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2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最近新发展的基于计算短串频度, 推断原核生物系统发生关系的K串组分距离方法, 以整个蛋白质组作为数据集. 采用每个物种的全部核糖体蛋白质或氨酰tRNA合成酶, 得到一致结果. 已知后一组蛋白质在单个使用时, 产生彼此不同的进化树. 我们构建进化树不需做任何序列联配, 所得亲缘树包括16个古细菌、105个细菌和2个真核生物. 大部分低层分支与《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2版), 即2003年第4次发布的细菌系统分类大纲相一致, 而且对高层分支关系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2.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R)参与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并且是这一代谢过程的限速酶。其终产物是活性氧(包括OH·、H2O2和O2-)和尿酸。这两种产物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活动。从XOR基因的结构、XOR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控制XOR活性的多个环节以及XOR的两种催化产物活性氧和尿酸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功能及机制进行了总结,以期对XOR的发现、研究历史及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73.
肌注腺伴随病毒基因治疗血友病B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肌注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凝血Ⅸ因子基因治疗血友病B的安全性,道德采用PCR、反转录PCR(RT-PCR)分别检测rHSV/AAV包装系统产生的重组腺伴随病毒AAV-mFⅨ,和病毒感染细胞后所得上清再次感染的BHK细胞中的HSV(herpes simplex virus,HSV)和野生型AAV。同时观察HSV引起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纯化后的AA-mFⅨ中HSV≤1个病毒基因组(viral genome,v.g.)/10^8个病毒基因组AAV-mFⅨ,且不具备感染活性;没有野生型AAV。其次,采用PCR、RT-PCR1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了AAV-mFⅨ在体内的分布和表达时间;通过抗AAV的抗体检测和病理切片等方法观察了AAV-mFⅨ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AAV-mFⅨ仅分布在注射点肌肉组织内,表达可持续200天以上;抗体水平低,各主要脏器均未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AAV介导的凝血因子Ⅸ系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4.
采用定点诱变技术, 将R338A点突变引入人凝血因子Ⅸ基因, 并构建于AAV载体上, 以rHSV/AAV杂合辅助病毒系统介导制备rAAV-hFIX重组病毒, 然后, 经肌肉注射对血友病B小鼠进行治疗实验, 观察该突变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活性以及机体对该突变衍生物的免疫反应与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i)治疗小鼠体内可检测到hFIX-R338A突变衍生物的存在, 并持续15周以上; (ii)突变衍生物hFIX-R338A在小鼠血浆中的凝血活性达(34.2±5.23)%, 显著高于野生型Ⅸ因子凝血活性((14.27±3.4)%); (iii)治疗小鼠体内未检测到抗Ⅸ因子突变衍生物抗体的存在; (iv)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及全身性毒副作用. 提示: 以AAV介导人凝血因子Ⅸ高活性突变衍生物hFIX-R338A基因治疗可能成为替代野生型Ⅸ因子进行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5.
对水稻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o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nsLTP) LTP110中结构重要的5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定点突变,测序结果证实了突变体构建成功。在尝试了多种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表达之后,发现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载体适合于LTP110野生型及突变体的表达。将编码野生型LTP110及突变体Y17A,P72L,R46A,D45A,C50A蛋白的cDNA顺序克隆进两种硫氧还蛋白表达载体并对其表达情况进行了比较:pTrxFus载体可以在宿主菌GI724中以较低水平表达野生型LTP110及突变体Y17A,P72L,R46A融合蛋白,但不能表达D45A和C50A融合蛋白;pET32a(+)载体可以在宿主菌BL21 (DE3) trxB-中以可溶蛋白的形式表达野生型及所有突变型融合蛋白,且表达量比在pTrxFus载体/GI724突主菌中表达量高。对pET32a(+)载体中表达的LTP110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并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脂肪酸分子对其测活,结果表明表达的野生型LTP110分子具有结合脂质的活性。  相似文献   
76.
开发有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迫在眉睫。刚发现青霉素时 ,几乎所有的金黄色链球菌都是药物敏感型 ;异烟肼和链霉素刚用来治疗结核病时 ,效果几乎 1 0 0 % ,但 90年代中期 ,几乎 90 %的金黄色链球菌和 50 %以上的结核分枝杆菌都耐药 ,耐多药菌株也日益普遍。现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比较单一 ,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一个主要原因。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交叉耐药性、毒性和难以根除条件致病菌感染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发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1 .微生物基因组及其功能未知基因中蕴涵了开发新型抗生素的大量有用靶点抗生素开发首先往往需要鉴定靶点。靶…  相似文献   
77.
结核分枝杆菌的后基因组研究和新型疫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结核病仍然是全球人类健康的威胁。全球人口的 1 /3(约 2 0亿人 )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每年 30 0万人死于结核病 ,死于结核病的人数是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8] ,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在 1 993年和1 997年两度发出警告。去年 3月 ,我国卫生部的专家也宣布中国进入结核病的紧急状态 ,中国是除印度外的世界第二大结核病重灾区 ,如果不予以足够的重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结核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结核病重新在世界抬头的原因很多 ,除了社会经济的因素外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和当前唯一可用的疫苗 卡介苗BCG的免疫效果下…  相似文献   
78.
结核分枝杆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方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芯片、基因中断、基因互补法、差示荧光诱导法、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DNA库免疫、细菌人工染色体库是结核分枝杆菌研究的主要方法。综合利用上述技术可能是我们开展结核分枝杆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79.
恶臭的生物治理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蒋芝君  王鹏  翟杰  钱旻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2):70-73
介绍恶臭的危害、种类和特性 ,侧重论述生物治理的常规方法、微生物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80.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Autographacalifornic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感染可诱导斜纹夜蛾 (Spodopteralitura)离体细胞Sl zsu 1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通过细胞松弛素 (cytochalasinD)和NH4Cl的抑制实验 ,分别排除病毒粒子结合细胞受体蛋白 ,和病毒在核内体运输过程启动细胞凋亡信号发生的可能性。RT PCR实验证实 ,病毒基因组进入了细胞核 ,极早期基因ie 1开始了转录 ;而DNA聚合酶抑制剂 (芽栖菌素 )的存在对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度与进程均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细胞凋亡的信号是先于病毒晚期复制事件启动的。单独转染AcMNPV极早期基因ie 1可诱导斜纹夜蛾离体细胞系Sl zsu 1细胞发生部分凋亡 ,转染 2 4h后出现凋亡小体 ,4 8h达到高峰。提取转染细胞的总DNA电泳 ,可检测到典型的DNA梯形条带 (DNAladder)。另外 ,AcMNPV的ie 1基因温度敏感突变株tsB82 1在非受纳温度感染细胞时 ,细胞不发生凋亡。这些结果暗示 ,在AcMNPV感染诱导的Sl zsu 1细胞凋亡中 ,ie 1基因是一个凋亡信号的直接或间接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