个⋅L− 1 之间, 平均密度为2.8×103 个⋅L− 1。溶洞硅藻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平均数值为2.7266, Margalef 多样性指数平均数值为7.3868, Pielou 均匀度指数平均数值等于0.8623。得出的结论是溶洞的4 月和6 月水质清洁, 9 月份轻度污染, 12 月份污染严重, 营养结构属于贫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