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1.
耐高温、耐酸产酒精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酒厂窖泥和生产用酒曲为材料,富集、分离得到32株酵母菌,从中筛选到1株产乙醇能力强,耐高温、耐强酸、起酵速度快的菌株Y30。该菌株能在45℃正常发酵,且致死温度达到59℃,比文献中报道高5℃;能在pH2.5的条件下正常发酵;能耐14%的酒精度;起酵速度快,接种4h后即开始发酵。对菌株进行形态分析、生理生化实验、Biolog鉴定和分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该菌株的成功选育为后续高效生产乙醇提高了很好的菌种来源。  相似文献   
12.
麻疯树脂酶全长基因克隆、表达及其蛋白质结构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脂酶(Lipase,EC3.1.1.3)是普遍应用于皮革、饲料及生物柴油工业的工业酶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对植物来源的脂酶研究较少。本研究用在生物柴油中具有应用前景的油料植物——麻疯树(Jatrophacurcas)作为研究对象,克隆了该物种的脂酶基因(JcLIP)。通过多序列比对并结合物种的亲缘关系设计了具有较高特异性的简并引物,通过使用RT-PCR和RACE技术,最终获得了麻疯树脂酶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酶活测定结果表明,麻疯树脂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在包涵体中,但是能产生具有活力的蛋白质,酶活约为0.8U.mL-1。结构预测和比较表明,JcLIP蛋白质具有脂酶的结构核心和催化活性中心,而在非核心区具有较毛霉脂酶更多的插入和随机卷曲,这可能是决定二者之间酶活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浓香型白酒两个产区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浓香型白酒两个典型产区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窖泥微生物群落地域特征及对白酒风格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四川和安徽两个产区窖泥样品总DNA,应用PCR-ARDRA和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对两个产区窖泥细菌和古菌进行研究。【结果】两个浓香型白酒产区窖泥细菌丰富,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Armatimonadetes类群和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 bacteria)。两个产区窖泥绝对优势种群均为厚壁菌门中梭菌纲(Clostridia)细菌,在四川产区窖泥中检出较多的互营单胞菌属(Synthrophomonas)和紫单胞菌属(Petrimonas)。古菌的群落组成较为简单,主要是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鬃菌属(Methanosaeta)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4个产甲烷古菌类群,四川产区窖泥优势古菌为甲烷囊菌和甲烷八叠球菌,安徽产区则为甲烷八叠球菌属和甲烷鬃菌。【结论】四川和安徽两个产区窖泥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系统地反映了两者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揭示浓香型白酒两个产区的酒体风格差异形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防链霉菌ZM-16的发酵产物生物活性及其微波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链霉菌ZM-16对多种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其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物质为放线菌素D。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其抗真菌活性,并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对菌种进行改良,以提高活性物质的产量,从而为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实践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液体发酵的方法获取活性产物并对其进行粗提取;利用抑菌圈法检测菌株发酵产物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微波处理并利用抗生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诱变育种。【结果】粗提液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的3种病菌分别是苹果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经微波诱变筛选到了一株耐利福平突变株,其放线菌素D的产量提高了36.75%;传代研究表明其经过10代选育,遗传稳定性较好。【结论】链霉菌ZM-16的发酵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经过育种后其活性产物产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分离、纯化分枝杆菌脂聚糖的方法,初步比较分析不同菌株来源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LAM)和脂甘露聚糖(Lipomannan,LM)的结构差异及研究脂聚糖刺激对巨噬细胞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riton X-114液相法提取脂聚糖,电洗脱法分离纯化,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进行分子量鉴定;基于特异性识别非还原性末端α-D-甘露糖基的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分析新诺分枝杆菌JDM601、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株和耻垢分枝杆菌mc2155脂聚糖的结构差异;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聚糖刺激的RAW 264.7巨噬细胞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电洗脱法成功纯化出3种菌株脂聚糖;MALDI-TOF/TOF-MS鉴定发现,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新诺分枝杆菌JDM601、耻垢分枝杆菌mc2155和结核分枝杆菌H37Rv来源的脂聚糖。Western blot显示,Con A能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株来源的LAM相互作用,而不能与新诺分枝杆菌JDM601和耻垢分枝杆菌来源的LAM相互作用;并且发现Con A与新诺分枝杆菌JDM601来源的LM有很强的反应,然而与其余两种来源的LM反应很弱。3种菌株来源的脂聚糖均能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COX-2蛋白的表达。【结论】首次成功对来源于中国临床分枝杆菌分离株的脂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初步探讨了不同菌株来源分枝杆菌脂聚糖的结构差异,并表明LAM和LM均能刺激巨噬细胞诱导COX-2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宿主的毒力和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月份、不同密度下川西亚高山丘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对温度升高(ET)、大气CO2浓度升高(EC)及其复合作用(ETC)的响应.结果表明:ET处理下,各月份土壤蔗糖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5、6、9和10月份达到显著水平(P〈0.05);EC处理下,各月份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各月份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高密度根际土壤(HR)〉低密度根际土壤(LR)〉高密度非根际土壤(HN)〉低密度非根际土壤(LN);不同月份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对ETC和遮荫(CS)处理的响应不同,其响应动态与季节变化、植物密度以及蔗糖酶在土壤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青稞β-葡聚糖对胆固醇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青稞β-葡聚糖的质量及粒度、胆固醇浓度、吸附温度及时间对其吸附胆固醇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青稞β-葡聚糖对胆固醇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该吸附作用随胆固醇浓度和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β-葡聚糖的质量及粒度和温度增大而减小。青稞β-葡聚糖吸附胆固醇的适宜条件为:青稞β-葡聚糖终浓度为2.75"3.00mg/mL的胆固醇溶液中于30℃时振荡吸附90min。青稞β-葡聚糖对胆固醇的吸附规律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吸附方式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
在拔尖人才教学中开设斑马鱼原位杂交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响应教育部"拔尖人才"计划,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拔尖人才"教学中,特引进世界第二大模式生物——斑马鱼,设置了"斑马鱼发育相关基因crip2原位杂交实验",新颖的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各向异性滤波方法以及Gabor滤波方法对乳腺肿瘤超声图像进行处理,再使用snake方法以及levelset方法在设置相同参数的条件下,对过滤的图像分别进行分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滤波方法在分害4目标图像的收敛度,边缘圆滑度及整体轮廓提取效果都有较大影响,为分割图像选取适当的滤波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钦策  田卫东 《生物磁学》2009,(15):2947-2949,297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具有促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等活性,在细胞分化和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结合,进而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级联反应,从而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本文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基础、信号转导、生物学功能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