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与急诊脓毒症患者继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接受治疗的155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是否继发ALI分为ALI组43例和非ALI组112例,另选取同期我院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血清LRG1、GRP78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继发ALI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RG1、GRP78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继发ALI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LRG1、GRP78水平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脓毒症患者继发ALI与脓毒症分级、EICU时间、机械通气、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血乳酸、LRG1、GRP78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EICU时间延长和SOFO评分、血乳酸、LRG1、GRP78升高为急诊脓毒症患者继发A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RG1、GRP78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继发AL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0.782、0.884,二者联合预测的AUC最大。结论:急诊脓毒症患者血清LRG1、GRP78水平升高与继发ALI密切相关,血清LRG1、GRP78水平联合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继发ALI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不同压力智能型人工肛门封堵装置的效果。方法:选用8-10月龄西藏小型猪进行动物试验。先进行结肠造口动物模型制备,再设计为3个不同气囊压力组分别接受试验。观察动物一般情况、造口泄露率、造口处肠壁粘膜组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及肠管局部血流灌注量,并对应进行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33.33 mmHg的压力组较之于其它两组,一般情况较差,体重下降明显(p=0.004);造口泄漏率最低,但造口处肠壁粘膜组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显著上升(p=0.000);肠管局部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p=0.000),提示压力太大易致使造口处血运变差及并发感染。结论:压力过大时对周围组织及肠管压迫严重,容易引起缺血、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压力过小时又易发生泄漏,无法达到封堵目的。以气囊压力约18 mmH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3.
肥胖是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其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众多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肥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se factor,FIAF)在肠道菌群所致肥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脂代谢、慢性低度炎症和代谢性内毒素血症、AMPK、缺氧等多个代谢途径。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阐明肠道菌群通过FIAF介导肥胖的完整机制。本文在总结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FIAF在肠道菌群所致肥胖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利用CRISPR/Cas9-SAM系统构建CHD5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分析其对膀胱癌细胞T24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针对CHD5基因设计3个sgRNA(sgRNA-1,sgRNA-2,sgRNA-3),将sgRNA连入LV-sgRNA-MS2-P65-HSF1-Neo载体,经293T细胞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病毒以MOI=10感染膀胱癌细胞T24.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感染病毒后T24细胞CHD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流式分析,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HD5过表达对T24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CHD5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慢病毒感染T24细胞后,RT-qPCR和Western blot证实,T24细胞CHD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并且sgRNA-3-MS2-P65-HSF1序列的作用最为显著.CCK8及流式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CHD5抑制T24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CHD5可抑制T24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结论: 成功构建CHD5过表达慢病毒.过表达CHD5能促进膀胱癌细胞T24凋亡,抑制其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尿激酶超早期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治疗有效率及预后稳定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下降更多(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4.69,P〈0.05);实验组患者服药后的治疗安全性与对照组的相当,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0.33,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尿激酶超早期治疗较单用尿激酶疗效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制备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薄膜挤压-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分别观察和检测其粒径大小及分布,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及评估体外释药试验。结果:制备的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包封率达83.6%±2.37%,粒径103.5±26nm且分布均匀。24h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提示约有66.5%的盐酸洛拉曲克从脂质体释放出来。结论:新制备的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粒径大小均匀,包封率尚有提高空间,具有体外缓慢释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检测PeroxiredoxinⅡ在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PeroxiredoxinⅡ在正常、突出及脱出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eroxiredoxinⅡ在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表达丰富,而在正常椎间盘髓核中表达微弱,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突出和脱出椎间盘髓核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roxiredoxinⅡ在正常及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影响术后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发生和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对术后肺栓塞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09.01-2014.12期间南方医院术后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探讨其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收集术后疑似肺栓塞43例,平均年龄56.09±14.08岁(17~80岁),明确诊断为肺栓塞15例(34.9%),共死亡20例(死亡率46.5%)。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均具有非特异性,呼吸困难、心悸和晕厥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不仅可以发生于下肢、胸腹部(包括妇产科)、颅内等大手术后,也可能发生在介入栓塞术后。相关危险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恶性肿瘤、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具有可疑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时,结合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下肢彩超可检查协助APE的诊断,而胸部增强CT作为检查手段有利于明确诊断。结论:肺栓塞是手术后致命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术后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9.
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Mi RNA是真核生物表达的一类重要的小分子RNA,可特异性的调节基因与蛋白的表达。mi RNA的研究为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目前热点研究领域。随着mi RNA的研究深入,一些病毒感染中相关mi RNA的功能也被相继报道,如有些mi RNA具有抑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功能,有些mi RNA则可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有些mi RNA却参与病毒相关疾病的发生,还有些mi RNA则可作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以两种常见肝炎病毒:HBV、HCV为例来系统阐述mi RNA在病毒感染中的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1512中的质粒p1512-KPC进行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根据7对管家基因(gapA、infB、mdh、pgi、phoE、rpoB和tonB)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利用PCR进行耐药基因的筛查,通过接合转移实验及电转化实验将质粒转入受体菌大肠杆菌EC600。采用改良Carba NP法检测细菌碳青霉烯酶的活性以及类型,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菌株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明确菌株1512及质粒p1512-KPC的耐药基因谱,并通过比较基因组方法对质粒p1512-KPC的基本结构、耐药基因遗传环境及移动元件等结构基因组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菌株1512为产A类碳青霉烯酶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结果显示该菌为ST11型。经PCR筛查,菌株1512包含bla_(KPC-2)、dfrA1和sul1耐药基因,其中bla_(KPC-2)基因位于不可结合转移但电转成功的质粒p1512-KPC上。测序结果显示,质粒p1512-KPC长度为117.69 kb,同时包含IncFII型复制子和属于Rep_3家族但类型未知的复制子repB,并携带耐药基因bla_(KPC-2)、bla_(CTX-M-65)、bla_(TEM-1)及rmtB。其中bla_(KPC-2)、bla_(CTX-M-65)及bla_(TEM-1)分别存在于截短的Tn6296、Tn6367及截短的Tn2的基因环境中。【结论】携带bla_(KPC-2)、bla_(CTX-M-65)、bla_(TEM-1)及rmtB基因的质粒p1512-KPC介导了肺炎克雷伯菌1512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并能引起相应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此外,本研究还对IncFII型复制子和Rep_3家族复制子repB共存的质粒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为该类型质粒的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