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能高效降解苯酚的微生物,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从某焦化厂排水沟采集污泥,通过逐步驯化筛选苯酚降解菌株;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获得1株苯酚降解菌JDM-2—1,该菌能够以苯酚为惟一碳源,耐酚能力高达2200mg/L,在30℃和pH7.0条件下,42h内能将800mg/L的苯酚彻底降解;初步鉴定其为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结论:菌株JDM-2-1是一株高效降解苯酚的球形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12.
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武陵山区澧水的1种中国新记录硅藻——喙状比利牛斯山微小曲壳藻进行了形态研究。该种的鉴定特征为壳面线形披针形,具有喙状的末端,有壳缝壳面末端线纹呈略微会聚状或近平行排列,孔纹膜为筛状。该研究结果扩展了对喙状比利牛斯山微小曲壳藻形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13.
2018年8月27日,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期间,采集到1尾小型鳅类标本,经详细的形态比较,鉴定为后鳍薄鳅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该鳅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珠江水系(陈景星,蓝家湖,1992;张春光,赵亚辉,2016),其他水域未见报道。因此,本次发现不仅是湖南省鱼类新记录,同时也是首次在长江水系的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14.
该文报道了产鄂西和湘西北的双子叶植物省级分布新记录1个属和8个种。湖北分布新记录有龙珠(Tubocapsicum anomalum)、直梗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 var. elatum)、虫莲(Sanguisorba filiformis)、腺地榆(S. officinalis var. glandulosa)、平叶酸藤子(Embelia undulata)、广西地海椒(Physaliastrum chamaesarachoides)、东北薄荷(Mentha sachalinensis)、黄鼠狼花(Salvia tricuspis),其中龙珠对应的龙珠属(Tubocapsicum)是湖北新记录属;湖南分布新记录有宝兴藨寄生(Gleadovia mupinense)。根据IUCN标准,宝兴藨寄生属濒危(EN)物种。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华中植物区系资料,在植物保护方面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15.
箭叶淫羊藿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较大的市场需求,但其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目前仍不够清楚,严重影响了其产业化育苗与栽培。为探明其种子的休眠类型及释放休眠和促进休眠的最适方法,该文以箭叶淫羊藿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对水分的吸收、种子的脱水耐性,以及温度、层积和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箭叶淫羊藿种子不具有物理休眠,而具耐脱水性。(2)在4~25 ℃和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为零,具有休眠特性。(3)胚与种子的比值非常小,4 ℃和10 ℃及变温层积能显著地促进胚的生长发育以及增加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4)赤霉素和氟啶酮显著增加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综上认为,箭叶淫羊藿种子的休眠类型为形态生理休眠(MPD),释放休眠和促进萌发的最适方法是先将种子在10 ℃中层积30 d,再置于4 ℃环境中让其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箭叶淫羊藿的产业化育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16.
结合在模式产地采集的高茎紫菀(Aster procerus Hemsley)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原始文献对其形态描述不充分且缺乏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对高茎紫菀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以及核型特征和系统位置分析,为紫菀属的修订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依据观察结果,补充了高茎紫菀新的形态特征:基生叶羽状分裂,成熟的基生叶较大,长可达26 cm,宽可达8 cm;花序托圆锥状。(2)高茎紫菀的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2n=2x=16 m+2 M,核型属于1 A。(3)基于ITS和ETS标记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高茎紫菀不同居群的2个个体在同一进化支上(LP=100,PP=1.00),且位于核心紫菀属(LP=100,PP=1.00),与女菀[Turczaninovia fastigiata(Fischer)Candolle]构成姐妹类群(LP=52,PP=0.99)。研究认为,高茎紫菀基生叶和花序托的特征可为紫菀属的分类提供新的证据,支持高茎紫菀位于紫菀属(Aster L.)内,建议将女菀并入紫菀属。  相似文献   
217.
狭义蛇葡萄属(Ampelopsis s. str.)是葡萄科的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东亚为其重要的分布和演化中心。该研究选取了狭义蛇葡萄属15个种的37个样本,对其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 Frps16、psbA trnHatpB rbcLtrnK petN)和2个核基因标记(ITS和GAI1)进行了分子测序;利用测序获得的分子数据探讨属内的系统发生关系,叶的性状演化以及生物地理起源演化。结果表明:(1)狭义蛇葡萄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属内东亚地区的物种聚成一支。(2)叶绿体基因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狭义蛇葡萄属东亚支系分为两支系,这两支系的分布范围大致与东亚植物区系的中国 日本森林和中国 喜马拉雅森林亚区范围相一致。(3)形态演化分析表明,掌状复叶为祖征,叶形态性状存在多次的独立起源和演化,其变化与系统进化没有明显的关系。(4)生物地理分析结果表明,狭义蛇葡萄属起源于北美,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迁移扩散至欧洲,中新世中期随着全球气温回暖迁移至东亚,并进一步在东亚地区快速分化形成多样化中心,这可能与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温暖、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少以及东亚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21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湖南省绥宁县巫水水域的硅藻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鉴定出其中一种为硅藻中国新记录种——泉生平片藻[Tabularia fonticola (Hustedt) C.E. Wetzel & D.M. Williams],该种具有以下鉴别特征:(1) 壳面轮廓为线形披针形,中央胸骨宽,线纹短且宽。(2) 横主肋和纵细肋硅质化增厚。(3) 孔纹开口被数条横向硅质条组成的筛板所遮拦。(4) 每个壳面仅在其一端着生一个唇形突。(5) 壳套顶孔区孔纹有序排列。(6) 第一环带开放。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泉生平片藻的前正常营养期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对泉生平片藻的超微结构认识,而且扩展了其地理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219.
为了解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植物区系特征,采用线路调查法,对维管束植物的组成、区系成分和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洞林场内有维管束植物783种,隶属于151科473属,蕨类植物中的优势科有鳞始蕨科(Lindsae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等11科;种子植物中的优势科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葡萄科(Vitaceae)等62科。种的分布区类型相较于属的分布区类型更为广泛,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种数量突出,其优越的地形特点与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相互渗透与交织,在林场内部有许多中国特有植物类群。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12种,数量较少,其中桫椤处于易危状态。林场内的资源植物丰富,有681种,大致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和工业原料植物4大类型,其中,药用植物覆盖到本林场的71.14%,数量最多。建议对林场内的资源植物进行开发利用,并对珍稀濒危植物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220.
彭哲慧  潘超  孙鹏  冯尔玲  吴军  朱力  彭清忠  王恒樑 《遗传》2015,37(5):473-479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发,至今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文章通过敲除伤寒菌脂多糖合成途径中O-抗原连接酶基因,转入含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蛋白糖基化途径中糖基转移酶的表达载体,以及改构的重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外毒素A(rEPAN29)的表达载体,使细胞内能够诱导合成以伤寒O特异性多糖(O-specific polysaccharides, OPS)为目标抗原、以rEPAN29为载体蛋白的伤寒OPS-rEPAN29糖蛋白复合物,并对纯化所得复合物进行了免疫原性评价。ELISA测定血清抗体滴度表明,rEPAN29作为载体蛋白能有效增加糖链的免疫原性,糖蛋白比单独的多糖能诱导产生更好的免疫应答;3次免疫、间隔3周比间隔2周IgG滴度稍有提高;而免疫过量的糖蛋白,抗O-多糖的血清抗体效价并无提升。文章为生物法制备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提供了新思路,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