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不同原因桡神经损伤手术前后护理研究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手术前后护理与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39例患者,均在伤后1小时-6个月后分别行神经吻合术和神经松解术,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6年,在39例中,优24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结论:桡神经损伤后应尽早行显微外科手术及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阻滞对有糖尿病、心腔扩张的顽固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和心腔大小的影响。方法:经胸3~胸4棘突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留置硬膜外导管,0.5%利多卡因3~5ml每2h推注一次,持续4w,适当辅以常规治疗。测定并比较TEB治疗前及后4w射血分数(EF)、左室内径(LVED)和左房内径(LAE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EF)由治疗前的(31.53±9.29)%升为(44.75±8.32)%(P0.05);左室内径(LVED)由治疗前的(70.59±6.25)mm缩减到(63.59±7.05)mm(P0.05);左房内径(LAED)由治疗前的(46.16±7.19)mm缩减到(39.05±7.23)mm(P0.05)。结论:心区交感神经阻滞结合常规用药对有糖尿病、心腔扩张的顽固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使其扩大的心脏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TRAIL)联合化疗药物多西紫杉醇对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多西紫杉醇的抗癌活性,计算其亚毒性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西紫杉醇及TRAIL单独或者联合作用于鼻咽癌CNE2细胞后的细胞凋亡发生率,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发生情况。结果:鼻咽癌细胞对TRAIL的作用敏感,多西紫杉醇可以增强其凋亡诱导作用。结论:TRAIL与多西紫杉醇具有协同抗鼻咽癌作用,有望应用于鼻咽癌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中药益坤宁(yikunning,YKN)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益坤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30只自然衰老的围绝经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益坤宁实验组、围绝经期对照组和利维爱(livial)对照组,另选10只青年雌性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连续灌胃处理4周后,采用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益坤宁组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对照组(P0.01);益坤宁组大鼠卵巢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围绝经期对照组,高于青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益坤宁通过降低围绝经期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下调卵巢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从而延缓卵巢衰老,这可能是其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5.
为了在体外精确、简便地测定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的中和抗体和研究不同毒株与受体的亲和性,克隆了马慢病毒受体1(ELR1)cDNA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构建了表达载体pELR1。该载体瞬时转染293细胞后,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确认了ELR1的表达。在pELR1质粒的基础上,插入EIAV疫苗株前病毒基因组转录调控区LTR以及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构建了表达载体pELR1-LTR-Luc,并转染293细胞,建立了ELR1-LTR-Luc(293-E)细胞系。该细胞系能稳定表达ELR1基因,并且能在LTR的调控下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用1000TCID50的EIAV驴胎皮肤细胞疫苗株D18V13接种该细胞,24h后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是未接毒对照的3.15倍。同时用IFA检测证明了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EIAV强毒株L21的接毒试验显示,ELR1-LTR(293-E)细胞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与该毒株的接毒量在10-2~10-7稀释范围内呈正相关。该细胞系传35代后,外源基因的表达特征未发生改变。该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EIAV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以及中和抗体评价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6.
分别将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囊膜糖蛋白GN、GC和G(N C)基因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AGGS多克隆位点鸡β-actin转录启动子下游,分别构成pCAGG-RVFV-GN、pCAGG-RVFV-GC和pCAGG-RVFV-G(N C)。免疫沉淀试验结果表明,重组RVFV蛋白GN、GC分别在pCAGG-RVFV-GN、pCAGG-RVFV-G(N C)转染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pCAGG-RVFV-GN、pCAGG-RVFV-GC和pCAGG-RVFV-G(N C)质粒DNA混合物按100μg/只剂量肌肉注射免疫6周龄BALB/c小鼠。每隔4周用相同的剂量加强免疫,第二次加强免疫3周后采血、分离血清备用。分别以杆状病毒表达RVFV囊膜蛋白GN、GC制备的抗原液包被ELISA板,间接ELISA检测DNA免疫鼠血清中RVFV囊膜蛋白G(N C)特异性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另外,DNA免疫鼠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可有效中和RVFV囊膜蛋白G(N C)介导的伪型VSV重组病毒侵入RVFV易感宿主细胞的感染性。结果表明,pCAGG-RVFV-GN、pCAGG-RVFV-GC和pCAGG-RVFV-G(N C)质粒DNA混合物作为DNA疫苗具有防制裂谷热的潜力。  相似文献   
77.
研究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含有猪γ-干扰素(porcine interferon-γ,PoIFN-γ)完整开放阅读框的供体质粒pFastBacTM1-PoIFN-γ,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穿梭质粒rBacmid-PoIFN-γ,转染sf9昆虫细胞救获表达PoIFN-γ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PoIFN-γ。以抗PoIFN-γ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IFA)及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PoIFN-γ在重组杆状病毒rBac-PoIFN-γ感染的昆虫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抗病毒活性试验显示,重组杆状病毒表达rPoIFN-γ能有效抑制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在猪肾细胞系(PK-15)的复制,rBac-PoIFN-γ感染昆虫细胞培养上清抗病毒活性为2×104抑制单位(IU)/mL,其抗病毒活性可以被鼠抗原核表达重组PoIFN-γ免疫血清有效阻断。结果表明rPoIFN-γ在重组杆状病毒rBac-PoIFN-γ在感染昆虫细胞获得有效表达,并具有高效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将兔出血症病毒(RHDV)VP60全长基因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验证重组蛋白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探讨VLPs作为检测抗原及亚单位疫苗的潜力。方法用Bac-to-Bac系统体外表达RHDVVP60全长基因。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及确定蛋白最佳表达条件;免疫电镜观察VLPs形态,并对VLPs的血凝性、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68KDa,在免疫荧光、琼脂扩散、ELISA试验中均与RHD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反应;接种重组病毒的Sf9细胞裂解液在电镜下可观察到与RHDV形态相似的VLPs;该VLPs可凝集人“O”、“B”型红细胞,凝集可被RHD多克隆抗血清所抑制;含VLPs的Sf9细胞裂解液可不经纯化用作间接ELISA抗原,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相比,特异性良好,敏感性、检出率稍低;将含VLPs的细胞裂解液加氟氏佐剂免疫兔,HI效价可达1∶40,可经受致死量病毒攻击。结论RHDV-VLPs的获得及其良好的免疫原性,为RHD血清学检测试剂的标准化、亚单位疫苗研制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在转移载体及RHDV受体方面研究亦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双股双节段RNA病毒科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免疫抑制病。IBDV反向遗传技术诞生的近20年来,病毒拯救技术不断完善,病毒基因功能研究更为深入,而且基于此的新型疫苗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本实验室在该领域也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工作。本综述对IBDV致病机制和防控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0.
观察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梅毒患者男17例(73.9%),女6例(26.1%),男女比约为2.8∶1;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3.1岁。本组首发症状:麻痹性痴呆(7例)、精神异常(3例)、急性脑梗死(3例)、癫痫(2例)、脊髓病变(2例)、颅高压(2例)、周围神经损害(2例)、脑神经损害(1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23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呈阳性反应。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多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等多发病变。本组患者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病情有显著改善20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误诊率高,应早期诊断,诊断后应进行规范治疗,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